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基于动态约束分析的舰载机着舰复飞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03:55
  基于涡扇发动机动态模型和飞机气动模型,以舰载机着舰过程为典型剖面,依据能量法建立飞/发一体化控制模型,作为舰载机着舰复飞研究的基础。模型充分考虑了着陆时的升阻特性、地面效应和飞机重量等因素,采用功率提取法改进涡扇发动机加速控制规律和供油规律,并与原控制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加速控制规律可以有效减少复飞所需的甲板滑跑长度和增加着舰重量,为舰载机着舰复飞方案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来源】:燃气轮机技术. 2020,33(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动态约束分析的舰载机着舰复飞技术研究


飞机受力分析

地面效应


舰载机着舰过程中, 处在复杂的气流环境下, 除自然风场外, 还存在着在舰尾处下沉又经海面反射形成的“公鸡尾”稳态舰尾流, 舰岛后方以及排放烟气流形成的紊流,等, 这些都对着舰形成干扰。舰载机在着舰过程中,地面效应对近地飞行时飞机的迎角、升力、阻力和洗流场都有明显影响, 而尤以升力效应对起飞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9]。舰载机在飞离甲板瞬间地效升力突然损失, 其升阻关系必然变化, 在舰载机复飞时需要对这一现象加以考虑, 这些问题在飞/发一体化控制模型都做了修正。图2给出舰载机在考虑地面效应后的升力系数变化量ΔCL随高度h的变化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 当h=9.0 m时, 地效引起的ΔCL可以忽略不计。

剖面图,剖面,过程,阶段


在评估分析各航段前, 首先给出飞机飞行的典型任务剖面, 如图3所示。在各航段提出明确的技术指标基础上, 结合式(6)和式(7)就可以得到航段具体评估式, 作为分析评估的基础。着舰复飞过程包括7个阶段, 分别为等速下降、减速转弯、水平飞行、最后转弯、最后进场时等角下滑、触舰滑跑、加速爬升。各个阶段满足在特定条件下形如式(7)的约束关系,求解约束关系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飞航导弹/涡扇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约束分析与任务分析[J]. 陈玉春,刘振德,史亚红,屠秋野,王晓东.  推进技术. 2006(03)
[2]机动飞机/发动机设计参数的一体化选择[J]. 张津,陈大光,汪家芸,朱一锟,朱之丽.  推进技术. 1996(06)
[3]舰载飞机逃逸复飞动力学特性研究[J]. 励缨,温玮,金长江.  飞行力学. 1994(02)
[4]舰面运动对弹射起飞特性的影响[J]. 王大海,苏彬.  飞行力学. 1994(01)
[5]地面效应对舰载机起飞特性的影响[J]. 张乃平,林国锋,何植岱.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2(04)
[6]舰载机弹射起飞及拦阻着舰动力学问题[J]. 金长江,洪冠新.  航空学报. 1990(12)

硕士论文
[1]舰载机滑跃起飞模型及其视景的实现[D]. 庞亚华.西北工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2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582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