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PTFE-g-PAA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磨具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9-23 22:16
  用接枝后的聚四氟乙烯(PTFE)对酚醛树脂进行化学增韧改性并探究最佳工艺及配方,以提高酚醛树脂的力学和磨削性能。通过钠-萘四氢呋喃活化液对PTFE进行化学活化后进行丙烯酸接枝,以期获得带有羧基的PTFE(PTFE-g-PAA),并通过返滴定法测定其接枝率。利用羧基与羟基的酯化反应使得PTFE-g-PAA参与酚醛树脂的合成反应,测定酚醛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磨削性能。结果发现,采用20mL浓度为0.3mol/L的钠-萘四氢呋喃活化液活化3min的PTFE活化效果最佳。在50℃、过硫酸铵浓度8×10-3 mol/L、反应20h条件下,PTFE-g-PAA的接枝率最高为8.02%。随着PTFE-g-PAA接枝率的增加,改性酚醛树脂的抗冲击强度、抗折强度、硬度和磨削比均提高;随着PTFE-g-PAA加入量的增大,PTFE-g-PAA改性酚醛树脂的抗冲击强度、抗折强度和磨削比先提高后下降,而硬度一直上升。PTFE-g-PAA接枝率越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越明显,而当PTFE-g-PAA的添加量为1%~2%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文章来源】:化工新型材料. 2020,4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PTFE-g-PAA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磨具中的应用


不同活化时间的PTFE的FT-IR谱图

谱图,谱图,羧基,羰基


图2是活化PTFE接枝前后的FT-IR谱图。由图可见,活化后的PTFE颗粒表面上2400cm-1处羟基的数量较多,接着是1600cm-1处的羰基,而1720cm-1羧基却很少。而接枝后的活化PTFE在1720cm-1处羧基振动吸收峰显著增加。说明接枝反应过程中,可能是在引发剂影响下活化PTFE引入的活性基团羟基、羰基脱离产生自由基,同时丙烯酸的C?C打开,加成反应得到了接枝物PTFE-gPAA。2.2 PTFE的接枝率影响因素探讨

影响曲线,接枝率,影响曲线,引发剂


图3为不同接枝时间PTFE的接枝率。由图可见,在合适的条件下,PTFE的接枝率与反应时间成正比,前期接枝率增长迅速,中期增长速率开始降低,后期增长速率趋于平缓,在反应20h后PTFE接枝率达到最高8.02%;之后继续增加反应时间,PTFE接枝率趋于稳定。反应初期,因为引发剂被激活,引发丙烯酸反应,丙烯酸接枝链增长速率加快,接枝反应进行迅速;反应中期,随着丙烯酸单体和丙烯基自由基的减少,接枝率增长减缓;反应后期,活性自由基数量下降,链增长停止,接枝率趋于饱和。根据实验的可控性与可操作性,当丙烯酸体积分数与反应温度一定时,选择反应时间20h为宜。图4为不同引发剂浓度对PTFE接枝率的影响。由图可见,随着引发剂添加量的增加,PTFE的接枝率不断增加,当引发剂浓度为8×10-3 mol/L时,接枝率最大,达到7.49%;之后继续增加引发剂的添加量,接枝率反而开始降低。这一变化符合自由基反应的一般规律,因为当引发剂的浓度增加时,引发剂与PTFE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率增加,PTFE骨架上产生自由基的机会也随之增多,进一步引发丙烯酸与PTFE反应,所以此时接枝率呈上升趋势;当引发剂用量继续增加时,引发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同时链终止与链转移速率也增大,会导致接枝反应提前结束,部分丙烯酸会形成均聚物,从而使接枝率下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亲水性聚四氟乙烯微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李会,曾虹燕,邢哲,李荣,高乾宏,王洪龙,吴国忠.  高分子学报. 2016(09)
[2]高性能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J]. 龚艳丽,邓朝晖,伍俏平,杨新国,李辉.  材料导报. 2013(11)
[3]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 郑振超,寇开昌,张冬娜,高攀.  工程塑料应用. 2013(02)
[4]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及裂解[J]. 陈孝飞,李树杰,闫联生,远玉凤.  复合材料学报. 2011(05)
[5]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J]. 王志超,寇开昌,赵清新,晁敏,张冬娜.  中国胶粘剂. 2009(09)
[6]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的性能研究[J]. 徐新锋,吴战鹏,武德珍,金日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9(01)
[7]返滴定法测定PP-g-MAH的接枝率[J]. 肖祥雄,张兴华.  化工之友. 2007(09)
[8]低温等离子体引发PTFE膜接枝丙烯酸固定化酶研究[J]. 刘小冲,孙巨峰,金文,雒新峰,逯红杰.  材料导报. 2007(01)
[9]PTFE超细颗粒的表面活化与化学接枝[J]. 郎需庆,马红钦,谭欣,朱慧铭.  物理化学学报. 2005(07)
[10]聚四氟乙烯射频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研究[J]. 刘际伟,高晓敏,冯敏.  表面技术. 2004(01)



本文编号:3406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406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4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