稀土La微合金化铜管材组织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稀土La微合金化铜管材组织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稀土La微合金化 第二相粒子 室温压缩 成形性能 ACR铜管
【摘要】:利用微合金化技术原理,将微量稀土La添加到纯铜中,研究了不同含量稀土La添加对铸态纯铜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选出综合性能最佳的含量。探究了稀土La添加对铸态纯铜热加工性能的影响,并对TP2、TU以及加稀土铜铸坯在室温低速率动态压缩条件下的成形性能进行了比较。在工业生产中制备出相关含量的微合金化TP2铜管材,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对铸态纯铜的分析表明,稀土La添加可以显著净化细化纯铜的组织,降低杂质元素的含量,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铸态微合金化纯铜逐渐由粗大的柱状晶组织转化为细小的等轴晶组织,其抗拉强度与显微硬度也逐渐升高,但延伸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通过能谱分析测试发现,稀土相在纯铜中以Cu6La第二相的形式存在。对TU纯铜铸坯、0.089wt.%La铜铸坯的热加工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组织及热力学性能的分析表明,该含量稀土La添加形成的第二相粒子Cu6La增加了金属在热变形加工中的加工硬化,同时抑制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的发生。随着变形程度的继续增加,Cu6La粒子进一步抑制动态再结晶晶粒长大,提高了材料的热加工性能。对TP2、TU以及0.089wt.%La铜铸坯在室温低速率动态压缩条件下的成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TP2和TU试样在50%压下量条件下,试样中心区域产生与压缩方向呈45°的绝热剪切带,其数量及规模在70%压下量时大量增加,而加稀土试样没有或很少产生该现象。对Cu6La第二相粒子在压缩前后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背散射扫描观察,确定了其不可变形粒子的特性。显微硬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量的增加,TP2及TU试样的显微硬度较铸态组织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而稀土试样则变化并不明显。以Cu-La中间合金的方式将微量稀土La添加到空调用TP2铜管中,对稀土La含量为0ppm、200ppm的铜管铸坯和成品光管的成分及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稀土La添加能有效地去除铜管中的杂质元素,与未加入稀土的TP2铜管相比,稀土La微合金化铜管材无论是铸坯还是成品管的晶粒尺寸都更为细小;成品铜管抗拉强度达到255Mpa,提高4.5%,延伸率达到55%,提高10%;对La微合金化TP2成品管的导电性能进行测试,其导电率达到84.69%ICAS,提高5.07%。
【关键词】:稀土La微合金化 第二相粒子 室温压缩 成形性能 ACR铜管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6.1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铜及铜合金概述13
- 1.2 稀土及稀土La13-15
- 1.3 微合金化技术概述15-16
- 1.4 稀土微合金化技术应用现状16-19
- 1.4.1 稀土微合金化技术在多种材料中的应用16-17
- 1.4.2 稀土微合金化技术在铜合金中的应用17-18
- 1.4.3 稀土微合金化技术在纯铜中的应用18-19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19-20
- 1.5.1 研究背景19
- 1.5.2 研究意义19-20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0-22
- 第二章 稀土La微合金化对铸态纯铜性能的影响22-35
- 2.1 引言22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22-26
- 2.2.1 实验材料22-23
- 2.2.2 熔炼23-24
- 2.2.3 成分检测24-25
- 2.2.4 组织形貌观测25-26
- 2.2.5 力学性能测试26
- 2.3 成分分析26-27
- 2.4 组织形貌分析27-32
- 2.4.1 金相观测(OM)27-29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SEM)29-32
- 2.5 力学性能分析32-34
- 2.6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稀土La添加对铸态纯铜热加工性能的影响35-44
- 3.1 引言35
-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35-36
- 3.3 实验方案36-37
- 3.4 热力学性能分析37-40
- 3.4.1 温度的影响37-38
- 3.4.2 应变速率的影响38-39
- 3.4.3 材料的对比39-40
- 3.5 组织分析40-43
- 3.6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稀土La添加对铸态纯铜室温成形性能的影响44-57
- 4.1 引言44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44-46
- 4.2.1 实验材料44-45
- 4.2.2 实验方法及设备45-46
- 4.3 压缩力学性能46-49
- 4.4 组织分析49-52
- 4.4.1 铸态组织49-50
- 4.4.2 压缩组织50-52
- 4.5 显微硬度测试52-53
- 4.6 分析讨论53-56
- 4.6.1 绝热剪切带产生原因分析53-54
- 4.6.2 绝热剪切带对流变应力的影响54-55
- 4.6.3 稀土添加对材料变形的影响55-56
- 4.7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稀土La微合金化对TP2铜管性能的影响57-63
- 5.1 引言57-58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58-59
- 5.2.1 实验材料58
- 5.2.2 现场实验方案58-59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59-62
- 5.3.1 成分分析59
- 5.3.2 稀土La添加对组织的影响59-61
- 5.3.3 稀土La添加对力学及导电性能的影响61-62
- 5.4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72-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锵;;稀土化学的发展[J];化学通报;1978年02期
2 倪加缵;苏锵;姚克敏;杜森林;彭春霖;;稀土化学卅年的主要进展[J];化学通报;1979年06期
3 ;稀土化学讲学消息[J];稀土;1982年02期
4 ;1991年《稀土》总目录汇编[J];稀土;1991年06期
5 秦永宁;稀土催化进展——1992年京都国际稀土会议[J];化工进展;1993年01期
6 ;2002年《稀土》总目录汇编[J];稀土;2002年06期
7 ;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暨江西省稀土技术发展研讨会召开[J];稀土信息;2010年11期
8 ;1981年《稀土》刊物报导要点[J];稀土;1980年04期
9 倪嘉缵;我国稀土化学的进展[J];中国稀土学报;1983年01期
10 ;第四次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学术讨论会[J];稀土;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文华;;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发展概况简说——纵览《稀土元素分析》定期综述(摘要)[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铭钊;杨展澜;陈阳;翁诗甫;吴瑾光;;稀土高分子β-双酮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发光[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姚南红;温斌;祁生平;;ICP-AES法测定氧化镥铈中各稀土及钙含量[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金斯琴高娃;崔爱端;李玉梅;蒋天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镝铁合金中非稀土杂质[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中国稀土学报》征稿简则[A];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艳荣;蔡瑞芳;翁林红;陈珍霞;周锡庚;;新型多核功能取代环戊二烯基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徐静;李明来;张海宁;李扩社;罗阳;于敦波;;ICP-AES法测定钐铁氮中14个稀土杂质[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凤娟;张悫;;Elan9000质谱仪在稀土分析应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方雪萍;稀土开发与应用出现新趋势[N];中国冶金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国;人才是支部的桩石[N];北京科技报;2001年
3 刘长化;稀土利用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N];中国化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慧慧;核苷酸/稀土配位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检测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张杰;稀土有机化合物对含累积双键有机小分子活化作用[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艳荣;含有机硫配体稀土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及反应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洪建权;含脒基的多核稀土烷基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申全胜;稀土氯化物与稀土硅胺基化合物对C-H键的活化[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桂芳;稀土掺杂Y_3Al_5O_(12)、YAl_3(BO_3)_4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盼盼;稀土Eu~(3+)掺杂的铈基复合氧化物的燃烧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霄;嘧啶衍生物稀土(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孟凡硕;稀土La微合金化铜管材组织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
4 门广平;从磷矿渣中回收稀土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5 白盈盈;稀土和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光谱[D];同济大学;2007年
6 郭春芳;稀土荧光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扬州大学;2007年
7 李烨;稀土三元及稀土掺杂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发光性能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王艳;发光稀土氨基酸咪唑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9 潘文丽;稀土多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D];东华大学;2007年
10 孙思玲;稀土荧光探针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3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55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