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丝杠驱动直线进给系统误差分析和补偿
本文关键词:双丝杠驱动直线进给系统误差分析和补偿
【摘要】:双丝杠驱动进给系统作为数控机床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提高系统刚度、抑制系统振动以及提升系统响应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本文以双丝杠驱动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产生的机理,通过仿真手段,研究了主要因素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规律,并且从导轨跨距和施加拉伸力等方面对不同步误差进行补偿,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首先,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的等效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发现很多因素能够导致不同步误差,主要影响因素有零部件之间的结合面刚度、滚珠丝杠的导程误差、切削力以及热变形,为分析不同步误差确定了研究方向。其次,基于ANSYS和Adams建立了双丝杠驱动的仿真模型,分别分析四个主要因素对不同步误差的具体影响规律,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结合面刚度和热变形与不同步误差的变化关系,使用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了导程误差和切削力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规律。再次,从误差补偿的角度出发,进而实现减少不同步误差的目的,并以MCH63试验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步误差的补偿措施,基于ANSYS和Adams仿真分析补偿方案的合理性。最后,设计试验方案验证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使用Renishaw激光干涉仪测得MCH63试验台在不同转速下不同步误差的变化情况,同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有限元仿真和试验的增幅差值在13.83%以内,并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说明有限元建模和分析的可靠性。
【关键词】:数控机床 进给系统 双丝杠驱动 不同步误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65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4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1.2 课题背景和来源8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8-13
- 1.3.1 双丝杠驱动进给系统研究概况8-9
- 1.3.2 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研究概况9-13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3-14
- 2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建模分析14-26
- 2.1 不同步误差等效模型的建立14-18
- 2.1.1 进给系统的电气系统14-15
- 2.1.2 进给系统的机械系统15-18
- 2.2 几何/运动误差引起不同步误差的机理18-19
- 2.2.1 结合面刚度引起不同步误差的机理18
- 2.2.2 导程误差引起不同步误差的机理18-19
- 2.3 切削力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19-23
- 2.3.1 切削力引起不同步误差的机理19-22
- 2.3.2 切削力引起不同步误差理论数值分析22-23
- 2.4 热变形引起不同步误差的机理23-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3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仿真分析26-39
- 3.1 几何/运动误差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26-32
- 3.1.1 结合面刚度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26-29
- 3.1.2 导程误差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29-32
- 3.2 切削力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32-34
- 3.3 热变形对不同步误差的影响34-37
- 3.3.1 稳态温度场34-36
- 3.3.2 瞬态温度场36-37
- 3.3.3 热-结构耦合分析37
- 3.4 本章小结37-39
- 4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补偿39-50
- 4.1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的前期补偿39-45
- 4.1.1 结合面刚度引起的不同步误差39-40
- 4.1.2 导程误差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0-41
- 4.1.3 切削力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1-42
- 4.1.4 热变形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2-45
- 4.2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的后期补偿45-49
- 4.2.1 结合面刚度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5-46
- 4.2.2 导程误差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6
- 4.2.3 切削力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6-48
- 4.2.4 热变形引起的不同步误差48-49
- 4.3 本章小结49-50
- 5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试验验证50-61
- 5.1 测试装置介绍50-52
- 5.1.1 测量仪器的选择50
- 5.1.2 测试系统的连接50-51
- 5.1.3 误差的测试51-52
- 5.2 进给系统参数测量52-57
- 5.2.1 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测量52-54
- 5.2.2 进给系统热变形的测量54-56
- 5.2.3 直线进给系统双丝杠驱动不同步误差的测量56-57
- 5.3 试验热变形与有限元分析热变形对比57-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6 总结与展望61-63
- 6.1 本文总结61-62
- 6.2 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华;齐继宝;;实用型单轴数控进给系统开发[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25期
2 陈敏,张建新,魏力;经济型数控车床进给系统设计初探[J];机械设计;1989年06期
3 李骜;汪惠芬;刘婷婷;柳林燕;甄吉磊;;考虑结合面特性的进给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系统[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年03期
4 丁文政;黄筱调;汪木兰;;面向大型机床再制造的进给系统动态特性[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5 吴子英;刘宏昭;原大宁;王建平;刘丽兰;;某重型车床横向进给系统传动刚度分析与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1年04期
6 沙尔耶;王友英;;双头开榫机的低噪声进给系统[J];木工机床;1988年03期
7 韩相春,张少纯,,石英坤,戴大力;地板块横向加工机床进给系统分析[J];林业机械;1994年01期
8 尹明;国兰兰;;基于MATLAB/Simulink的进给系统机械刚度的仿真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4年09期
9 吴子英;刘宏昭;王胜;刘丽兰;姚美倩;;基于变尺度法的进给系统结构参数辨识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年12期
10 龚志远;;机械进给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J];煤矿机械;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一丹;杨霞;;直线电机驱动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姚钦;刘永光;刘质加;;基于ADAMS与Matlab的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联合仿真[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张建生;张钢;汪希平;;数控机床中进给系统的位置记忆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超;数控机床直线电驱进给系统控制技术及动态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夏军勇;热弹性效应和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热动态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胡峰;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动态特性辨识与状态监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褚彪;面向光栅制造的宏微超精密进给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王永强;滚珠丝杠进给系统自适应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吴沁;大惯量进给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冰;复印机纸张进给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宁建荣;高精数控机床永磁直线进给系统机电耦合法向振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飚;双驱滚滑复合导轨直线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冯朝晖;MCH63进给系统支撑轴承静动特性参数测试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缪海俊;双丝杠驱动直线进给系统误差分析和补偿[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吕干;双驱滚动支撑直线进给系统精度分析及可靠性建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郭崇嵩;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双驱进给系统静动态特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6 翁健光;滑动支承直线进给系统静动态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杨国维;立式加工中心Z向双驱直线进给系统静、动特性分析与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8 肖辉;进给系统刚度匹配及动力学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9 匡星;高速加工中心进给系统多领域建模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周乐;数控机床横梁式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3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67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