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一种便携式反光电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06-21 10:02
  在现代军事战争、反恐、安保及要员防护中,各种火力打击武器系统、狙击手等会配装高性能的光学瞄具或光电集成系统来迅速、准确完成目标物的侦察及跟踪,实现对目标物精确打击的目的。这类精良的武器装备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威胁着战场上士兵、重要公众场合的关键人物的生命安全。因此,遏制这些功能精良的武器装备,及时发现安置于隐蔽物后的光电系统是一件必须要做的防御任务。现今,各国已有利用声探测及红外探测技术的侦察系统遏制武器装备的火力打击,但它们均属于被动探测,只能在敌方射击后进行侦测工作。对于敌方首发毙命的情况,这些探测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为最大限度地抑制狙击光电装备的发挥,及时、准确、快速地发现并消灭这些武器系统的“眼睛”,急需进行新型反侦察系统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主动探测技术的便携式反光电探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是利用狙击光电装备对激光产生的“猫眼效应”现象,进行目标物回波信号特征识别,从而判定是否有狙击光电装备或狙击手等隐藏于高山、丛林、城市建筑物等后面,并探测、确定其所在方位,在其完成侦察任务之前,引导己方攻击性武器进行干扰或损伤,使敌方武器系统“致盲”。论文主要开展以下工...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种便携式反光电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魟鱼”激光武器系统

探测系统,外观,精密机械


.2 SLD400 狙击手探测系统外观D500 狙击手探测系统及控制器精密机械制造局研制出类似抗系统”[10]。PAPV 便携式、发射和接收 4 个通道,可有

探测系统,激光对抗,激光束,光学仪器


图1.3 SLD500 狙击手探测系统及控制器外观7 年,俄罗斯努杰利曼精密机械制造局研制出类似法国 SLD 系列的光电为“PAPV 便携式激光对抗系统”[10]。PAPV 便携式激光对抗系统外观如图具有激光雷达、瞄准、发射和接收 4 个通道,可有效探测并压制使用光手。该系统重 56kg,可随时拆分成 2 个重量都只有 28Kg 的独立组件,备工作电压采用车载设备常用电压+24V,可随时接驳于汽车或装甲车内用低功率、波长 860nm 的激光束连续扫描可疑区域, 旦激光束覆盖对的敌方光学系统,就会接收到其对照射激光的反射光,从而发现对方。可滤除激光从玻璃等非威胁镜面反射物产生的回波信号,通过回波特性是光学仪器,会发出较高能量激光束,“致盲”或毁伤对方光学仪器,失战斗力。此系统除了探测、“致盲”狙击手,还能对抗搭载有光电传统,如坦克、武装直升机等。此系统 经面世就发挥了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各向异性SUSAN滤波红外弱小目标检测[J]. 景亮,彭真明,何艳敏,蒲恬.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09)
[2]猫眼效应回波的动态成像探测与目标识别[J]. 武东生,白廷柱,刘秉琦,周斌,胡文刚.  光学学报. 2013(08)
[3]大视场激光主动探测系统实验[J]. 时光,张海洋,耿仲博,杨苏辉,赵长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04)
[4]基于猫眼效应的激光主动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J]. 孙华燕,赵延仲,郑勇辉.  装备学院学报. 2012(06)
[5]红外探测在预警机上的作用分析[J]. 孙蕊.  激光与红外. 2012(03)
[6]Recognizing cat-eye targets with dual criterions of shape and modulation frequency[J]. 任熙明,李丽.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11(04)
[7]猫眼效应用于激光主动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赵延仲,孙华燕,宋丰华,谷锁林.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0(10)
[8]国外反狙击手光电探测技术与装备[J]. 石岚,王宏.  光电技术应用. 2010(04)
[9]斜入射条件下“猫眼”目标回波功率分析[J]. 张博,张雏,武东生,刘杰,陈燕.  激光与红外. 2009(10)
[10]基于“猫眼效应”激光成像的目标探测[J]. 同兰娟,蒋晓瑜,宋小杉,汪熙,龙佩.  激光与红外. 2009(09)

硕士论文
[1]基于DSP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D]. 陈焕强.南昌航空大学 2016
[2]基于FPGA的多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裴育.吉林大学 2015
[3]基于EP2C5T144的超声测厚系统研究[D]. 韩志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5
[4]周视激光探测系统信号处理研究[D]. 潘程浩.北京理工大学 2014
[5]瞬态信号存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相田.南京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40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240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2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