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不锈钢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09 20:03

  本文关键词:不锈钢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超疏水 不锈钢 微纳复合结构 抗腐蚀


【摘要】:近年来,超疏水材料因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电化学法、自组装、等离子体刻蚀、溶胶-凝胶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均存在着各自的缺点及局限性,如制备工艺复杂、原料和加工设备昂贵、周期长、稳定性差等。因此,亟需发明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制备超疏水表面。不锈钢作为一种常见的工程技术材料,在工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等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其腐蚀问题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两种方法展开讨论:(1)从仿生微纳复合结构的角度,提出介观尺度的两步刻蚀法制备不锈钢基超疏水表面。经接触角测试,水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70。。从SEM表征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超疏水表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类荷叶表面性质的、直径为2-5μm的微米级结构凹坑,在凹坑的内部分布着平均直径为200 μm的纳米级结构。这种微纳复合结构有效地增加了不锈钢基底表面粗糙度,降低了液体与基底表面的接触面积,使不锈钢表面具有良好的疏水性。由于基底表面的疏水性能,使得溶于水中的具有腐蚀性的酸碱等物质很难到达基底的表面,从而使得不锈钢基底的抗腐蚀性能增强到约为普通不锈钢的20倍。(2)在两步化学刻蚀法的基础上,论文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提出一步刻蚀法制备三维网状结构不锈钢基超疏水表面,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原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水滴在这种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75。,并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样品接触角和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从SEM表征结果中可以发现,经HC1和FOTMS处理后,不锈钢表面形成了“蜂窝状”三维网状结构,说明表面粗糙度明显提高。此外,我们通过电化学腐蚀测试,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了样品在3.5wt.% NaCl溶液中的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超疏水表面相对于普通不锈钢表面的抗腐蚀性能明显增强。本论文通过对不锈钢基底表面的化学刻蚀及修饰改性等方面的研究,从仿生微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制备方法入手,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总结不同实验条件对接触角的影响规律,在最优条件下制得了具有良好的超疏水性和抗腐蚀性的不锈钢表面。
【关键词】:超疏水 不锈钢 微纳复合结构 抗腐蚀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7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文献综述9-26
  • 1.1 超疏水表面相关理论9-12
  • 1.1.1 接触角9
  • 1.1.2 Young方程9-10
  • 1.1.3 Wenzel方程10-11
  • 1.1.4 Cassie方程11-12
  • 1.1.5 迟滞角和滚动角12
  • 1.2 超疏水制备方法12-21
  • 1.2.1 化学刻蚀法13-15
  • 1.2.2 等离子体处理法15
  • 1.2.3 溶胶-凝胶法15-16
  • 1.2.4 电化学法16-18
  • 1.2.5 化学气相沉积法18-20
  • 1.2.6 模板法20-21
  • 1.3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21-23
  • 1.3.1 超疏水材料在抗腐蚀研究中的应用21-22
  • 1.3.2 超疏水材料在流体减阻方面的应用22-23
  • 1.4 超疏水表面存在的问题23-24
  •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24-26
  • 2 实验原料和方法26-31
  • 2.1 试剂和仪器26-28
  • 2.1.1 实验原料26-27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27-28
  • 2.2 实验方案28-29
  •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29-31
  • 2.3.1 接触角测试29
  •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9
  •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29-30
  • 2.3.4 金相显微镜30
  • 2.3.5 X射线衍射仪30
  • 2.3.6 电化学分析测试30-31
  • 3 不锈钢基仿生微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超疏水性31-48
  • 3.1 不锈钢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31-32
  • 3.2 氟硅烷对不锈钢表面的改性机理32-33
  • 3.3 结果与讨论33-46
  • 3.3.1 样品表面润湿性表征33-35
  • 3.3.2 样品表面形貌表征35-36
  • 3.3.3 不同实验条件对样品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36-41
  • 3.3.4 表面超疏水性的稳定性41-42
  • 3.3.5 样品表面XRD和抗反射表征42-44
  • 3.3.6 不锈钢表面疏水性形成分析44-45
  • 3.3.7 样品抗腐蚀性能表征45-46
  • 3.4 本章小结46-48
  • 4 不锈钢基三维网状结构的制备及其超疏水性48-61
  • 4.1 不锈钢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48
  • 4.2 氟硅烷对不锈钢表面的改性机理48-50
  • 4.3 结果与讨论50-60
  • 4.3.1 样品表面润湿性表征50-51
  • 4.3.2 样品表面形貌表征51-52
  • 4.3.3 不同实验条件对不锈钢表面疏水性和表面形貌的影响52-56
  • 4.3.4 样品表面XRD和抗反射表征56-58
  • 4.3.5 不锈钢表面疏水性形成分析58-59
  • 4.3.6 样品抗腐蚀性能表征59-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增江;田冬;肖成龙;刘伟良;;超疏水表面:从制备方法到功能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11期

2 潘光;黄桥高;胡海豹;刘占一;;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及其应用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3 牟丹;周奕含;;疏水高分子单链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和扩散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取得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5 郭树虎;于志家;罗明宝;孙晓哲;;超疏水表面润湿理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5期

6 秦亮;刘天庆;;亲/疏水表面上液滴滞后阻力的研究[J];化工进展;2012年08期

7 刘金秋;柏冲;徐文华;张献;刘迎凯;姚金水;刘伟良;;高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3年07期

8 蒋雄;乔生儒;张程煜;胡海豹;刘晓菊;;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4期

9 林飞云;冯杰;黄明达;钟明强;;基于不锈钢模板热压微模塑构建聚乙烯超疏水表面[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2期

10 赖跃坤;陈忠;林昌健;;超疏水表面黏附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环;耿信鹏;王保怀;白泉;;变性牛血清蛋白在适度疏水表面上构象变化的盐浓度依赖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柴瑜;耿信鹏;彭晶晶;郑长征;;盐浓度对天然核糖核酸酶在疏水表面上吸附稳定性及构象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耿信鹏;郑美荣;王保怀;耿信笃;刘爱玲;;天然溶菌酶在疏水表面置换吸附焓的盐浓度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倩;杨振忠;;利用海胆状复合微球制备超疏水表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胜;崔树勋;;超疏水表面自清洁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6 冯小艳;耿信鹏;周烨;侯海云;;盐浓度对变性α-淀粉酶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及构象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宋付权;武玉海;俞巨高;;疏水-超疏水表面的简易制备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姜程;王齐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及制备[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海豹;陈立斌;黄苏和;鲍路遥;;水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弹跳行为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王媛怡;王庆军;陈庆民;;不同化学修饰超疏水表面疏冰功能的验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大庆;新面料何以冬暖夏凉[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孔令豪;磷铜超疏水表面的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2 钱柏太;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昊炜;聚硅氧烷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晶;多元耦合仿生疏水金属表面制备原理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银龙;溶胶—凝胶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超疏水表面及其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娜;超疏水表面在镁合金上制备及其抗腐蚀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侯金林;反应性聚硅氧烷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超疏水表面的构筑[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梦蕾;微—纳米二元结构超疏水表面抑冰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伟;镁合金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时庆文;铝合金基体超疏水表面抗冰特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7 刘英雨;不锈钢基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童文建;钛基体超疏水表面的刻蚀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9 吕大梅;铝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腐蚀防护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赵丽斌;铜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47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647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