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有源干扰方法研究及高效实现
【图文】:
与参数扰生成模转换串转换16路并行逆去斜本振波模块图 2-8 并行逆去斜干扰产生实现结构并行逆去斜干扰产生实现结构通过对已生成的窄带干扰信号进行多相滤波处理从而获得多路并行分支信号,然后对并行分支信号进行并行逆去斜运算,,最后通过并串转换获得最终所需的宽带干扰信号。对并行十六路逆去斜干扰产生实现结构进行资源消耗分析,其中多相滤波模块的原型滤波器阶数选取为 128 阶,则复数滤波的实部和虚部两路信号需要消耗 256 个 DSP Slices 乘法器运算资源,而并行逆去斜乘法运算模块需要进行 16 个复数乘法运算,需要消耗 48 个 DSPSlices乘法器资源,总共需要 304 个 DSP Slices 乘法器运算资源。在进行实现时,其资源消耗情况如图 2-9 所示。
图 2-10 并行逆去斜信号时域波形图如图 2-10 中信号波形所示,上面两路信号是起始频率为150MHz ,带宽为200MHz ,脉宽为 10 s的原始并行参考信号其中一路信号的实部和虚部,而中间两路信号是输入窄带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下面两路信号则是窄带信号经过并行逆去斜模块后得到的并行宽带信号其中一路信号的实部和虚部。为了便于进一步分析,将其数据导出进行相应处理,可得窄带信号及其经过并行逆去斜处理后的宽带信号的频谱如图 2-11 所示。-50-45-40-35-30-25-20-15-10-50Amplitude(dB)-60-50-40-30-20-100Amplitude(dB)伪侦 伪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隋金坪;魏玺章;黎湘;;雷达有源干扰识别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信号处理;2017年12期
2 范庆辉;熊坤;邓晓龙;王文民;;舷外有源干扰评估方法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17年02期
3 戎华;吕明山;陈求;;一种雷达对抗有源干扰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J];舰船电子工程;2016年04期
4 陈祥辉;;现代有源干扰技术发展探讨[J];电子世界;2014年11期
5 刘铭;赵涛;王璐;;国外光电有源干扰装备的发展[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03期
6 赵江;;激光制导武器有源干扰技术[J];飞航导弹;2006年10期
7 陈宏哲;激光有源干扰技术综述[J];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1996年03期
8 董军章;对“霍特”导弹的有源干扰技术[J];红外与激光技术;1995年04期
9 后小明;雷达反有源干扰能力的提高及性能评估[J];现代雷达;1995年03期
10 李军;雷达有源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与检测[J];舰船电子对抗;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翠兰;;激光有源干扰效能评估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艳艳;严超;;组网雷达有源干扰对抗技术研究[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殿友;;一种改善ESM引导雷达有源干扰方位精度方法[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唐波;郭琨毅;;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电子对抗措施分析[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毛紫阳;黄小玉;成礼智;;多普勒天气雷达有源干扰回波识别算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罗江;余巍;刘洋;王博琦;郑立峰;;防空兵火控雷达反干扰操作研究[A];第十二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胡可欣;胡爱明;;旁瓣消隐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吕贵洲;樊世友;杨润生;;电子对抗中防空雷达干扰技术概述[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蔡恒鑫;王畅;田野;;电子对抗设备外场测试技术方法研究[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世金;王召开;高攸纲;;特高压线路对2.4MHz短波发射天线无源干扰研究[A];电波科学学报[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演庄 肖湘旗;西北大漠,战鹰全时域出击[N];中国国防报;2013年
2 李伟 郭王 特约记者 方立华;冬训专挑恶劣天候[N];解放军报;2009年
3 航空工业西飞设计院 贾引红;浅谈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主要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龚仕仙;宽带LFM雷达有源干扰对抗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任家琪;线性调频雷达典型有源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于春锐;合成孔径雷达有源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杨晓超;MIMO雷达自适应处理与波形设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夏蕾;高精度激光合束及光轴指向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鹏程;弹载目标获取系统有源干扰识别及高效实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吴帅;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有源干扰方法研究及高效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刘真;舷外有源干扰的组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和小冬;基于FPGA的雷达有源干扰产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志明;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的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娜;雷达有源干扰分类与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7 周航;基于雷达回波的有源干扰环境分析算法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闫琰;基于多维特征处理的雷达有源干扰识别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谷开雪;雷达无源/有源干扰的电磁环境分析及工程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范伟;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7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67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