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子喷丸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微粒子喷丸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 微粒子喷丸 超高周疲劳 S-N疲劳寿命曲线 疲劳强度
【摘要】:为分析微粒子喷丸工艺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超高周疲劳性能的改善情况,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开展了ADI 109循环周次疲劳试验。对比分析了经微粒子喷丸处理前后试样的疲劳性能,并利用扫描电镜对断口表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超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结果表明:未喷丸和喷丸处理后ADI的S-N曲线均表现为典型的阶梯下降型,且在超高周区域没有传统疲劳极限。微粒子喷丸可显著提高原始材料高周阶段的疲劳强度,超高周阶段的疲劳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断口观察显示,超高周阶段两种试样均起裂于内部的缩孔或石墨球,并且部分断口表面可观察到粒状亮面GBF(granular bright face)区域。微粒子喷丸所引入的硬化层及残余压应力迫使疲劳裂纹萌生位置向内部转移。通过降低裂纹萌生位置的应力可改善旋转弯曲条件下超高周阶段的疲劳强度。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 微粒子喷丸 超高周疲劳 S-N疲劳寿命曲线 疲劳强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536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682014CX041)
【分类号】:TG143.5;TG668
【正文快照】: 0引言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是在球墨铸铁得到成功运用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由于该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抗疲劳及抗磨损性能优良,从而在齿轮、曲轴以及其他零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喷丸强化可提高零部件的抗疲劳性能,但处理后材料表面粗糙度有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涤纶织物微粒子印花的试验小结[J];丝绸;1977年07期
2 刘晓存;粒径分布测定中亚微粒子试料的调制[J];粉体技术;1995年03期
3 杨隽,杜语群,张启超;氧化铁微粒子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定[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4 汪进玉,王华平;微粒子添加改性聚酯纤维新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1999年03期
5 刘泽常;董希良;张猛;杜亚鲁;;开放源类物料中微粒子排放估算模型的建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9期
6 刘泽常;董希良;张桂芹;张猛;郝长瑞;;在线加湿条件下开放源类微粒子排放数学模型的建立[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11期
7 苏威;抗震消音涂料[J];无机盐工业;1989年01期
8 吴丹凝;王栩;林金明;李振甲;应希堂;;磁性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人血清中雌三醇[J];化学学报;2007年23期
9 范慧俐,刘杰民,温美娟,张正朴,田卫学,张能,高军军;聚合物微粒子材料制备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1年02期
10 李迪;宋茜萍;宋加西;;改性腐植酸盐钻井泥浆助剂抗盐机理研究——Ⅲ.改性HA盐对盐水泥浆粒度分布的影响[J];腐植酸;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学静;刘泽常;李敏;张桂芹;;开放源中微粒子组份解析[A];第十三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徐加勤;朱红国;金邻杰;;EDTA2K对微粒子酶免发光法检测性激素的影响[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何晓丽;郑瑾;;FK506血药浓度检测的方法学比较分析[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殷波涛;周明权;詹晶晶;陆捷;吴士及;;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诊断试剂的诊断效能评价[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杨瑞民;赵鹏;姚卫华;张铭秋;崔宏凯;;CT导引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I125放射微粒子治疗晚期肺癌的应用研究[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田贵才;汤大新;;ZnS和ThF_4微粒子的Mie散射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1年
7 张红;骆玉婷;王虹;黄伟;;两种方法在器官移植术后药物浓度监测中的比较[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刘文志;王玉宝;王舒宝;;应用自制微粒子活性炭指导胃癌淋巴结清除术[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春梅;韩开发出磁性微粒子药物载体[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班玮;注射放射性微粒子对癌细胞精确打击[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希良;开放源类大气微粒子排放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熊传辉;光稳定性无机/有机复合微粒子的合成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俊;功能性无机/有机复合微粒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杨学静;开放源类大气微粒子基本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丁洪华;微粒子活性炭对胃癌根治术微小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D];宁夏医科大学;2012年
6 赵丽;基于脉冲微孔喷射法(POEM)制备微粒子的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飞;聚酰亚胺/聚硅氧烷复合微粒子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风华;TFT-LCD制造过程中周边Mura的消除[D];苏州大学;2014年
9 许婷;聚甲基丙烯酸酯复合物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颖;均匀球形微米级粒子的制备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5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65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