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抛喷丸强化用碳素钢丝切丸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0:16

  本文关键词:抛喷丸强化用碳素钢丝切丸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钢丝切丸 磨损失效 粒度 覆盖率 粗糙度


【摘要】:钢丝切丸是抛喷丸强化工艺最常用的金属磨料,广泛用于强化汽车、航空航天、机车、风电、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承受交变应力作用的零部件,其内部无气孔、疏松、偏析等缺陷,粒度分布均匀,能在强化零部件表面的同时引入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可显著提高零部件的疲劳寿命。本论文对直径5.5mm的65钢盘条经拉丝、切割、钝化制成钢丝切丸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讨论了钢丝的拉拔过程及拉拔后内部的组织转变,并研究了不同粒度45钢、65钢、72钢、82钢钢丝切丸的磨损、抛打等特性。用金相显微镜、维氏显微硬度计、万能拉伸试验机、碳硫分析仪及硅锰磷分析仪分别对不同粒度钢丝切丸的金相组织、硬度、抗拉强度、化学成分等技术指标进行测定,并用螺旋测微计测定钢丝拉拔过程中的直径变化,用ERVIN寿命试验机模拟抛喷丸强化用钢丝切丸的冲击磨损失效过程与抛打过程,用覆盖率标准样块对比评估试片表面覆盖率,用触针式粗糙度仪测定试片表面粗糙度,用扫描仪记录钢丝切丸磨损形貌的变化过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磨损程度的钢丝切丸形貌。结果表明:钢丝拉拔过程中的道次减面率总体上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中第二道次的减面率最大;冷拔钢丝横截面上片状珠光体组织发生剧烈扭曲,晶粒显著细化,纵截面上先共析铁素体组织与珠光体组织协同变形,晶粒被显著拉长,珠光体片间距减小,并逐渐转向与拉拔方向一致,形成纤维状组织结构;钢丝切丸的冲击磨损失效过程可分为钝化阶段、稳定磨损阶、剧烈磨损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主要磨损失效形式分别为粘着磨损、表层剥落和大块断裂;在相同含碳量下,从整个磨损失效过程来看,大粒度钢丝切丸的磨损速度比小粒度钢丝切丸较快,但大粒度钢丝切丸稳定磨损阶段的磨损速度比小粒度钢丝切丸较慢;在相同粒度下,钢丝切丸的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磨损速度越快;钢丝切丸经300℃、400℃、500℃退火后,强度、硬度降低,磨损速度比退火前减小,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磨损速度不断降低;在相同含碳量下,随着钢丝切丸粒度的增大,钢丝切丸抛打热轧钢试片达到100%覆盖率对应的抛打次数增加,但粒度增大的同时,钢丝切丸硬度降低,试片表面粗糙度并不随着钢丝切丸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的抛丸量下,存在一个能获得最小表面粗糙度的粒度;在相同粒度下,钢丝切丸的含碳量越高,抛打后试片表面的粗糙度越大,表面达到100%覆盖率对应的抛打次数越少。
【关键词】:钢丝切丸 磨损失效 粒度 覆盖率 粗糙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668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抛喷丸强化工艺13-14
  • 1.2 抛喷丸强化设备14-15
  • 1.3 抛喷丸强化技术参数15-17
  • 1.3.1 表面覆盖率15-16
  • 1.3.2 表面粗糙度16-17
  • 1.4 抛喷丸强化介质17-20
  • 1.4.1 钢丝切丸的性能及应用18-19
  • 1.4.2 钢丝切丸的冲击磨损19-20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的20-23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23-29
  • 2.1 试验材料23-25
  • 2.2 试验方法25-29
  • 2.2.1 化学成分测定25
  • 2.2.2 金相观察25
  • 2.2.3 硬度测定25-26
  • 2.2.4 冲击磨损试验26
  • 2.2.5 冲击抛打试验26
  • 2.2.6 表面覆盖率测定26-27
  • 2.2.7 表面粗糙度测定27
  • 2.2.8 热处理试验27-28
  • 2.2.9 抗拉强度测定28
  • 2.2.10 钢丝直径测量28-29
  • 第三章 钢丝切丸的生产过程29-43
  • 3.1 65钢钢丝的拉拔29-36
  • 3.1.1 机械除鳞29
  • 3.1.2 磷化29-30
  • 3.1.3 钢丝的粗拉和细拉30-34
  • 3.1.4 钢丝拉拔的组织转变34-36
  • 3.2 65钢钢丝的切割36-38
  • 3.3 65钢钢丝切丸的钝化38-40
  • 3.4 65钢钢丝切丸的选圆和包装40-41
  • 3.5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43-71
  • 4.1 钢丝切丸磨损失效过程43-53
  • 4.1.1 钝化阶段45-46
  • 4.1.2 稳定磨损阶段46-50
  • 4.1.3 剧烈磨损阶段50-53
  • 4.2 粒度对磨损失效过程的影响53-56
  • 4.3 含碳量对磨损失效过程的影响56-58
  • 4.4 热处理对磨损失效过程的影响58-63
  • 4.5 粒度对覆盖率和粗糙度的影响63-65
  • 4.6 含碳量对覆盖率和粗糙度的影响65-68
  • 4.7 本章小结68-71
  • 第五章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9
  • 致谢79-8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1-8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道;浅谈喷丸强化工艺[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01年06期

2 董星,段雄;喷丸强化机械及技术的发展[J];矿山机械;2004年07期

3 高玉魁;;齿轮喷丸强化的研究现状与若干问题[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7年10期

4 李源;雷丽萍;曾攀;;弹丸束喷丸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2期

5 尚建勤;;钛合金喷丸强化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3年16期

6 ;弹性轴的喷丸强化[J];航空材料;1977年02期

7 徐厚训;栗幕环;;喷丸强化和金相组织[J];航空工艺技术;1978年12期

8 刘明辉;;喷丸强化在齿轮轴上的应用[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2年12期

9 王仁智;喷丸强化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材料;1987年04期

10 王仁智;;喷丸强化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表面工程;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桃生;;喷丸强化在连杆上的应用[A];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塑性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轧刚;刘海英;路会龙;;超声波冲击和超声波喷丸强化技术的发展[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之第12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轧刚;刘海英;路会龙;;超声波冲击和超声波喷丸强化技术的发展[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姜传海;;TiB2/Al复合材料喷丸强化及其表征研究[A];第二届民用飞机制造技术及装备高层论坛资料汇编(大会报告)[C];2010年

5 吕胜利;崔友;张伟;童小燕;;喷丸强化铝合金腐蚀损伤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昌达;李巍;熊勇;张江峰;郑芝梅;但丽玲;;1Cr11Ni2W2MoV钢喷丸强化残余压应力场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马丽滨;;喷丸强化对30CrMnSiNi2A钢尺寸及粗糙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高玉魁;;超高强度钢喷丸表面残余应力在疲劳过程中的松弛规律[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高玉魁;;表面强化对0Cr13Ni8Mo2Al不锈钢连接螺栓疲劳寿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汝继刚;伊琳娜;;高强度铝合金表面强化应用技术[A];全国第十三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徐庆;给钢筋铁骨“补钙”[N];中国民航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强;S32205双相不锈钢喷丸强化及其组织结构XRD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盛湘飞;民用飞机结构件腐蚀损伤条件下喷丸强化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樊玉杰;激光微喷丸强化的压力模型及冲击效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詹科;S30432奥氏体不锈钢喷丸强化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文才;ZK60和GW103K镁合金高周疲劳行为及其喷丸强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喷丸表面覆盖率的分析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柳成才;喷丸强化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胥洲;汽车钢板弹簧喷丸强化处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石小云;抛喷丸强化用碳素钢丝切丸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吕鹤婷;喷丸对疲劳寿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刘海英;超声喷丸强化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7 班虎飞;气动辅助超声喷丸强化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周长秀;发动机叶片喷丸强化装置结构优化与应用[D];济南大学;2015年

9 戴如勇;重载机车牵引齿轮表面喷丸强化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武俊;300M钢喷丸强化工艺中打磨问题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13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813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