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湍流对轨道角动量新型通信复用体制干扰的应对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19:26
基于轨道角动量(OAM)复用的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能极大地提升系统的传输速率,且不需要额外的谱带宽。然而,光的轨道角动量态在自由空间传输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气湍流(atmospheric turbulence)的影响。研究抑制大气湍流对OAM态复用通信干扰的应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从抑制大气湍流对单OAM态的干扰影响和OAM态间的串扰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大气湍流模型,数值模拟大气湍流效应对OAM光自由空间传输的干扰。在此基础上,结合信道纠错编码方法,研究了一种基于纠错编码抑制湍流干扰的OAM复用FSO通信方案,分析系统误码率的变化。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纠错编码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大气湍流噪声对OAM复用FSO通信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在弱、中强度湍流(C2n<10-14)情况下,系统误码率可以降低1到2个数量级。然后,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波前纠正算法抑制湍流干扰的OAM复用FSO通信方案,通过Shark-Hartmann波前纠正方法,获得相位补偿,纠正大气湍流引起的OAM叠加态波前畸变。研究结果表明,Shark-Hartmann波前纠正方法能明显减弱大气湍流对OAM...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OAM光束产生和提取示意图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于 OAM 复用的 FSO 通信方案与相位屏之间传输是自由空间的传输过程。传输光束可以利用标准傅 K 域之间转换。光束在自由空间传输条件下,K 域中的传输操作为:(,)exp[]222propxyxyU kk i Z k k k为传输距离,也即是相位屏间距, k 2 / 是激光束的波数。在自由所以要进行式(2.15)的操作,这是由光束自由空间传输特性决定的。
n湍流外尺度0L 10m湍流内尺度0l 1~10mm气湍流对光束影响的仿真)不同传输距离下有无大气湍流的对比2.5 显示了不同传输距离下有无大气湍流对 LG 零模式光传输的影响。在无大图 2.5(a),在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光斑形状无明显区别,传输效果很好。所不传输而增大,即表现为传输扩散,而且随传输距离的加大,传输扩散现象也的发生与 LG 光自身的特点有关,LG 光的束腰半径随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增论相符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气湍流下自由光通信信道模型的数值仿真[J]. 王孛,施鹏,赵生妹.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2]无线光通信信道的大气湍流测试及分析[J]. 胡玮,蒋大钢,张静,李晓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3]大气湍流下自由空间光通信中断概率分析[J]. 韩立强,王祁,信太克归.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0(04)
[4]高效纠错编码技术在无线光通信中的性能分析[J]. 何小梅,李晓峰,张冬云,车雅良. 光子学报. 2008(12)
[5]基于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的湍流大气光闪烁测量[J]. 苑克娥,朱文越,饶瑞中,黄印博,马晓珊,钱仙妹.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S2)
[6]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建模及关键技术研究(英文)[J]. 赵黎,柯熙政,刘健. 光子学报. 2007(S1)
[7]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J]. 邢建斌,许国良,张旭苹,王光辉,丁涛. 光子学报. 2005(12)
[8]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多用户检测[J]. 苏锐,刘梦龙. 信息通信. 2005(06)
[9]第四章 激光传输技术[J]. 安毓英. 激光与红外. 2002(06)
本文编号:3280514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OAM光束产生和提取示意图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于 OAM 复用的 FSO 通信方案与相位屏之间传输是自由空间的传输过程。传输光束可以利用标准傅 K 域之间转换。光束在自由空间传输条件下,K 域中的传输操作为:(,)exp[]222propxyxyU kk i Z k k k为传输距离,也即是相位屏间距, k 2 / 是激光束的波数。在自由所以要进行式(2.15)的操作,这是由光束自由空间传输特性决定的。
n湍流外尺度0L 10m湍流内尺度0l 1~10mm气湍流对光束影响的仿真)不同传输距离下有无大气湍流的对比2.5 显示了不同传输距离下有无大气湍流对 LG 零模式光传输的影响。在无大图 2.5(a),在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光斑形状无明显区别,传输效果很好。所不传输而增大,即表现为传输扩散,而且随传输距离的加大,传输扩散现象也的发生与 LG 光自身的特点有关,LG 光的束腰半径随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增论相符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气湍流下自由光通信信道模型的数值仿真[J]. 王孛,施鹏,赵生妹.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2]无线光通信信道的大气湍流测试及分析[J]. 胡玮,蒋大钢,张静,李晓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3]大气湍流下自由空间光通信中断概率分析[J]. 韩立强,王祁,信太克归.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0(04)
[4]高效纠错编码技术在无线光通信中的性能分析[J]. 何小梅,李晓峰,张冬云,车雅良. 光子学报. 2008(12)
[5]基于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的湍流大气光闪烁测量[J]. 苑克娥,朱文越,饶瑞中,黄印博,马晓珊,钱仙妹.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S2)
[6]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建模及关键技术研究(英文)[J]. 赵黎,柯熙政,刘健. 光子学报. 2007(S1)
[7]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J]. 邢建斌,许国良,张旭苹,王光辉,丁涛. 光子学报. 2005(12)
[8]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多用户检测[J]. 苏锐,刘梦龙. 信息通信. 2005(06)
[9]第四章 激光传输技术[J]. 安毓英. 激光与红外. 2002(06)
本文编号:3280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28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