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8:25

  本文关键词: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解切割 微螺旋电极 强化传质 高转速 微结构


【摘要】:电解线切割加工采用金属丝作为工具阴极,基于电化学阳极溶解的原理,在数控系统的控制下将工件按设定轨迹切割加工成形。本文针对电解线切割加工中电解液更新困难的问题,提出采用高速旋转的微螺旋电极强化加工间隙传质,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电解加工电极反应过程,结合电解线切割加工工艺特性,分析总结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传质受限的原因;分析了不同状态下电解切割加工间隙内电解液传质、传热过程,建立了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间隙流场模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旋转微螺旋电极能够促进加工间隙内电解液轴向流动,随着电极转速增大,传质效果增强。(2)根据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试验需求,改进完善了试验加工系统;该加工机床能够实现高分辨率低速直线进给、高精度回转;基于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平台开发了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具有短路检测与保护等功能。(3)开展了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试验研究。在3 mm厚的06Cr19Ni10不锈钢材料上进行加工试验,对比分析了电极转速和电极结构形式对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电极转速可以提高电解切割加工效率,最大进给速度可达8μm/s;采用微螺旋电极相比微圆柱电极,可以提高电解切割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开展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参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低脉冲电压、小占空比、高脉冲频率、低浓度电解液、大进给速度,可以减小加工间隙,提高加工精度。最后,采用微螺旋电极在06Cr19Ni10不锈钢材料上加工出阵列微电极、微镂空等复杂微结构。
【关键词】:电解切割 微螺旋电极 强化传质 高转速 微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6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注释表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微细加工技术12-15
  • 1.1.1 LIGA与LIGA-like技术12-13
  • 1.1.2 微细切削加工技术13-14
  • 1.1.3 激光加工14-15
  • 1.1.4 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15
  • 1.2 微细电化学加工技术15-20
  • 1.2.1 微细电铸技术15-16
  • 1.2.2 掩模微细电解加工技术16-17
  • 1.2.3 电液束微细电解加工技术17
  • 1.2.4 超短脉冲微细电解加工技术17-20
  • 1.3 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20-23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23-25
  • 1.4.1 课题研究意义23-24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4-25
  • 第二章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原理25-41
  • 2.1 电解线切割加工原理25-28
  • 2.1.1 电解线切割加工25-26
  • 2.1.2 电解线切割加工强化传质方法26-28
  • 2.2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原理28-39
  • 2.2.1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加工技术的提出28-29
  • 2.2.2 电解切割加工间隙内传质、传热过程分析29-31
  • 2.2.3 电解切割加工间隙流场模拟分析31-39
  • 2.3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系统41-51
  • 3.1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系统设计41-43
  • 3.1.1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系统的要求41
  • 3.1.2 试验系统的总体设计41-43
  • 3.2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系统关键部件43-46
  • 3.2.1 运动平台43-44
  • 3.2.2 电解液循环系统44-45
  • 3.2.3 高速主轴-电极系统45-46
  • 3.3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试验系统控制方案46-50
  • 3.3.1 控制方案总体设计46-47
  • 3.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47-50
  • 3.4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工艺试验研究51-66
  • 4.1 试验安排51-52
  • 4.2 旋转电极电解切割加工工艺试验研究52-57
  • 4.2.1 圆柱电极旋转对加工的影响52-53
  • 4.2.2 圆柱电极与螺旋电极旋转电解切割加工比较53-57
  • 4.3 微螺旋电极电解切割工艺试验研究57-64
  • 4.3.1 加工电压对切缝侧面间隙的影响57-59
  • 4.3.2 脉冲频率对切缝侧面间隙的影响59-60
  • 4.3.3 占空比对切缝侧面间隙的影响60-61
  • 4.3.4 电解液浓度对切缝侧面间隙的影响61-62
  • 4.3.5 进给速度对切缝侧面间隙的影响62-64
  • 4.4 典型复杂微结构的加工64-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7
  • 5.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66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岳;罗红平;吴明;孙涛涛;尹潇靓;;电液束加工的发展与应用[J];电加工与模具;2015年S1期

2 于洽;曾永彬;徐坤;曲宁松;朱荻;;阳极振动往复运丝微细电解线切割试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4年03期

3 Qu Ningsong;Fang Xiaolong;Li Wei;Zeng Yongbin;Zhu Di;;Wir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with axial electrolyte flushing for titanium alloy[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3年01期

4 于洽;曾永彬;张海;朱荻;曲宁松;;阳极振动辅助微细电解线切割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23期

5 李冬林;朱荻;李寒松;刘金国;;Effects of mask wall angle on matrix-hole shape change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by mask[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年04期

6 陈勇华;;微机电系统的研究与展望[J];电子机械工程;2011年03期

7 李冬林;朱荻;李寒松;;辅助阳极掩模板电解加工技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李冬林;朱荻;李寒松;;模板阴极电解加工群孔的成形规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朱兵;朱荻;曾永彬;王少华;;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试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08期

10 王昆;朱荻;;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模型分析与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少华;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的试验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王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明平美;UV-LIGA-微细电火花加工组合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兵;厚不锈钢板的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3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943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