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再入旋转机动弹头旋转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00:56
  再入弹头机动突防技术是弹道导弹主要突防手段之一。惯性弹头再入过程中通常会产生配平角散布,减少配平角散布的通用做法是对弹头进行旋转控制,因此,旋转运动也是再入弹头的主要运动特性之一。当前,旋转弹单通道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等,本文提出将其应用于再入弹头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思路。本文以再入弹头机动突防为研究背景,以再入旋转弹头为研究对象,对再入旋转弹头的旋转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建立再入旋转机动弹头再入飞行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再入旋转弹头几何模型、相关参数和大气环境模型,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合理假设。建立了相关坐标系,给出了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矩阵,对作用在再入旋转机动弹头上的力和力矩进行分析,建立了再入旋转弹头无控再入飞行动力学模型。其次,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得到了再入旋转弹头的自旋速度范围。对影响再入旋转机动弹头自旋速度范围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给出了再入弹头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对再入旋转弹头不发生滚转共振和再入飞行过程中保持动态稳定的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再入旋转弹头自旋速度的上限和下限。再次,研究分析自旋速度与再入旋转弹头尾翼斜置角的关系。通过分析再入旋转弹头的特点,选...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再入旋转机动弹头旋转控制技术研究


战斧巡航导弹

战略弹道导弹,白杨


图 1.2 白杨 M 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往是相伴而生的,为了应对弹道导弹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政、欧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以及我国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如图 1.3 所示。美国于 1967 年提出了

再入旋转机动弹头旋转控制技术研究


美苏反导武器系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周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综述[J]. 杨海波,王瑞臣,洪贞启.  飞航导弹. 2013(05)
[2]基于终端约束的一种速度大小控制方法[J]. 王芳,刘新学,梁建波,方喜龙.  飞行力学. 2011(06)
[3]马格努斯效应对旋转弹自动驾驶仪影响的研究[J]. 李衡,薛林,高庆丰.  现代防御技术. 2011(06)
[4]基于自适应滑模的变质心再入飞行器控制律设计[J]. 魏鹏鑫,高长生,荆武兴.  上海航天. 2011(05)
[5]一种单通道旋转导弹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J]. 高庆丰,夏群力,方蜀州,陈罗婧,刘旭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1(06)
[6]基于INA方法的旋转导弹解耦研究[J]. 杨明星,杨军.  计算机仿真. 2011(05)
[7]再入机动弹头速度方向制导律设计及仿真[J]. 刘清,鲜勇,郭庆树.  四川兵工学报. 2010(11)
[8]基于非旋弹体坐标系的面对称旋转导弹六自由度弹道模型[J]. 高庆丰,夏群力,方蜀州,陈罗婧.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0(04)
[9]单通道旋转导弹运动学建模方法研究[J]. 宋晗,王淼.  科技信息. 2010(19)
[10]滚转弹的姿态解算研究[J]. 苏中,付国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旋转弹头变质心机动控制、制导系统的研究和仿真[D]. 崔利明.西北工业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553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553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