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气混合主被动浮筏隔振系统建模及控制研究
【图文】:
有 10-20dB 的隔振效果[43,44]。当隔振对象的激励频率大于等于 2 倍的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时隔振系统才会有效。可以通过减小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来增大隔振系统隔振频率的带宽,降低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会影响其稳定性[45]。为提高单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高负载低刚度的隔振器被研发出来。文献[46]设计了圆柱弯曲梁隔振;文献[47]在隔振器中增加永磁体,通过磁体作用,获得较低的刚度,从而提高了隔振性能。双层隔振系统是基于单层隔振系统发展起来的,在隔振对象和基础之间增加两层隔振器及中间质量。相对于单层隔振系统,当激励频率大于二次谐振频率时,双层隔振传递率以 衰减,而单层隔振系统传递率以2衰减。但是当激励频率小于二次谐振频率时,双层隔振系统传递率将会增大。需要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来满足双层隔振的要求,近年来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48-50]。双层隔振系统的中间质量增加系统的刚度,在保证了更好的隔振效率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中间质量导致系统整体质量增加导致其在舰船上应用受到限制[51]。
第4章 采用OKID系统辨识方法对磁气混合主被动浮筏隔振系统进行系识研究,并对该方法的鲁棒性能进行了相关对比研究,并与预测误差辨识(PEM)的辨识结果进行对比,对辨识出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模型进行降理,并分析降阶后的性能。多个电机作为系统辨识的输入,采用 O3KID 并拓展对仅有输出数据的系统辨识研究,,通过实验得到系统的结构参数估计第 5 章 针对浮筏隔振系统进行控制实验研究,选择加速度振级落差作为指标,采用归一化 FXLMS 自适应前馈控制对单激励源单通道、多通道控制及仿真研究;采用 H∞鲁棒控制对多激励源频率波动扰动设计相应的控制器行多激励源单通道、多通道控制仿真研究。第 6 章 搭建磁气混合主被动浮筏隔振实验平台,在不同的激励下进行相实验研究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第 7 章 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总结全文所做的工作及得到的结论,突出研作的创新点,展望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依照各章内容,本文总体结构安排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674.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圆;何琳;帅长庚;李彦;;主被动混合隔振中的功率放大器设计及实验[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李彦;何琳;帅长庚;倪圆;;船舶机械磁悬浮气囊混合隔振技术[J];声学学报;2015年05期
3 廖高华;乐韵斐;王临春;;风机叶片双轴液压作动器疲劳加载装置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5年04期
4 槰b8;昭人;彭惠民;;摆式车辆用气压作动器的开发[J];国外铁道车辆;2014年04期
5 李斌;董万元;王小兵;;一种气动/电磁联合作动的主动隔振器设计与仿真[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6 何琳;赵应龙;;舰船用高内压气囊隔振器理论与设计[J];振动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7 张培军;何琳;帅长庚;李彦;;主动隔振系统解耦控制算法仿真与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3年19期
8 何琳;徐伟;;舰船隔振装置技术及其进展[J];声学学报;2013年02期
9 何琳;李彦;杨军;;磁悬浮-气囊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理论和实验[J];声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吕志强;施亮;赵应龙;;气囊浮筏隔振装置姿态控制问题[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江洋;何琳;帅长庚;徐伟;;推力轴承与动力设备集成隔振系统纵向耦合振动分析[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陈绍青;电磁式主被动复合隔振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朱明刚;船用柴油发电机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孙红灵;振动主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巫影;浮筏减振降噪理论研究及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前馈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谷尧颖;基于弹性基础的隔振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孙建强;船舶主机气囊隔振系统静态稳定性参数优化[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保国;复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8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61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