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型材挤压过程模拟及模具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铝型材挤压过程模拟及模具优化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挤压型材 平面分流组合模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摘要】:铝合金空心型材的挤压一般将平面分流组合模作为挤压模具,其挤压过程分为分流、焊合、成形三个阶段。挤压模具的结构尺寸和工艺参数对挤压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横型材挤压过程及挤压模具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造型软件Pro/Engineer对模具进行造型,将三维模型导入塑性成形CAE软件DEFORM-3D中,对模型划分网格、设置参数,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改变模具结构尺寸,即改变焊合室深度以及分流桥宽度,分析焊合室深度为10mm、13mm、15mm以及分流桥宽度为20mm、25mm、30mm时对挤压过程的影响,选择最佳的模具结构尺寸。其次对模具工作带长度进行了优化,使金属在工作带出口金属流动速度更均匀。最后分析了坯料预热温度范围为450℃-540℃及挤压速度范围为4mm/s ~12mm/s时,对挤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焊合室深度为13mm和分流桥宽度为25mm,分别为最好的焊合室深度值和分流桥宽度值,此时模具载荷较小,模具的最大等效应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模具寿命;金属在焊合室中焊合程度较高,金属在工作带处的等效应变较大,生产的型材质量较高。对模具工作带划分四个单元进行优化后,以流动分布因子DMK作为判据,|DMVi|≤0.05,金属流动速度均匀性有所提高。通过对不同预热温度的金属坯料进行挤压模拟,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挤压压力逐渐减小。随着挤压速度增大,挤压过程中金属的最高温度升高,模具载荷先增大后减小,在挤压速度为8mm/s时,上下模具载荷相对最小。经过优化得到的最佳模具结构尺寸和工艺参数为:焊合室深度为13mm,分流桥宽度为25mm,四个工作带单元长度分别设为7.2、6.7、5.9、5,金属坯料的预热温度为480℃,挤压速度为8mm/s。
【关键词】:挤压型材 平面分流组合模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379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章 绪论15-23
- 1.1 铝合金型材的广泛应用15-17
- 1.3 铝型材挤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17-18
- 1.4 铝合金挤压工模具技术概述18-19
- 1.5 铝合金型材挤压中模拟技术的应用现状19-21
- 1.5.1 国外铝型材数值模拟技术现状20-21
- 1.5.2 国内铝型材数值模拟技术现状21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挤压型材平面分流模设计23-35
- 2.1 模具材料的选取23-25
- 2.2 平面分流组合模的结构与特点25
- 2.3 中横型材平面分流组合模设计25-34
- 2.3.1 模具结构要素设计27-33
- 2.3.2 模具设计结果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铝型材挤压过程有限元模拟35-42
- 3.1 DEFORM-3D软件模拟系统35
- 3.2 实体模型建立及工艺参数35-37
- 3.3 原始模具模拟结果分析37-40
- 3.3.1 金属在平面分流组合模中成形过程37-38
- 3.3.2 原始模具行程-载荷变化38-39
- 3.3.3 金属等效应变分布39
- 3.3.4 焊合面静水压力值39
- 3.3.4 原模具的等效应力39-40
- 3.4 模具结构优化方案40-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平面分流模结构尺寸优化设计42-64
- 4.1 焊合室深度的优化设计42-49
- 4.1.1 焊合室深度对模具载荷的影响42-44
- 4.1.2 焊合室深度对模具应力的影响44-46
- 4.1.3 焊合室高度对焊合面上的静水压力的影响46-47
- 4.1.4 焊合室深度对坯料等效应变分布的影响47-49
- 4.2 分流桥宽度的优化设计49-54
- 4.2.1 分流桥宽度对模具载荷的影响49-50
- 4.2.2 分流桥宽度对模具等效应力的影响50-52
- 4.2.3 分流桥宽度对焊合面静水压力的影响52
- 4.2.4 分流桥宽度对金属坯料等效应变的影响52-54
- 4.3 工作带长度的优化设计54-62
- 4.3.1 原模具工作带长度模拟55-56
- 4.3.2 模具工作带长度第一次优化56-60
- 4.3.3 模具工作带长度第二次优化60-62
- 4.4 本章小结62-64
- 第五章 工艺参数对挤压过程的影响64-68
- 5.1 铝合金坯料预热温度对挤压过程的影响64-66
- 5.1.1 预热温度对模孔出口型材温度的影响64-65
- 5.1.2 预热温度对挤压力的影响65-66
- 5.2 挤压速度对挤压过程的影响66-67
- 5.2.1 挤压速度对温度的影响66-67
- 5.2.2 挤压速度对模具载荷的影响67
- 5.3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外模具制造开发新品速度快[J];工具技术;2003年05期
2 王运赣;快速模具制造及其应用 第一讲 快速模具制造的重要性及其新概念[J];机械与电子;2003年04期
3 张正修,马新梅,李欠娃,闻希;提高模具技术水平的对策[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3年06期
4 姚鹤忠;提高模具制造水平 为建设制笔强国而奋斗[J];中国制笔;2003年03期
5 王运赣;快速模具制造及其应用 第五讲 快速模具制造及其应用的前景[J];机械与电子;2004年02期
6 龚明 ,冯武臻;杰瑞模具的国际化扩张[J];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10期
7 何江晔 ,何彬;模具及时报价的思想与方法[J];模具制造;2005年06期
8 ;模具设计师职业浮出水面[J];机械工程师;2005年09期
9 傅建红;模具失效分析与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2005年02期
10 韩伟;;模具CAD/CAM技能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萍;;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2 张会生;;拼块结构在电视机机壳模具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A];塑性加工技术文集[C];1992年
3 陈良杰;;国内外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动态[A];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资料汇编[C];1980年
4 阎惠萍;;模具在塑件国产化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塑料制件国产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张鹏;林昌华;黄剑鸣;黄虹;;实施3C工程 加快车辆模具开发[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莫国先;;浅析重庆砂铸模具生产业的现状[A];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CogniTens在模具行业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玉萍;;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9 周睿;;复合材料成型先进模具的开发与应用[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字恩奇;;FRP模具制造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第十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志石;“十五”期间我国模具出口腾飞有望[N];国际商报;2001年
2 郭莹玉 曾姗;广东模具出口止跌回升[N];国际商报;2004年
3 深特;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移师广东[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4 莫刚;中国模具和模具钢需求将持续增长[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记者 蒋心和;模具为我国工业“点石成金”[N];解放日报;2007年
6 柯小荣;双林模具:向“高、精、尖”攀登[N];中国工业报;2003年
7 王龙;广东模具出口同比大增42%[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记者 董震;普越工业模具项目开工[N];铁岭日报;2010年
9 记者 鲁振虎;树杰模具成为我省同行业龙头企业[N];开封日报;2011年
10 易石刚;模具用钢乘着模具工业的翅膀飞翔[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晓栋;基于单件生产模式的模具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朱先勇;中大型冲压件模具用球墨铸铁材料及其近终成型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韩学;基于快速原形技术和并行工程的快速模具制造方法[D];重庆大学;2003年
2 邵君;灰色预测在模具生产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黄镇;监狱模具生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莫东强;气门热锻模具的优化设计和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明;汽车新品开发中模具制造集成化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蔡东海;数值模拟、快速成形及模具制造集成化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7 田光见;智能化模具CAD系统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张军强;数字化模型获取技术在模具修复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2年
9 余盈燕;热锻模模具分区域等寿命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刘恩仁;内高压模具应力和变形规律有限元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48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54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