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的曲表面粗糙度检测原理及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8:12

  本文关键词: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的曲表面粗糙度检测原理及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狭小空间 曲表面 粗糙度 斜射式 散射法


【摘要】:表而粗糙度对工件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机械、电子及光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精密机械加工表面的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不断小型化的工业品也使得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采用光学法测量表面粗糙度具有非接触、无损伤、测量精度高等优点。但是,对于一些复杂情况下曲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如狭小空间、微小孔内表面等,光学探头因为很难靠近曲表面测量处而无法进行测量。论文针对目前狭小空间曲表面粗糙度测量精度与效率不足的问题,对光源斜射入狭小空间曲表面形成的空间散射强度信号分布与曲表面粗糙度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的光纤传感器粗糙度测量系统。基于光散射原理分析了系统测量原理,并首次将曲表面曲率半径作为重要影响因子,分析其对光学特征值的影响,同时也对光纤传感器、光电系统进行特征分析和设计。针对测量的要求,设计包括运动控制与数据采集等功能的曲表面测量系统的原型系统,并采用反馈型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基于上述系统,实验构建了系统测量电压值与光入射角度、传感器与曲表面测量距离及曲表面曲率等参数之间的特性曲线,确定了该系统的测量范围;并通过标定实验获得了粗糙度值和测量电压值的特性曲线,该特性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且呈单调性;最后利用该系统进行了狭小空间曲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触针法所获结果之间的误差小于5%,能够进行狭小空间曲表面粗糙度测量。
【关键词】:狭小空间 曲表面 粗糙度 斜射式 散射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8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12-13
  • 1.2 表面粗糙度测量光学法的研究进展13-20
  • 1.2.1 粗糙度评定理论13-14
  • 1.2.2 粗糙度测量技术简介14-16
  • 1.2.3 狭小空间曲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安排20-21
  • 第二章 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系统的检测原理21-31
  • 2.1 引言21
  • 2.2 光散射原理21-22
  • 2.3 斜射入曲面RIM-FOS光纤传感器接收光通量函数22-28
  • 2.3.1 RIM-FOS工作原理简介23-24
  • 2.3.2 曲面模型简化成平面模型理论分析24-26
  • 2.3.3 RIM-FOS接收散射光强的有效面积26-28
  • 2.4 RIM-FOS光纤传感器端面结构设计及检测原理28-30
  • 2.5 章节小结30-31
  • 第三章 检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31-47
  • 3.1 引言31
  • 3.2 检测系统技术指标31
  • 3.3 系统原理简介31-32
  • 3.4 RIM-FOS光纤传感器结构设计32-35
  • 3.5 光电系统结构设计35-45
  • 3.5.1 光源的选择35
  • 3.5.2 光电池的选择35-38
  • 3.5.3 放大滤波电路的设计38-45
  • 3.5.3.1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39-42
  • 3.5.3.2 滤波电路的设计42-44
  • 3.5.3.3 放大电路的设计44
  • 3.5.3.4 完整放大滤波电路及实物图44-45
  • 3.6 实验平台的搭建45-46
  • 3.7 章节小结46-47
  • 第四章 测试平台运动控制及数据采集界面设计47-53
  • 4.1 引言47
  • 4.2 运动控制MFC界面设计47-49
  • 4.3 数据采集MFC界面设计49-52
  • 4.4 章节小结52-53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53-72
  • 5.1 引言53
  • 5.2 主要影响因子对系统测量值的影响53-59
  • 5.2.1 曲表面粗糙度取样长度和评定参数的选择53-54
  • 5.2.2 系统影响因子分析的实验流程54-55
  • 5.2.3 距离的影响55-57
  • 5.2.4 入射角的影响57-58
  • 5.2.5 加工方式的影响58
  • 5.2.6 曲表面曲率的影响58-59
  • 5.3 标定实验59-62
  • 5.4 验证实验62-63
  • 5.5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63-69
  • 5.5.1 神经网络简介63-64
  • 5.5.2 反馈神经网络数据处理64-67
  • 5.5.3 Elman神经网络与均值数据处理对比67
  • 5.5.4 Elman反馈型神经网络训练与仿真实验67-68
  • 5.5.5 实验结果分析68-69
  • 5.6 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69-71
  • 5.7 章节小结71-7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6.1 课题总结72-73
  • 6.2 课题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79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远;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应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3年07期

2 刘必柱;;对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探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6年05期

3 陈普;;试析表面粗糙度对零部件的影响[J];福建质量信息;2006年08期

4 刘锋;;浅谈表面粗糙度参数极值的确定[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年06期

5 宋铁福;;对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6 许桂珍;;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控制探讨[J];职业;2010年11期

7 赵永彪;苗雅丽;;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06期

8 王琼礼;苏联制订表面粗糙度新标准[J];机床与工具;1959年23期

9 金希武,李达成;社会主义国家“表面粗糙度”标准统一建议拟订中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年01期

10 吕渭春;表面粗糙度(二)[J];化工装备技术;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岩;彭胜商;;表面粗糙度光学测试技术现状及展望[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2 张大舜;;机加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潘永强;杭凌侠;吴振森;王鹏;;离子轰击对光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伏德贵;庞英伯;袁道成;杨维川;;非接触式激光表面粗糙度兼位移测量装置[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5 李振宗;;铸造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方法的研讨(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数据采集与处理C++算法研究[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陈曙光;刘平;田保红;;HPb61-2.5-0.5-0.2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8 吴越;张清东;刘军;戴江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实测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9 张淑敏;朱京涛;王风丽;张众;沈正祥;王占山;周洪军;霍同林;;极紫外多层膜基底表面粗糙度综合表征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频谱分析C++算法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曲矿 白栓柱;表面粗糙度形成原因及降低措施[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刘友存 译;奥钢联冷轧厂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N];中国冶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娜;表面粗糙度对高精度微波电子装备电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徐晓梅;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孔内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高昭;基于空间平均静态及动态散斑法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单英春;EB-PVD Ni-Cr薄板沉积的多尺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玉林;HfO_x镶嵌结构的CMP及其机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宫云志;Ag薄膜表面粗糙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玉峰;GLSI多层铜布线阻挡层CMP及其后清洗表面粗糙度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果;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的曲表面粗糙度检测原理及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郭德伟;基于新一代GPS的表面粗糙度规范与评定技术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文卓;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铸造表面粗糙度三维评价[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7 卢男;铸造表面粗糙度三维评价体系建立及检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睿诚;激光选区熔化成型零件表面粗糙度研究及在免组装机构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红华;滑枕内孔加工表面粗糙度光纤式测量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孟繁禹;外圆纵向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66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666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