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滨水设计说明_风景园林毕业设计_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6-09-04 10:07

  本文关键词: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6 卷 第 6 期 2003 年 12 月

武汉大学学报 ( 工学版) 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ol. 36 No. 6 Dec. 2003

of participation , the skills for measuring waterside s

paces , the design ideolog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 the ingenious methods of take advantage of natural scenery , and also nation , culture , psychology , etc. And the shortages of Chinese design in this regard are pointed out . The authors wish Japanese design experiences to be referenced in Chinese design Key words : waterfront ; landscape design ; design style ; comparison practices.

1    引 言

富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1 ] . 1. 1   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河湖泊孕 育了许多城市 . 人们最早对水域空间的规划仅仅 局限于水利和防洪等的治理 ,随着城市开发浪潮的 推动以及对城市规划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逐步

文章编号 :167128844 (2003) 062127205

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
许艳玲1 , 王汉祥2 ,何   1 经

(1. 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 2. 武汉钢铁公司设计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80)

摘要 :通过对中日两国滨水景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程度 、 亲水空间处理的手法 、 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 、 自然
景观的巧妙利用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 ,指出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所存在的差距 ,希望日本的滨 水景观设计经验能对我国今后的设计工作有所借鉴 。

关键词 :滨水 ; 景观设计 ; 设计手法 ; 比较 中图分类号 :TU 984. 1     文献标识码 :A

Comparison bet 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1. School of Urban Studies ,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72 ,China ;

2.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uhan Iron & Steel Company ,Wuhan 430080 ,China)

Abstract : The comparison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a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随着美国港湾城市的再开发 ,滨水景观设计在 世界各国逐步展开 . 所谓滨水景观设计是指以水 域 ( 海 、 、 、 ) 为中心 , 对沿岸的空间 、 江 河 湖等 设施 、 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 ,以创造优美 、 、 生动

收稿日期 :2003209213 作者简介 : 许艳玲 (19672) ,女 ,湖北武汉人 ,讲师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研究 .

XU Yan2ling1 , WANG Han2xiang2 , HE Jing1

认识到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极其珍贵的开敞地带 ,好 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水利 、 防洪的要求 , 可以 美化人们的生活 , 还城市以生态良好 、 优美生动的 环境 ,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性的要求 , 独具特 色、 视野开阔 、 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有助于提 高城市品位 ; 滨水空间还能丰富人们的生活 , 它可

以为人们提供游戏和休闲的空间 . 滨水景观设计 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成为城市 设计和建设的一个亮点而日益受到重视 . 1. 2   我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滨水地带的环境质量要

128

武汉大学学报 ( 工学版)

2003

求也越来越高 . 虽然现在很多临海 、 临湖 、 临江城 市正在加快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同时也取 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 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 , 在城 市设计及城市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 如把滨水景观设计简单地看成是清理河道 、 拆除违 章建筑 、 增加绿地面积等 ,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 作指导 , 设计手法也很单调 . 因此 , 学习先进的设 计经验和设计理念是摆在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一 项紧迫的任务 . 众所周知 ,日本海岸线长 ,内陆的湖泊 、 温泉众 多 ,水资源极其丰富 , 对滨水景观设计的研究起步 较早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 却忽视了环境保护 , 造成空气及水域的严重污染 . 以东京湾为对象的滨水景观设计拉开了日本城市 水域空间建设的序幕 ,东京滨水区的建设从根本上 改变了城市水空间的面貌 , 河水清澈 、 绿树成荫的 自然风貌使东京重新恢复了活力 . 日本许多成功 的设计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本一致 , 均为调查分析 、 规划设计 、 规划实施 , 但我 们也应看到两者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点 . 在我 国的综合调查阶段 ,调查的内容涵盖广泛 ,强调的是 对工程技术资料方面的调查[2 ] ,当然也涉及到对民 意的调查 ,但没有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 ,设计更多 体现的是行政部门的意志 ; 日本更强调要充分反映 公众的意见[3 ] ,如在 “调查” 阶段 ,将人的心理和行为 特征的调查置于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之前 ,充分体现 了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 . 对心理的调查包括 : 利 用的目的如体育运动、 休闲或祭祀活动等 ,调查采用 问卷调查、 座谈会、 研讨班等形式 ,以唤起民众的参 与意识 ;在汇集各区市民的意见并请专家论证后 ,才 能确定规划的目标 ;提出本次方案的设想及思路 ,进 行至少 3 个规划方案的设计 ,并以说明书、 图表等通 俗易懂、 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市民展示 ,听取他们的意 见和建议并加以修改 ,最后汇编成文件 . 值得一提的是其设计体系的最后一步 “后期评 估”“后期评估” . 这一设计步骤贯穿于日本设计体 系的始终 ,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 仅靠设计者一己之 见难免有失偏颇 , 对使用者来说存在什么问题 、 如 何进行改进 , 才是对今后设计最好的借鉴 . 因此 , 日本几乎所有的设计所对其作品均进行长期跟踪 调查 ,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参与的意识 .

2  公众参与的比较
由于中日两国国情不同 , 设计背景各异 , 其设 计体系也有不同 ,如图 1 所示 . 从图 1 可以得出 ,两国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基

图1  中日设计体系比较

  6期 第

许艳玲等 : 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

129

3  民族心理的比较
中国大部分国土均处于内陆 , 黄河 、 长江孕育 了华夏文明 ,人们将黄河 、 长江看成是母亲河 ,形成 了独特的 “黄色文明” 但每年的水患都会给沿河 . 两岸的人民带来灾难 ,远古民间就有 “大禹治水” 的 传说 ,人们对水域的认识和改造仅限于对洪水的防 范和治理 ,如古代的 “都江堰” 工程 , 还谈不上通过 对滨水景观的设计来达到美化水域 、 美化城市环境 的目的 . 但幅员的辽阔和多元文化也创造出江南 “小桥流水人家” 的独特滨水景观 .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 ,是个岛国 . 全国共 有 3 000 多个岛屿 ,主要的有 4 个 ,即北海道 、 、 本州 四国和九州 . 北面与库页岛 、 西伯利亚隔海相望 , 西面与朝鲜半岛 、 中国相邻 , 是个名副其实的 “孤 岛”国土资源贫乏 , 造就了人们珍惜资源 、 , 善于利 用资源的秉性 . 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大陆 文化 ,因此 ,日本自开国以来 ,能在保存自己固有文 化的同时 , 摄取外来文化 , 创造独特的融合文化 . 日本很早就吸收了世界各地先进的科技 、 文化和设 计经验 “以人为本” , 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始终 , 创造出了优美的滨水景观空间 .

现为国内大部分地区水域的水位变化平缓 ,但也有 很多地方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 在汛期江 、 河水位变 化依然很大 ,人们虽然考虑了修造亲水平台 , 但很 少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计 , 简单的平铺直叙 , 缺乏 序列空间的转折点和高潮 ,毫无特色可言 . 如武汉 市的东湖磨山 , 到了每年 7 、 月份汛期来临时 , 仅 8 有的一级亲水平台常常被淹没 , 使人无法近观水 面 ; 而有的城市虽考虑了洪水位的变化设置了多级 亲水平台 ,但在枯水季节亲水平台下不加修饰 、 裸 露的直立式护岸则直接影响了景观效果 . 令人欣 慰的是 ,现在有很多城市已经较好地考虑了多级护 岸问题 ,如武汉市汉口江滩依不同季节的水位建起 了三级亲水平台 ( 见图 2) : 冬季 ,20 m 高程 , 宽 10 m ; 春秋季 ,25 m 高程 ,宽 30 - 50 m ; 夏季 ,28. 8 m 高 程 ,宽 10 m. 28. 8 m 平台是汉口江滩的主体 , 以绿 色为主 ,沿着园林小路走 ,沿途有树 ,有景 ,有商亭 , 有雕塑 ( 见图 3 ) , 有观江平台 、 中心广场 、 游乐中 心 “光之舞” 、 广场等 . 春夏秋冬四季 , 市民均可漫 步江边 ,临江观景 .

4  亲水空间的比较
滨水景观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 们的亲水的愿望 .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 水的一种感受 . 在水位变化较大的地方 ,应使护岸 阶梯化或形成缓坡 ,这样不仅能使人很容易接触到 水 ,而且不断变化的多级平台还能增添美的意境 .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 ,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国 家 ,南北长 3 000 km , 处于大陆性气流和海洋性气 流的交汇处 , 每年的 6 、 月份是其梅雨季节 , 而 8 7 ~9 月是台风期 , 降雨量多集中于这 4 个月 , 同我 国河流相比 ,日本的大部分河流流程短 、 流速急并 且水位落差大 .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水 位 ,设计出多级 、 富于特色的亲水空间 ,以提高其亲 水功能是它不同于中国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 如 广岛市元安川公园 , 位于河流下游潮水区 , 设计者 在公园的步道上巧妙地设置了大小不同的石头 ,潮 涌潮退时步道上各异的石头若隐若现煞是有趣 ,既 方便了游客游玩 , 又能够表现海水潮涨潮落的景 致 ,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潮区公园 . 我国疆域辽阔 , 属于大陆性气候 , 这些不同表

图2  武汉江滩多级亲水平台

图3  江边小雕塑

5  生态环境规划比较
1987 年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

130

武汉大学学报 ( 工学版)

2003

“城市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 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维护的发展” 滨水景观 , 设计应以生态理论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综合 规划 ,以达到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目的 . 水域空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 ,由生物 与非生物环境系统两大类组成 ,其中生物系统包括 水体及其中的水生生物 、 植被等 ; 非生物系统则是 阳光 、 空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总和 . 同单一目的 的规划不同 ,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要体现多 功能的空间环境 , 除具有水利和防洪的功能外 , 还 应为城市的绿化美化环境 、 市民的休闲娱乐 、 动植 物的繁衍生息提供条件 . 因此 ,维护水域的生态多 样性是滨水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生态型景观也是设 计的基本原则 . 5. 1   生态的护岸 我国滨水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对水域 护岸的生态保护极端忽视 ,水域空间的治理与规划 仍处于片段化阶段 ,还不能从生态整体角度上进行 统一规划 . 为了 “彻底” 制服水患 ,钢筋混凝土的河 堤年年在加高 , 块石堆砌的护岸比比皆是 , 河道裁 弯取直 、 淤泥被清除 、 完全被水泥硬化 ,这实际上切 断了水系与地面及其生物的生物链 ,使河道失去了 自我净化的功能 . 虽然空间景观优美了 ,但水域中 的浮游动植物不见了 ,这不是成功的景观设计 .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不能以单纯的水域治理为 目的 ,应以生态理论作指导 . 为了减小对水中的鱼 类和各种水生植物的影响 , 日本在 1991 年开始了 “创造多自然河川运动” 规定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 如 : 石头 、 木材等护岸 ,有效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 水的良性循环 , 提高了水环境的自我循环功能 [5 ] , 景观协调自然 , 而且更加经济 , 生态效果也好 . 如 宫城县黑川河水滨 , 采用柳条筐装上天然石头护 岸 ,石头的间隙不仅为鱼 、 虾等小动物提供了繁衍 生息的场所 ,也使柳条和水生植物得以生长 . 沿护 岸生长的树木配以流动的水体 ,改变了昔日呆板的 岸线景观 ,使整个水域空间美丽如画 . 5. 2   水质的保护 滨水空间的主体是水 . 水又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即水量和水质 , 其中水质是滨水景观至关重 要的前提 . 水质的污染有几个主要来源 , 即 : 工业 污水 、 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 , 城市中的水质污染主 要是由前两者造成 . 我国目前对工业排污进行了 严格立法控制 , 但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不够 , 生

活污水已成为城市水域水质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 大 量城市内湖被填埋也会造成城市蓄水能力的下降 . 众所周知 ,水域不仅可以用于航运 、 生产和生活用 水 ,还能蓄水及调节生态 、 美化环境 . 然而 ,随着经 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 城市中的建设用地日益减少 , 一些人为了短期 、 局部的利益 ,盲目地围海 、 填湖建 房 . 以武汉市为例 , 武汉素有 “江城” 的美誉 ,20 世 纪 90 年代初 , 主城区共有 35 个主要湖泊 , 到目前 已有 8 个被填占 , 根据武汉市市政局的计算 , 从 1982 年 到 2000 年 , 主 城 区 湖 泊 调 蓄 量 净 减 少
3 023. 741 万 m3 . 大面积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

力 ,造成了对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平衡关系 的破坏 ,恶化了城市排水条件 , 使湖泊所在地带暴 雨期间极易形成渍水 . 如今年 4 月东湖湖水恶臭 难闻 ,究其原因是起到城市蓄水功能的一些河 、 湖 被填埋 ,连日的暴雨使得生活污水来不及处理便直 接流入湖中 ,导致东湖水质变为三级劣质水 . 日本在水治理过程中 ,各地市政建设了大型的 地下贮留池以过滤污水 . 长野县在对生活污水的 处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 为了尽可能多地清 除杂物 ,市政当局在每家厨房的水槽上安放了孔眼 细小的过滤网和过滤纸袋 , 此外 , 每户还设有污水 蓄水装置 ,经过沉淀后把污染物去掉 , 从而较好地 保证了流入河中水的水质 .

6  利用自然的对比
中国的造园追求的是 “虽由人做 ,宛如天成” 的 意境美 ,而目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却走入了城市 美化运动的误区 . 很多已建或在建的海滨 、 湖滨广 场 ,不论大小 ,均铲除岸边的杂草 、 采用超大尺度的 花岗岩硬质铺地 ,气派的廊柱 、 亭台楼榭 、 下沉式广 场、 叠泉流水以及大量的建筑小品并配以名贵的花 草 ,刻意追求平面效果的热闹和线形的流畅 , 使人 感觉仿佛才走出城中钢筋水泥的城堡又步入了水 边钢筋水泥的森林 ,其结果是虽多了几分现代的气 派 ,却少了若干自然的野趣 , 没有达到为市民提供 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的目的 . 日本的滨水景观设计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同时 , 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 ,如 : 江滩上的厕所 ,在保 证内部使用功能完善舒适的前提下 ,建成可移动原 木式的 ,不仅自然而且有利于汛期来临时的卫生防 疫工作 ; 其他的服务设施如供游人休憩的凳子 , 许 多是利用河滩上天然的石头 ; 自动贩卖机则结合环

  6期 第

许艳玲等 : 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

131

境设计成卡通人物的造型 ; 长椅则尽量设置在河畔 边 ,朴实的颜色配以灌木藤架等 , 使人坐着舒适的 同时还可兼做疏散设施 ; 江滩上遮阳亭的设置多采 用仿木制方亭 ,顶上铺以草秸 ,使之既能观景 ,又能 被观之 .

置栏杆 、 座凳以及小型的休闲广场 , 成为人们休憩 的天堂 ( 图 4) .

7  借景的比较
久居都市的人们较之以往更加向往自然 ,开阔 的水面和流动的水系所形成的自然风光 ,给城市增 添了许多诱人的魅力 . 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城市 景观规划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 以水为空间载 体 ,巧妙地把水景融入到城市景观中去 , 以满足沿 岸游人及居民向往自然 、 亲近水体的需求和感受 , 营造出和谐 、 、 安全 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 7. 1   借景的条件 作为被借的水域应有别于苏杭河道的水体 ,它 不能作为城市中人们生活的命脉 , 也就是说 , 除了 提供居民的生活用水外 , 还承担河道交通之用 , 应 该将水作为一种载体来创造优美的水边环境 ,如古 城丽江 ,纳西族人对自然的崇尚体现在其城市的空 间布局上 ,表现为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均顺应河流的 流向布局 , 弯弯曲曲 , 有宽有窄 . 雪山上融化的雪 水加上居民的分时段用水 、 分流排水等方法 , 保证 了水质的清澈 ,其小桥流水诗意般的景色让人留连 忘返 .
7. 2   城市中水体的利用

图4  江心岛步行道

8    结 语
近年来 ,虽然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取得了一些 长足的进步 ,但也应该承认 , 无论是在规划设计研 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中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 日本 滨水景观设计对城市优美环境的创造和改善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以生态保护作为其设计 的原则和理念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 对两国滨水 景观设计的比较 , 目的不是让人刻意模仿 , 而在于 让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吸取别人先进的经验 . “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本着 , “以人为本” 的原则 ,结合 我国的具体国情 ,规划师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优 美的滨水景观环境 . 参考文献 :
[1 ]   日本土木学会 . 滨水景观设计 [M] . 大连 : 大连理工大

今天日本的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如诗如画般 的水边仙境 . 城市中河流空间 、 城市街道和建筑保 持相依相存的关系 , 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 , 让人感 受到流水柔美的同时又展现沿岸建筑独特的造型 , 还给人创造出了休闲的空间 . 如京都白川是闻名 遐迩的茶寮区 , 河川沿岸布置了绵延不断 、 风格各 异的茶馆 ,茶客可以从客座眺望沿河景观 , 游人又 可以从岸上观看茶坊 ,让人目不暇接 、 心旷神怡 . 日本国土处于地震带上 ,国土小 ,人口多 ,尤以 东京为最 ,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 其他许多城市的居住密度也很大 ,居住区内流动的 河流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 ,阻断由地震引发的次生 灾害如火灾 . 因此 , 在一些城市如东京 , 在建筑高 密度区或引入自然水体或开凿人工运河 ,运河两岸 高楼鳞次栉比 ,天际线在宽阔的河面的映衬下蔚为 壮观 ; 沿着运河规划了环境幽雅的步行空间 ,并设

学出版社 ,2002.
[2 ]   张庭伟 . 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 [J ] . 城市规划 ,1999 [3 ]     . 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J ] . 规 黄 蕾 [4 ]  孙  寰 . 城市滨水空间的再塑造 [J ] . 规划师 , 2000 [5 ]   刘晓涛 . 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J ] . 规划师 , 2001 (6) :66269. (1) :26231. (2) :50255.

划师 ,2000 (3) :44247.



  本文关键词: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8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108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