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面基站接力制导约束的飞行器航路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49;TJ765
【图文】: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 2.1 地基雷达站的二维模型示意图2.1.2 制导交接方式对于现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来说,协同制导不仅能够增强中远程空防能力,还能为战术的灵活运用提供支持,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系统的对抗能力[62]。其中,制导交接方式是指导弹在多个地面基站之间如何交接制导权的问题。如图 2.2 所示,作战平台 1 通过目标指示系统获得目标的位置和运动数据等信息,平台 1 发射出导弹 M 对来袭目标 T 进行拦截。导弹先是进入垂直发射阶段随后到中间制导阶段,由平台 1 对目标 T 进行追踪,并向导弹发射探测到的目标信息,转化为程序指令来控制其飞行。在导弹 M 飞离平台 1 的制导范围之前,平台 1 通过把“制导权”移交给相邻的作战平台来实现协同制导。制导交接成功之后
图 2.2 制导交接过程[63]下,多个雷达站之间的制导交接方式分为两种:直接交接与间在平台 1 交替为平台 2 提供制导资源之前,始终由平台 1 对目同时向平台 2 提供目标的信息,即直接交接方式就是导弹不会围,“制导权”在平台 1 或在平台 2。间接交接与直接交接不不在平台 1 且也不在平台 2 的制导范围内的情况,通过预测的的位置,从而继续接力制导。多个雷达站间的交接一般存在以X R为两个作战平台制导范围重叠区域的宽度,当它满足X R 最大的飞行速度,1t 是完成交接所需的时间),则采取直接交接
图 2.2 制导交接过程[63]多个雷达站之间的制导交接方式分为两种:直接交台 1 交替为平台 2 提供制导资源之前,始终由平台向平台 2 提供目标的信息,即直接交接方式就是导“制导权”在平台 1 或在平台 2。间接交接与直接平台 1 且也不在平台 2 的制导范围内的情况,通过置,从而继续接力制导。多个雷达站间的交接一般两个作战平台制导范围重叠区域的宽度,当它满足飞行速度,1t 是完成交接所需的时间),则采取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黄卫芳;张明昊;;航路安全性能评估系统初步研究与实现[J];空中交通管理;2008年06期
2 王晓晨;杜新宇;刘卫香;;考虑随机因素的多航段航路容量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9期
3 陈晓波;宋万忠;杨红雨;;具有多航路点的多机中期冲突探测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12期
4 吴维元;潘江怀;;飞行器航路规划算法分析[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9年03期
5 史建国;高晓光;;飞行器突发威胁下的智能自主航路规划技术[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03期
6 贺建良,韩志刚,孙隆和;防区外导弹的航路规划研究[J];电光与控制;1999年02期
7 傅职忠;特殊航路点经纬度坐标的计算[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8 龚清萍;基于数字地形数据的静态航路规划[J];航空电子技术;2000年02期
9 熊丹君;蔡满意;刘宇坤;张冲;;多约束条件下飞行器航路规划[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志科;朱凡;彭建亮;;基于启发式A~*算法的飞行器三维航路规划[J];电光与控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司守奎;王校锋;徐珊;;有时间约束的航路规划问题[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吴剑;代冀阳;周继强;;航路规划中的地形数据压缩与多分辨率处理[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3 柳长安;王和平;詹浩;李为吉;;蚁群算法在无人机航路规划中的应用[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4 乔宗涛;谢军;谢明;;蚁群优化算法在无人机航路规划中的应用[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樊兴;张国平;李莉;;无人机协同航路规划技术[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11年海战场电子信息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臧涛;;考虑声场威胁的水下三维航路规划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佳鑫;控制与业务分离的异构无线网络高能效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柳长安;无人机航路规划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杨坤;基于用户群体业务行为的高能效无线网络服务控制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4 余健;蜂窝网络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冬雪;多地面基站接力制导约束的飞行器航路规划[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乃杰;超密集网络中基于基站休眠与协作多点传输结合的节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沈海强;密集网络下基于能效优化的基站睡眠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7年
4 张璇;异构网中基站节能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5 苗宇庭;基于基站开关策略的无线网节能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陈攀;基于众包模式的手机基站故障诊断与性能评测[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7 钱婷婷;热管换热应用于基站制冷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7年
8 刘畅;极简数据基站网络架构的设计与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9 洪雪芬;超蜂窝网络下以用户为中心的小基站高能效协作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10 李萌;移动蜂窝网基站与流量空时分布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2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77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