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微细电解展成加工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微细电解展成加工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连续微结构 掩膜 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 展成电解加工
【摘要】:在内壁具有粗糙肋的、连续或者非连续微结构的管件,传热效率有显著地提高,降低能耗,有效地提高电子器件的散热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管内微结构对提高热管总体传热性能有重要影响,相比于连续微结构,非连续微结构更有利于冷凝液表面张力发挥作用和液体的沸腾,促进冷凝膜内部的对流换热、沸腾泡核的成倍增长和气泡的大量发生和蒸发。非连续微结构内壁是在管件内表面上拥有非连续的微米级沟槽,沿着内壁形成大面积的规则图案。但目前在小管径的管内壁加工出非连续微结构是该项技术的关键所在,电解加工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加工方式,以离子去除的方式进行阳极溶解,因此在微纳加工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管内壁非连续微结构的加工工艺要求,制定了紫外光固化技术、微细电解加工技术相结合的工艺方法,围绕着管内壁非连续微结构沟槽的电解深度和电解宽度两个指标进行微细电解展成加工工艺的探索。结合管内壁非连续微结构加工的工艺特点,设计了基于LabVIEW图形化控制系统对管内壁进行微细电解展成加工的试验平台。该试验台包括本体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和电解液循环系统设计三大部分,并采用高频脉冲电流实现管内壁微结构的微细电解展成加工。选用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的制作方法,并对电极锥度的大小、加工电压、NaNO3电解液浓度与电场分布的联系进行仿真分析,设计掩膜层图案,改进制作工艺,采用紫外光固化技术对含有锥度的阴极进行多头螺旋线掩膜。采用电解电源提供稳定的脉冲电流,通过对人机界面进行精确控制加工。研究发现加工电压、NaNO3浓度、占空比、脉冲频率四种因素对电解深度和电解宽度有显著性影响。随着加工电压和NaNO3浓度的不断增大,电解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电解宽度不断增大。随着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的不断增加,电解深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前者的电解宽度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后者的电解宽度则不断减小通过对光滑内壁、连续微结构内壁、非连续微结构内壁三类管进行恒壁温条件下水平管内流体强制对流传热试验,结果表明具有非连续微结构管内壁的铜管传热效果最好。
【关键词】:非连续微结构 掩膜 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 展成电解加工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6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27
- 1.1 引言13-14
- 1.2 微细电解加工的研究现状14-20
- 1.2.1 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14-16
- 1.2.2 脉冲电流微细电解加工技术16-17
- 1.2.3 微细电液流电解加工技术17-19
- 1.2.4 微细掩膜电解加工技术19-20
- 1.3 管内壁微结构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20-24
- 1.4 本课题的研究概述24-27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25
- 1.4.2 课题来源25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25-27
- 第二章 管内壁微细电解加工理论基础27-34
- 2.1 电解加工的理论基础27-31
- 2.1.1 电解加工基本原理27-28
- 2.1.2 法拉第定律28-29
- 2.1.3 阳极极化29-31
- 2.2 影响电解加工的参数特性31-33
- 2.2.1 加工电压31
- 2.2.2 电解液31-33
- 2.2.3 脉冲电流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管内壁展成加工试验平台设计34-56
- 3.1 管内壁微细电解展成加工试验平台34-41
- 3.1.1 管内壁微细电解展成加工试验平台的整体设计34-41
- 3.2 展成加工方案设计41-44
- 3.2.1 电解液流动方式设计41
- 3.2.2 加工方法设计41-42
- 3.2.3 导电杆的设计42-43
- 3.2.4 制备多线螺旋电极的方法选择43-44
- 3.3 基于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的电解电场研究44-51
- 3.3.1 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加工区域电场模型的建立44-45
- 3.3.2 加工间隙内电场分布的数学模型45-47
- 3.3.3 加工间隙内一次电流密度的仿真模拟47-51
- 3.4 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的制备51-55
- 3.4.1 变截面多线螺旋电极的掩膜设计51-53
- 3.4.2 制作流程53-55
- 3.5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管内壁非连续微结构加工工艺研究56-79
- 4.1 加工电压对电解深度和电解宽度的影响56-60
- 4.1.1 加工电压对电解深度的影响56-58
- 4.1.2 加工电压对电解宽度的影响58-60
- 4.2 NaNO_3浓度对电解深度和电解宽度的影响60-65
- 4.2.1 NaNO_3浓度对电解深度的影响61-63
- 4.2.2 NaNO_3浓度对电解宽度的影响63-65
- 4.3 占空比对电解深度和电解宽度的影响65-70
- 4.3.1 占空比对电解深度的影响65-67
- 4.3.2 占空比对电解宽度的影响67-70
- 4.4 脉冲频率对电解深度和电解宽度的影响70-75
- 4.4.1 脉冲频率对电解深度的影响71-73
- 4.4.2 脉冲频率对电解宽度的影响73-75
- 4.5 管内壁非连续微结构正交试验75-78
- 4.5.1 试验参数的选定75-76
- 4.5.2 试验结果的分析76-77
- 4.5.3 验证试验及结果77-78
- 4.6 本章小结78-79
- 第五章 传热试验分析79-88
- 5.1 测试管的制备79-81
- 5.2 水平管传热测试81-82
- 5.3 传热试验测试系统的设计82-84
- 5.3.1 水平管测试装置82-83
- 5.3.2 数据采集系统83-84
- 5.3.3 恒温水循环系统84
- 5.4 数据采集过程及结果分析84-87
- 5.4.1 数据采集过程84-85
- 5.4.2 结果分析85-87
- 5.5 本章小结87-88
- 结论与展望88-90
- 参考文献90-9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8-100
- 致谢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紫贵;凡进军;;基于电场分析的掩膜电解加工试验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2 李冬林;朱荻;李寒松;;辅助阳极掩模板电解加工技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李冬林;朱荻;李寒松;;模板阴极电解加工群孔的成形规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朱兵;朱荻;曾永彬;王少华;;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试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08期
5 王昆;朱荻;;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模型分析与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6 陈明;王明环;彭伟;;不同流场构型对微细螺旋孔电解加工的影响[J];机电工程;2009年10期
7 王少华;朱荻;曲宁松;王昆;;微细缝结构电解加工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年08期
8 李树林;殷建祥;;发动机气缸套内表面激光造型加工技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李树林;殷建祥;;气缸套内表面激光造型珩磨加工[J];内燃机配件;2008年06期
10 刘建;朱荻;曲宁松;李寒松;;金属薄板微小群孔掩膜电解加工技术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文涛;电液束加工微小结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朱成康;微细螺旋孔电解加工成型仿真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培剑;电液束加工微小凹坑阵列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陈明;微细螺旋冷却孔电解加工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9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93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