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简易双路供弹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发布时间:2021-08-20 15:28
采用双路供弹技术,自动武器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作战目标,选择不同弹种进行射击,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动武器毁伤目标的能力,实现点面杀伤,提高作战效能。本文以某轻武器的小型简易双路供弹系统为研究对象,确定了移动式双路供弹系统的总体方案,以及移动式双路供弹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对移动式双路供弹系统各个部分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与装配。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双路供弹系统的多体仿真模型,分析了运动协调机构、传动机构、单向离合器以及供弹机构的运动特性,证明了该双路供弹系统能够完成规定动作功能。双路供弹系统机构复杂,运动副间不可避免的存在间隙,降低了机构运动精度,导致供弹动作不可靠,本文建立了含间隙的传动机构多体仿真模型,定量分析了运动副间隙对传动机构运动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补偿间隙影响的方法,同时研究了间隙对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间隙导致构件间冲击力较大,供弹动作不平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供弹机构的凸轮曲线槽进行优化设计,减小其对供弹能量的消耗。以上的工作,对双路供弹系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优化,为以后该武器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路供弹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体系统动力学及其在自动武器中的应用
1.2.3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自动武器中的应用
1.2.4 优化设计及其在自动武器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供弹系统总体设计
2.1 双路供弹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1 双路供弹机设计要求
2.1.2 移动式双路供弹系统的基本组成
2.1.3 弹种转换工作原理
2.1.4 供弹工作原理
2.1.5 供弹系统总体方案
2.2 供弹机结构设计
2.2.1 进弹、排链路线的设计
2.2.2 供弹机总体结构原理
2.2.3 拨弹轮的结构设计
2.2.4 供弹机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2.2.5 进弹口部件和压弹盖板的设计
2.2.6 脱链齿结构设计
2.2.7 防倒转机构设计
2.2.8 非工作位防转动机构设计
2.2.9 托弹板与阻弹齿的结构设计
2.3 运动协调机构设计
2.4 传动机构设计
2.5 单向离合器结构设计
2.6 弹种转换机构及定位锁扣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双路供弹系统仿真建模与运动特性分析
3.1 双路供弹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3.2 传动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3.3 单向离合器运动特性分析
3.4 供拨弹运动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供弹机构传动间隙对运动精度的影响研究
4.1 影响机构运动精度的误差
4.2 传动间隙对机构运动精度的影响分析
4.2.1 传动机构的动作要求
4.2.2 齿轮副中心距偏差的影响
4.2.3 联接间隙的影响
4.2.4 间隙补偿
4.3 间隙对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供弹机构优化设计
5.1 供弹机构运动模型
5.2 参数化凸轮曲线槽
5.2.1 ADAMS/View参数化设计
5.2.2 凸轮曲线槽的参数化
5.3 凸轮曲线槽优化设计
5.3.1 优化模型
5.3.2 优化算法
5.3.3 iSIGHT与ADAMS集成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工作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兵榴弹武器系统集成优化设计方法[J]. 洪亚军,王亚平,徐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2]单兵武器系统协同仿真方法[J]. 洪亚军,陈以春,徐诚. 机械设计. 2012(01)
[3]高速供弹机构运动可靠性仿真研究[J]. 程刚,张相炎,董志强,董敬芳. 兵工学报. 2011(07)
[4]机械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综述[J]. 董立立,赵益萍,梁林泉,朱煜,段广洪. 机床与液压. 2010(15)
[5]小口径榴弹集成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 洪亚军,赵彦峻,王亚平,徐诚. 弹道学报. 2010(02)
[6]间隙对平面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J]. 田浩,寇伟,白争锋.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02)
[7]单兵自动武器建模与仿真分析[J]. 赵彦峻,骆宇飞,齐玉辉,徐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8]含间隙高速压力机机构的动态误差传递规律研究[J]. 贾方,王磊. 机械设计. 2009(07)
[9]多体系统动力学碰撞问题研究综述[J]. 董富祥,洪嘉振. 力学进展. 2009(03)
[10]基于虚拟样机的机枪自动机结构参数优化[J]. 尚利民,张军挪,康小勇. 兵工自动化. 2007(09)
博士论文
[1]考虑铰间间隙的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D]. 白争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2]某战车炮自动机关键技术研究[D]. 赵瑞学.南京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某自动榴弹发射器方案设计与仿真研究[D]. 黄兴明.南京理工大学 2009
[2]某新型自动武器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D]. 李强.南京理工大学 2008
[3]某轻型步枪的方案研究与仿真分析[D]. 鞠涛.南京理工大学 2008
[4]改进型自动榴弹发射器加速机构的工作特性分析[D]. 张小燕.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含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D]. 朱巨才.湘潭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53752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路供弹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体系统动力学及其在自动武器中的应用
1.2.3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自动武器中的应用
1.2.4 优化设计及其在自动武器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供弹系统总体设计
2.1 双路供弹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1 双路供弹机设计要求
2.1.2 移动式双路供弹系统的基本组成
2.1.3 弹种转换工作原理
2.1.4 供弹工作原理
2.1.5 供弹系统总体方案
2.2 供弹机结构设计
2.2.1 进弹、排链路线的设计
2.2.2 供弹机总体结构原理
2.2.3 拨弹轮的结构设计
2.2.4 供弹机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2.2.5 进弹口部件和压弹盖板的设计
2.2.6 脱链齿结构设计
2.2.7 防倒转机构设计
2.2.8 非工作位防转动机构设计
2.2.9 托弹板与阻弹齿的结构设计
2.3 运动协调机构设计
2.4 传动机构设计
2.5 单向离合器结构设计
2.6 弹种转换机构及定位锁扣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双路供弹系统仿真建模与运动特性分析
3.1 双路供弹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3.2 传动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3.3 单向离合器运动特性分析
3.4 供拨弹运动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供弹机构传动间隙对运动精度的影响研究
4.1 影响机构运动精度的误差
4.2 传动间隙对机构运动精度的影响分析
4.2.1 传动机构的动作要求
4.2.2 齿轮副中心距偏差的影响
4.2.3 联接间隙的影响
4.2.4 间隙补偿
4.3 间隙对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供弹机构优化设计
5.1 供弹机构运动模型
5.2 参数化凸轮曲线槽
5.2.1 ADAMS/View参数化设计
5.2.2 凸轮曲线槽的参数化
5.3 凸轮曲线槽优化设计
5.3.1 优化模型
5.3.2 优化算法
5.3.3 iSIGHT与ADAMS集成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工作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兵榴弹武器系统集成优化设计方法[J]. 洪亚军,王亚平,徐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2]单兵武器系统协同仿真方法[J]. 洪亚军,陈以春,徐诚. 机械设计. 2012(01)
[3]高速供弹机构运动可靠性仿真研究[J]. 程刚,张相炎,董志强,董敬芳. 兵工学报. 2011(07)
[4]机械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综述[J]. 董立立,赵益萍,梁林泉,朱煜,段广洪. 机床与液压. 2010(15)
[5]小口径榴弹集成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 洪亚军,赵彦峻,王亚平,徐诚. 弹道学报. 2010(02)
[6]间隙对平面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J]. 田浩,寇伟,白争锋.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02)
[7]单兵自动武器建模与仿真分析[J]. 赵彦峻,骆宇飞,齐玉辉,徐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8]含间隙高速压力机机构的动态误差传递规律研究[J]. 贾方,王磊. 机械设计. 2009(07)
[9]多体系统动力学碰撞问题研究综述[J]. 董富祥,洪嘉振. 力学进展. 2009(03)
[10]基于虚拟样机的机枪自动机结构参数优化[J]. 尚利民,张军挪,康小勇. 兵工自动化. 2007(09)
博士论文
[1]考虑铰间间隙的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D]. 白争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2]某战车炮自动机关键技术研究[D]. 赵瑞学.南京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某自动榴弹发射器方案设计与仿真研究[D]. 黄兴明.南京理工大学 2009
[2]某新型自动武器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D]. 李强.南京理工大学 2008
[3]某轻型步枪的方案研究与仿真分析[D]. 鞠涛.南京理工大学 2008
[4]改进型自动榴弹发射器加速机构的工作特性分析[D]. 张小燕.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含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D]. 朱巨才.湘潭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53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35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