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模型构建及有限元分析
本文关键词: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模型构建及有限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7055铝合金 表面粗糙度 切削力 本构方程 有限元模拟
【摘要】:7055铝合金是由美国铝业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超高强铝合金,它具有超高强度、低密度、高的断裂韧性以及良好的抗腐蚀能力等诸多优点,已经逐渐成为民用和军用飞机及航天器的首选材料,并且已经成功的应用到波音777及空客A380飞机上。本文选用7055铝合金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和三向切削力的影响展开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了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预测模型;与此同时,结合准静态拉伸试验和动态压缩实验和高速切削实验,得出满足高速切削“三高特性”的本构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准静态拉伸试验SHPB压缩实验得到的J-C本构方程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普通的高应变率过程,但是并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高速切削过程,通过高速切削对初始本构方程进行修正,修正后进行高速切削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本构方程能够较好的应用到高速切削有限元模拟,能够较好的满足“三高特性”。研究了切削参数包括铣削速度(A因素),切削深度(B因素),切削宽度(C因素),每齿进给量因素(D因素)对切削力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极差分析结果所示,切削参数对X向切削分力的影响顺序可以表示为BCDA;切削参数对Y向和Z向切削分力的影响顺序可以表示为CBDA;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顺序可以表示为DACB。基于高速切削正交实验建立了三向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经过验证,所建立的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预测模型能够准确的对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进行预测。
【关键词】:7055铝合金 表面粗糙度 切削力 本构方程 有限元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6.21;TG5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2 7XXX铝合金的发展11-12
- 1.3 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及本构模型12-18
- 1.3.1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13
- 1.3.2 SHPB的结构及原理13-15
- 1.3.3 材料动态本构模型研究进展15-17
- 1.3.4 7XXX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17-18
- 1.4 高速切削研究现状18-21
- 1.4.1 高速切削切削力国内外研究现状18-19
- 1.4.2 表面粗糙度国内外研究现状19-21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 第二章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22-30
- 2.1 实验材料22
- 2.2 实验设备22-24
- 2.3 实验研究方案24-30
- 2.3.1 力学性能实验25-27
- 2.3.2 高速铣削试验27-30
- 第三章 7055铝合金本构建模及有限元分析30-38
- 3.1 引言30
- 3.2 不同温度下7055铝合金动态冲击实验30-33
- 3.2.1 常温环境下真实应力应变曲线30-32
- 3.2.2 高温环境下真实应力应变曲线32-33
- 3.3 7055本构方程参数确定33-35
- 3.4 本构模型有限元验证35-37
-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35
- 3.4.2 材料本构模型35-36
- 3.4.3 切削过程的仿真分析36-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7055铝合金的切削力建模及其本构修正38-56
- 4.1 切削参数对7055铝合金切削力的影响38-46
- 4.1.1 实验原理38
- 4.1.2 单因素试验结果38-41
- 4.1.3 正交实验结果41-42
- 4.1.4 极差分析42-46
- 4.2 7055铝合金切削力预测模型构建46-48
- 4.2.1 切削力经验模型46-47
- 4.2.2 切削力预测模型的验证47-48
- 4.3 7055铝合金J-C本构方程修正48-51
- 4.4 本构模型有限元验证51-54
- 4.4.1 几何模型的建立51
- 4.4.2 材料本构模型51-52
- 4.4.3 切削过程的仿真分析52-53
- 4.4.4 实验验证53-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第五章 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实验研究及建模56-74
- 5.1 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单因素试验56-66
- 5.1.1 7055铝合金二维表面形貌表征57-61
- 5.1.2 7055铝合金三维表面形貌表征61-66
- 5.2 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正交实验66-69
- 5.2.1 表面粗糙度正交试验结果66-67
- 5.2.2 极差分析67-69
- 5.3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构建69-72
- 5.3.1 表面粗糙度经验模型69-70
- 5.3.2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验证70-72
- 5.4 本章小结72-74
- 第六章 结论74-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远;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应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3年07期
2 刘必柱;;对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探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6年05期
3 陈普;;试析表面粗糙度对零部件的影响[J];福建质量信息;2006年08期
4 刘锋;;浅谈表面粗糙度参数极值的确定[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年06期
5 宋铁福;;对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6 许桂珍;;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控制探讨[J];职业;2010年11期
7 赵永彪;苗雅丽;;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06期
8 王琼礼;苏联制订表面粗糙度新标准[J];机床与工具;1959年23期
9 金希武,李达成;社会主义国家“表面粗糙度”标准统一建议拟订中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年01期
10 吕渭春;表面粗糙度(二)[J];化工装备技术;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岩;彭胜商;;表面粗糙度光学测试技术现状及展望[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2 张大舜;;机加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潘永强;杭凌侠;吴振森;王鹏;;离子轰击对光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伏德贵;庞英伯;袁道成;杨维川;;非接触式激光表面粗糙度兼位移测量装置[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5 李振宗;;铸造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方法的研讨(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数据采集与处理C++算法研究[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陈曙光;刘平;田保红;;HPb61-2.5-0.5-0.2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8 吴越;张清东;刘军;戴江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实测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9 张淑敏;朱京涛;王风丽;张众;沈正祥;王占山;周洪军;霍同林;;极紫外多层膜基底表面粗糙度综合表征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频谱分析C++算法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曲矿 白栓柱;表面粗糙度形成原因及降低措施[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刘友存 译;奥钢联冷轧厂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N];中国冶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娜;表面粗糙度对高精度微波电子装备电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徐晓梅;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孔内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高昭;基于空间平均静态及动态散斑法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单英春;EB-PVD Ni-Cr薄板沉积的多尺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玉林;HfO_x镶嵌结构的CMP及其机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宫云志;Ag薄膜表面粗糙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玉峰;GLSI多层铜布线阻挡层CMP及其后清洗表面粗糙度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果;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的曲表面粗糙度检测原理及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那冉;激光抛光38CrMoAl的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唐兵;一种电子装备表面粗糙度的重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谢文斌;难加工材料切削试验研究及其工艺参数优化[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8 张平;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模型构建及有限元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胡志远;高速车削3Cr13不锈钢切削力及表面粗糙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郭德伟;基于新一代GPS的表面粗糙度规范与评定技术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5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55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