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Cu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

发布时间:2016-07-14 02:07

  本文关键词:La、Pr对铸造Al-Cu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2年

La、Pr对铸造Al-Cu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

要东明  

【摘要】:近些年来,飞机、汽车等制造业为了降低油耗、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对结构材料的高性能化,结构件的轻量化要求日益迫切。铝合金结构材料以其质轻、高强韧、耐腐蚀等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铝合金的高温强度较低,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所以,提高铝合金的高温强度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铸造铝合金中,铸造Al-Cu合金具有很高的室温力学性能,与变形铝合金相比,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能够制作复杂工件等优点。但是铸造Al-Cu合金的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较差。因此,提高铸造Al-Cu合金的高温性能和抗蠕变性能,是扩大铸造Al-Cu合金应用范围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本文以铸造Al-Cu合金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单一稀土La或Pr变质以及La+Pr复合变质对铸造Al-Cu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抗蠕变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稀土变质铸造Al-Cu合金的蠕变特性和稀土的作用机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揭示出稀土La或Pr变质铸造Al-Cu合金的室温和高温强韧性都明显高于未变质合金。未变质合金在室温、180℃和220℃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475MPa和8.4%,283MPa和9.6%,220MPa和10.4%;0.3wt.%La(或Pr)变质合金在同等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520MPa和13.6%(514MPa和11.7%),320MPa和14.2%(307MPa和12.8%),270MPa和14.7%(263MPa和13.6%)。比未变质合金在同等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提高了9.47%和61.9%(8.21%和39.28),13.07%和47.92%(8.48%和33.3%),22.72%和41.34%(19.55%和30.77%)。0.2wt.%La+0.1wt.%Pr复合变质Al-Cu在室温、180℃和220℃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536MPa和14.0%,335MPa和14.5%,273MPa和15.1%。由此可见,La和Pr复合变质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要高于单一稀土La或Pr变质合金。 2.揭示出稀土La或Pr的添加明显地强化了铸造Al-Cu合金的时效行为。0.3wt.%La(或Pr)变质Al-Cu合金在165℃、185℃和250℃时效温度下的峰值硬度分别为187HV、180HV和138HV(183HV、174HV和132HV),比未变质合金在相应温度下的峰值硬度172HV、157HV和116HV,提高了8.7%、14.6%和19%(6.4%、10.8%和13.8%)。0.2wt.%La+0.1wt.%Pr复合变质Al-Cu在165℃、185℃和250℃时效温度下的峰值硬度分别为191HV、185HV和142HV,比未变质合金峰值硬度提高了11.05%、17.83%和22.41%。发现了在250℃时效温度下,La或Pr变质Al-Cu合金到达时效峰值硬度的时间分别为4h和5h,而未变质Al-Cu合金峰值时效时间为6h,La或Pr变质合金比未变质合金峰值时间提前了33.3%和16.7%。在250℃下,La和Pr复合变质Al-Cu合金到达峰值硬度的时间与La变质合金的相同。 3.揭示出未变质合金与La或Pr变质合金的蠕变机制为位错攀移控制蠕变机制。在蠕变温度为180℃、200℃和220℃,外加应力为60MPa、70MPa、80MPa和90MPa的条件下,0.3wt.%La或Pr变质Al-Cu合金的抗蠕变性能比未变质合金分别提高了3-4倍和2-3倍,0.2wt.%La+0.1wt.%Pr复合变质Al-Cu的抗蠕变性能比未变质合金提高了5-6倍。La或Pr单一变质和La+Pr复合变质合金的蠕变表观激活能均高于未变质合金的。发现了在外加应力60MPa下,未变质合金的表观激活能205KJ/mol,0.3wt.%La或Pr单一变质和0.2wt.%La+0.1wt.%Pr复合变质合金的蠕变表观激活能分别为274KJ/mol,249KJ/mol和307KJ/mol;因此,复合变质合金的抗高温蠕变性能最好。 4.揭示出稀土La、Pr均能够明显地细化铸造Al-Cu合金的铸态组织。未变质合金的α-Al枝晶尺寸在100-180μm之间,0.3wt.%La或Pr单一变质和0.2wt.%La+0.1wt.%Pr复合变质合金的α-Al枝晶尺寸在65-85μm,80-95μm和60-80μm之间。发现了在La变质铸造Al-Cu合金中,La与合金中的Al和Ti元素形成了Al20Ti2La相,该相可作为初生α-Al相形核的异质核心,从而减小了初生α-Al枝晶的尺寸。同时,在凝固过程中,La和Pr发生了溶质再分配,聚集在固液界面前沿,增大了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成分过冷,使枝晶变细,晶粒细小 5.揭示出La或Pr可以减小Al-Cu合金中θ'析出相的尺寸,增加θ'析出相的数量,提高θ'析出相的高温热稳定性。未变质合金经过165℃×10h、185℃×10h和250℃x6h时效处理,θ'析出相的平均尺寸分别为140nm,180nm和240nm之间。0.3wt.%La(或Pr)变质复合变质Al-Cu合金经过165℃×10h、185℃×10h和250℃x4h(Pr变质合金为250℃×5h)时效处理,θ'析出相平均尺寸分别在100nm(110nm),120nm(135nm)和145nm(165nm);La、Pr元素的存在,增强了合金中Al和Cu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促进变质合金中Al与Cu之间形成Al2Cu化合物相,使θ'析出相的尺寸更小、数量更多、分布更均匀,并且提高了θ'相的热稳定性。La和Pr复合变质比单一变质的效果更明显。 6.提出了La、Pr单一和复合变质铸造Al-Cu合金室温强韧化机制为:α-Al枝晶的细晶强化,密集分布而又细小的纳米θ'析出相的析出强化;高温强韧化和抗蠕变机制为:La、Pr均提高Al与Cu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提高了θ'相的热稳定性,有效地抑制了θ'析出相在高温下的分解与长大,阻碍了位错运动;La、Pr元素和Al形成的Al11La3相和Al11Pr3相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和高的热稳定性。分布在晶界处的Al11La3相和Al11Pr3相在高温条件下有效地阻碍了位错运动,并对蠕变过程中的晶界移动具有强烈的钉扎作用。因此,提高了合金的高温强韧性和抗高温蠕变性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G13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传阳;形变热处理及合金元素对铝导体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虹;高强度变形铝合金———Al-Zn-Mg-Cu系合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M.Abo-Elsoud;;Kinetics and Nanostructure Dependence of High Temperature-Low Stress Creep of Al and Al-0.3%Fe[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1期

3 李文林 ,向启尧 ,崔国平 ,刘伯操;ZL-204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J];航空材料;1982年01期

4 朱知寿,马济民,高扬,曹春晓,颜鸣皋;富Nd第二相颗粒对钛合金拉伸断裂方式的影响[J];航空材料学报;2000年03期

5 刘胜胆;张新明;黄振宝;杜予晅;周卓平;;固溶处理对高纯7055铝合金组织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6年03期

6 刘红卫,陈康华,刘允中;强化固溶对7075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0年09期

7 徐国富,聂祚仁,金头男,荣莉,阮海琼,尹志民;微量钪对Al-3%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4年03期

8 宁爱林,曾苏民;固溶处理对高纯高强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4年04期

9 宁远涛,周新铭,戴红;稀土元素在Al中固溶度亚稳扩展研究[J];金属学报;1992年03期

10 桂全红;蒋晓军;马禄铭;梁国军;邢中枢;李依依;;微量Y对Al-Li合金的析出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199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晓伟;高铝锌合金压蠕变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赵文贵;Pr_xO_y对铸造Al-Cu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安;研制超高强铝合金材料的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四川有色金属;2004年04期

2 石加联,孟桂云;直径950 mm轧机推拉床推杆断裂失效分析[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王洪斌;马鹏程;赵红阳;;双辊铸轧超高强铝合金有限元数值模拟[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郑虹;杠杆定律在铁碳相图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蹇海根;姜锋;黄宏锋;韦莉莉;蒋龙;郑秀媛;;Study on Aging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 of High Strength Al-Zn-Mg-Cu Alloy[J];Journal of China Ordnance;2010年02期

6 李玉清,汪慈榕,顾兆丰;碳对Ni-Cr-Co基合γ′相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08期

7 王蕾,陈文华,秦展琰,谢治凯;梯度功能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6期

8 葛军军;袁书强;易更;张贵才;李亚哲;陈炯;孙志钢;朱惜林;刘海东;;铁对K418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2期

9 蹇海根;姜锋;黄宏锋;韦莉莉;蒋龙;;固溶-时效处理对7B04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10 王淑花;徐家文;安秀娟;;1Cr18Ni9Ti钢中温拉伸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建龙;张敏;余瑾;雍文佳;杨天云;杨兵;;富铈混合稀土对ZL201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夏长林;裴丙红;何云华;;GH4099合金轧制棒材高温持久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毕中南;曲敬龙;杜金辉;彭秀云;易出山;彭星燎;;新型难变形高温合金ЭК151的偏析行为及均匀化工艺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贾建;陶宇;张义文;;第三代粉末冶金高温合金FGH4098的热力学行为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邹龙江;高路斯;侯晓多;;M12奥氏体不锈钢螺栓断裂失效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傅志强;潘宏伟;陈广志;王建;孟凯;侯书健;;40CrNiMo钢齿轮轴断裂原因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许泽建;李玉龙;;30CrMnSiA钢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断裂韧性测试[A];第五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元庆;邓天泉;陈强;赵祖德;苏志权;孙昌建;;热处理工艺对高强铸造A1-Si-Cu-Mg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A];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重庆铸造行业协会2010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章国伟;郭安振;陈伟;辛海鹰;秦占明;翟景;马力;陈刚;;挤压温度、冷却方式对喷射沉积铝合金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重庆铸造行业协会2010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志谦;李庆;李春梅;;7012超高强、超高韧铝合金研究[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淑艳;固相再生AZ31B镁合金的组织性能及氧化相表征[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潘成刚;多金属热锻模热应力缓解机理及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计海涛;Al-Mg系合金挤压加工变形及低周疲劳行为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郭全英;两种含Gd镁合金微观组织演变机制及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5 车欣;Al-Si-Cu-Mg-(RE)系铸造铝合金的疲劳行为及其损伤机理[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佟国栋;高性能镁合金的研究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开发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严军;光纤激光—电弧复合焊接高强铝合金工艺、缺陷产生与质量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培跃;7050合金淬火敏感性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9 李亚敏;Co、Zr、Cu在K4169合金中作用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段红燕;不同载荷下缺口参数对轴类零件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薄壁球铁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东成;ZL114A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综合优化[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易成;退火工艺对铸轧5052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4 尤三三;镍对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5 徐飞飞;整体薄壁结构件残余应力预测与铣削加工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先德;ZZNAL4Y压铸锌合金的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春娣;铝基金属间化合物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袁兆静;GH4169合金δ相析出规律及其对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9 是晶;42CrMo钢流变特性与位错动力学模型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斌;ZL114A合金的变质处理及其高温疲劳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爱林;刘志义;曾苏民;莫亚武;;铝合金形变热处理工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3期

2 孙连超;田荣璋;;稀土、钛及热处理工艺对Zn-27Al合金耐蚀性的影响[J];金属科学与工艺;1990年01期

3 许晓嫦,刘志义,党朋,谭曼玲;室温强塑性变形下回溶和再析出的机理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5年02期

4 黄崇祺;储成著;丁关森;沈建华;;稀土优化处理在电工铝导体生产中的应用[J];电线电缆;1986年06期

5 黄崇祺;丁关森;沈建华;陈秀琴;方莲华;;用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技术生产的电工铝导体[J];电线电缆;1992年05期

6 J.R.Dawson;孙泽强;黄克武;;全铝合金导线的制造[J];电线电缆;1993年04期

7 雷毅;新一代铝包钢芯铝绞线的特点及应用[J];山西电力技术;2000年01期

8 张茁,陈康华;固溶处理对Al-Zn-Mg-Cu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1期

9 徐国富,金头男,邹景霞,尹志民,聂祚仁;微量Sc元素对Al-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吴克义;铝线材中的杂质及其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9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彧;稀土锌基合金超塑成形制模技术[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08期

2 李荻,张琦,王弟珍,郭宝兰,张玉梅;LY12cz 铝合金晶间腐蚀模拟试验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韩青有,胡汉起,曾诚荫;RE对ZA-27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4 杨留栓,杨根仓,周尧和;改进高热强锌基合金的新思路[J];材料导报;1994年03期

5 彭志辉;航空用新型高强度铝合金[J];材料导报;1997年06期

6 胡海明;ZA27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1998年03期

7 宋仁国;高强度铝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2000年01期

8 黄兰萍,郑子樵,李世晨,蒋呐,范云强,谢绍俊;铝锂合金的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2002年05期

9 尹登峰,郑子樵;铝锂合金研究开发的历史与现状[J];材料导报;2003年02期

10 杨守杰;戴圣龙;;航空铝合金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盛;单轴压缩条件下四种岩石的蠕变和松弛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01期

2 王福成;耐火陶瓷材料的高温蠕变——动力学及试验条件的影响[J];国外耐火材料;1995年04期

3 范秋雁;软岩流变地压控制原理[J];中国矿业;1996年04期

4 杜晓东;锆对输电铝合金蠕变行为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5期

5 李久林,梁新邦;GB/T2039—1997金属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编制说明[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8年03期

6 翟俊霞,涂善东;高温下焊接结构完整性评定的方法(Ⅱ)—R5卷7《同种钢焊接的特性》简介[J];压力容器;2000年02期

7 ;文摘[J];钢管;2002年03期

8 陈晓平,白世伟;软土蠕变-固结特性及计算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9 洪鹤,田素贵,郭华,徐永波,胡壮麒;AZ 31镁合金高温蠕变特征及组织演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杨慧娴,刘迪,李荣勋,刘光烨;HDPE蠕变行为的研究[J];塑料;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伟;孔繁荣;;锅炉过热器蛇形管蠕变爆破分析[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2 来结合;张忠亭;罗居剑;雷承弟;;锦屏水电站绿片岩蠕变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罗迎社;周建平;胡云贵;;超硬铝合金Lc4蠕变核函数的实验求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陈远坤;李明好;李运来;姚兆明;;涡北煤矿深厚表土层冻结压力实测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贵君;;流变性围岩-支护系统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王正;刘蔚;苑宇;何鑫;;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对高温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A];全国第八届热疲劳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利用格形模型模拟沥青混合料的流变行为[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朱明亮;轩福贞;;一种预测蠕变裂纹扩展的新参量[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丽华;王钊;;确定蠕变和铺设磨损复合折减系数方法的介绍[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马洪顺;张忠君;褚怀德;;玻璃离子水门汀黏弹性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 玫;[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徐昙;[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陈晓亚;[N];中国冶金报;2003年

5 ;[N];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

6 吴玉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钟题;[N];中国气象报;2003年

8 袁;[N];中国包装报;2001年

9 廖建国;[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王秋君张华钰;[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含水泥质粉砂岩蠕变特性及其在软岩隧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倪永中;电站高温材料棘轮—蠕变交互作用的本构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培跃;7050合金淬火敏感性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4 赵文贵;Pr_xO_y对铸造Al-Cu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D];吉林大学;2009年

5 计海涛;Al-Mg系合金挤压加工变形及低周疲劳行为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姝;不同取向单晶镍基合金蠕变期间的组织演化与有限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7 李振荣;制备工艺及热处理对GH4169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8 李婷;EW75合金的组织结构及在制备加工中的演化[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3年

9 杨志南;变形Zr-Nb合金组织与性能调控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10 尹冬弟;Mg-11Y-5Gd-2Zn-0.5Zr(wt.%)铸造耐热镁合金高温变形、强化及断裂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冒旭晖;重载作用下沥青蠕变特性对车辙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陈玉新;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3 胡发亭;土工格栅长期蠕变行为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4 卢宁宁;岩石非定常参数流变数值计算程序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孙朋娟;试样几何引起的蠕变拘束效应及其定量化表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赫兵;多维应力状态高温低周疲劳寿命及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李振宇;蠕变测试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8 尤英俊;小冲孔试样高温蠕变损伤的有限元模拟[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胡晓慧;土工格栅蠕变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10 赖新芳;沙坡头坝基软岩的力学特性分析与蠕变过程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La、Pr对铸造Al-Cu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70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