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表面涂层搅拌摩擦加工作用机制和组织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铝合金表面涂层搅拌摩擦加工作用机制和组织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搅拌摩擦加工 热喷涂涂层 铝合金 组织演变 超细晶
【摘要】:针对铝合金表面热喷涂涂层因涂层内部多孔疏松、结构不均匀、组织不致密等缺陷导致其力学性能较差,且涂层和基体无法良好结合等问题,本文工作使用搅拌摩擦加工技术对热喷涂涂层进行改性,以期能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实验使用无针平面搅拌头对铝合金表面热喷涂铝基l?T BOA i2 3 2复相涂层进行搅拌摩擦加工,控制单一变量,探索搅拌头旋转速度、水平进给速度、加工道次以及竖直下压力深对加工作用的影响规律,使用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使用OM、SEM、EDS、TEM、粘结拉伸试验、维氏硬度计检测以及摩擦磨损试验等观察检测手段来进行实验分析,综合实验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探究了搅拌摩擦加工的作用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1)搅拌摩擦加工后,涂层发生组织转变,原始的疏松多层累积叠加结构消失、组织缺陷也随之消失,呈现均匀且致密的整体结构。加工后涂层的晶粒尺寸度达到了超细晶的程度。多道次加工过程中,涂层组织先后经历了:减薄压实—流线组织—动态再结晶—致密细晶组织,几个阶段的演变。加工后,涂层和基体通过固相焊合产生冶金结合,取代了原始的机械、物理式结合。因为涂层和基体间的融合,7075铝合金基体当中的Zn、Mg、Cu等合金元素扩散到涂层当中;(2)搅拌摩擦加工后,涂层的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细晶组织涂层显微硬度由平均72HV提高到269HV,压实组织平均硬度达到了85HV,流线组织的平均硬度达到了151HV。加工前,热喷涂涂层的平均结合强度为5.2MPa,涂层加工后的平均结合强度达到48.6MPa,结合强度显著提高。经过搅拌摩擦加工,涂层的耐磨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加工前涂层的平均磨损率为0.141g/h,加工后平均磨损率仅为0.00256g/h,加工后涂层的磨损率仅为加工前的1.8%。(3)搅拌摩擦加工技术是一种热机械加工变形技术,它有着优良的综合加工能力。加工过程中,原始组织晶粒内部发生了剧烈而繁复的位错运动。通过位错的移动,原始涂层晶粒被逐渐分割细化,从而实现涂层组织的转变。搅拌摩擦加工的热机械变形高温和高压为动态再结晶提供驱动力,高应变速率使细小晶粒得以保留,最终涂层组织发生演变,动态再结晶细小新晶粒取代原始组织。
【关键词】:搅拌摩擦加工 热喷涂涂层 铝合金 组织演变 超细晶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7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9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铝合金表面热喷涂处理10-13
- 1.3 搅拌摩擦加工13-17
- 1.3.1 搅拌摩擦加工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改性的研究现状14-15
- 1.3.2 搅拌摩擦加工对超塑性材料制备的研究现状15-16
- 1.3.3 搅拌摩擦加工对复合材料以及合金制备的研究现状16-17
- 1.4 课题介绍17-19
- 第2章 实验方案以及研究方法19-29
- 2.1 研究路线方案19-20
- 2.2 实验材料20
- 2.3 热喷涂涂层制备20-22
- 2.3.1 基体表面预处理20-21
- 2.3.2 火焰喷涂制备涂层21-22
- 2.4 搅拌摩擦加工22-26
- 2.4.1 搅拌摩擦加工实验设备22-23
- 2.4.2 搅拌头设计23-25
- 2.4.3 工艺参数设计25-26
- 2.5 有限元模拟分析26
- 2.6 分析测试方法26-29
- 2.6.1 金相试样制备27
- 2.6.2 金相组织观察27-28
- 2.6.3 加工前后涂层力学性能测试28-29
- 第3章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组织形貌29-44
- 3.1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后宏观形貌分析29-34
- 3.1.1 搅拌头下压力对涂层外观形貌的影响29-30
- 3.1.2 搅拌头行进速度对涂层外观形貌的影响30-32
- 3.1.3 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涂层外观形貌的影响32-33
- 3.1.4 加工道次对涂层外观形貌的影响33-34
- 3.2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后整体组织形貌34-36
- 3.3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后局部微观组织36-38
- 3.4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后界面组织分析38-39
- 3.5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中组织演变规律39-41
- 3.6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后元素分布41-43
- 3.7 本章小结43-44
- 第4章 铝合金表面复相涂层搅拌摩擦加工力学性能44-58
- 4.1 显微硬度44-48
- 4.1.1 显微硬度检测结果44-46
- 4.1.2 显微硬度结果分析46-48
- 4.2 结合强度48-54
- 4.2.1 结合强度检测结果48-50
- 4.2.2 结合强度结果分析50-54
- 4.3 耐磨性能54-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铝合金表面涂层搅拌摩擦加工作用机制58-71
- 5.1 剧塑性加工58-62
- 5.1.1 再结晶细化机制59
- 5.1.2 交替剪切机制59
- 5.1.3 位错细化机制59-60
- 5.1.4 孪晶细化机制60-61
- 5.1.5 晶界滑移和扭转机制61-62
- 5.1.6 增强体相细化机制62
- 5.2 搅拌摩擦加工与剧塑性加工62-63
- 5.3 ABAQUS有限元模拟63-67
- 5.3.1 建模过程63-64
- 5.3.2 模拟结果64-67
- 5.4 TEM微观组织分析67-69
- 5.5 搅拌摩擦加工作用机制分析69-70
- 5.6 本章小结70-7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8
- 致谢78-79
- 附录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跃强,黄光孙;铝合金镀银经验谈[J];材料保护;2002年12期
2 刘延辉;李宝成;;铝和铝合金的特点及铝合金的强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3 王汉林;姚层林;;浅谈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08年06期
4 刘红军;牛金来;;影响铝合金铬化膜质量的因素[J];涂装与电镀;2009年01期
5 胡敏英;时君伟;高聪敏;;铝合金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研究[J];铝加工;2010年02期
6 宋成朴,范爱龄,韦永德;用化学法对铝合金表面扩渗稀土元素的初步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S4期
7 王素琴;宋国松;张全生;许兴利;;铝合金上电镀新工艺[J];材料保护;1993年01期
8 左尚志,,李荻;国内外铝合金剥蚀研究的现状[J];材料保护;1994年12期
9 阎国平;铝合金表面化学氧化的应用[J];材料保护;1997年05期
10 何慧华;如何识别铝合金制品的优劣[J];标准计量与质量;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松祺;;铝合金表面处理“特种工艺”简介[A];2005年上海市电镀与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凌杰;欧孝通;陈德贤;张元;雷惊雷;张胜涛;;铝合金表面硅基防护膜的制备及表征[A];200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闫秀;;铝合金表面处理中的清洁生产技术[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黄桂桥;;铝合金在青岛海域的腐蚀行为[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彭成允;孙智富;张春艳;陈康;赵玮霖;;铝合金表面含氟自润滑层成分分布与组织形貌[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丽;丁培道;蒋斌;;6061铝合金加工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进展[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万善宏;张广安;王立平;薛群基;;铝合金表面沉积类金刚石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白基成;郭永丰;张海龙;刘晋春;;铝合金表面微弧放电陶瓷化改性新技术——原理、应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向[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白基成;郭永丰;张海龙;赵家齐;刘晋春;;铝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的原理及在电加工中的应用[A];制造业数字化技术——2006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白基成;郭永丰;张海龙;刘晋春;;铝合金表面微弧放电陶瓷化改性新技术——原理、应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向[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风;日开发新型材料 营造靓丽车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珊珊;时效处理及表面磨削对7xxx系铝合金局部腐蚀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申志康;铝合金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黄若双;铝合金及铜腐蚀的示差图像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李玉兰;离子束处理铝合金的腐蚀和疲劳性能[D];重庆大学;2003年
5 丁红燕;铝合金和钛合金在雨水/海水环境下的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余先涛;铝合金表面激光熔覆Ni基合金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曹发和;高强度航空铝合金局部腐蚀的电化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何欢;铝合金/不锈钢热丝TIG熔-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增勇;双疏铝合金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王恒;船用5383铝合金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3 刘馨;2024铝合金电解着黑色工艺及膜层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正斌;铝合金A-TIG焊接头裂纹分析及工艺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扬;某铝合金人行天桥的结构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刘冰洋;富镁涂层对LY12铝合金点蚀的抑制作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王晓;铝合金表面处理工业废渣制备氢氧化铝阻燃剂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赵茜茜;2024铝合金常温硬质阳极氧化及性能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王建波;7050铝合金尺寸热稳定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10 方
本文编号:746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74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