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防护通风系统现状及展望

发布时间:2021-07-12 06:47
  叙述了防护工程防护通风系统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对增强工程防护通风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制氧与二氧化碳消除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可再生变温变压吸附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建立核生化污染综合防护体系,实现工程通风的集成防护进行了展望。 

【文章来源】:防护工程. 2020,42(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防护通风系统现状及展望


防护工程进风系统示意图

低温等离子体,方式,污染物


(1)等离子体净化技术原理。等离子体是空气受电场、辐射、热能等外加能量场而激发、解离和电离形成的包含电子、离子、原子、激发态分子和自由基等物质的集合体。等离子体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2种。其中,低温等离子体广泛应用于污染物治理领域[16]。低温等离子体可以通过脉冲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沿面放电、辉光放电等形式产生。其中,脉冲电晕放电与介质阻挡放电(如图2所示)在各类放电技术中优势明显,在污染物消除应用领域使用广泛。无论采用何种放电方式,低温等离子体对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高能电子直接撞击作用、活性基团与污染物反应、紫外光子作用等[17]。其中,活性基团与污染物反应在整个净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作用过程是,高能电子与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水蒸气发生碰撞,生成大量激发态氧原子、氮原子、羟基及其他活性氧基团和活性氮基团,这些激发态原子和自由基团化学性质活泼,可将污染物氧化分解。等离子体对消除生物污染也有较好的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通过破坏生物体的细胞膜/壁、蛋白质和遗传物质,达到消灭有害生物体的目的。

原理图,变压吸附,原理图


可再生变温变压吸附工作过程是利用吸附剂在高压或低温条件下吸附化学毒剂,吸附饱和后在低压或高温条件下脱除化学毒剂。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通常采用2个或多个吸附塔交替吸附和脱附,为洁净区提供净化后的空气[30]。典型的变压吸附装置原理如图3所示。吸附剂是吸附分离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性质好的吸附剂具有对目标气体较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再生性能好,机械强度和热强度较高、容易规模化生产且成本低廉等优点。常用的气体分离吸附剂有沸石分子筛、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以沸石分子筛为例,沸石分子筛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结晶硅铝酸盐水合物,具备规律的空间构型和孔隙结构,孔径分布均一,且随着结构的变化略有差异。常用沸石的孔径为0.5~1.2 nm,接近于分子的动力学直径,这一特性使得沸石可以在分子筛效应下实现气体的分离。由于分子筛晶体内具有较强的静电场,因此可以选择性吸附极性分子或易极化分子[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护工程隔绝防护口部超压技术研究[J]. 郭前,耿世彬,连慧亮,彭福胜.  防护工程. 2019(03)
[2]舰船可再生滤毒通风技术研究进展[J]. 杜平,魏世超,肖春英,贾建国.  舰船科学技术. 2019(09)
[3]应急避险空间二氧化碳净化装置研制与性能分析[J]. 茅靳丰,刘立瑶,吉少杰,陈飞.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8(02)
[4]等离子体联合紫外光催化净化有机废气关键技术分析[J]. 杜长明,李子明,仇荣亮,汤叶涛,刘育.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0)
[5]海军舰艇核生化集体防护发展概况[J]. 周平,张忠良,康健,王磊,游俊琴.  舰船科学技术. 2016(13)
[6]基于可再生吸附的核生化过滤技术[J]. 杜红霞,王俊新.  船海工程. 2016(02)
[7]制氧技术在富氧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 韩旭,童矗,张雨潇,杨忠震.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15(04)
[8]钠石灰吸附CO2性能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 杨喆,金龙哲,何知遥,汪澍,欧盛南.  煤矿安全. 2015(09)
[9]Decontamination of 2-Chloroethyl Ethyl Sulfide by Pulsed Corona Plasma[J]. 李战国,胡真,曹鹏,赵红杰.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11)
[10]反应气耦合等离子体降解沙林模拟剂[J]. 赵红杰,胡真,李战国.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低温等离子体联合吸附型催化剂降解吸附态甲苯[D]. 秦彩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2]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碳吸附捕集过程的研究[D]. 凌江华.东北大学 2015
[3]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 李一倬.上海交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负载型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热催化分解甲基膦酸二甲酯的研究[D]. 高寒.军事科学院 2019
[2]硅胶变压吸附脱除与回收邻二甲苯[D]. 安萍.天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79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279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f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