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条拉削机床精确送料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齿条拉削机床精确送料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送料系统 机械手 几何误差 误差补偿 粒子群
【摘要】:机械手协同送料系统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拉床的加工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但由于机械手及其他送料系统中的机构存在静态与动态误差,从而降低了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精度,进而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基于这些必要性,本文主要针对机械手协同拉削装备的多源误差模型及其补偿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工件送料误差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误差补偿控制策略。本文针对机械手协同的拉削装备,对拉削系统的机械组成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完成了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其次根据机械手协同送料系统的运动和力学特性建立了由系统各部分组成误差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设计了IPSO最优误差补偿控制器;最后将该控制器应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完成了试验验证。第1章介绍了有关机械手协同拉削装备的背景和意义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的发展研究现状。第2章主要介绍了机械手协同拉削装备的系统组成及其性能指标,展示了拉削装备的机械结构,并着重说明了电气系统的设计搭建。其中主要包括供配电设计,PLC模块的选型及配置,伺服系统选型及搭建和ABB机械手通讯系统的搭建。第3章首先根据机械手结构设置D-H坐标系,并且通过连续齐次坐标变换推导出机械手末端TCP运动学模型。首先针对各机械手部件的制造、装配与控制等静态误差与杆件的弹性变形误差,推导出关于各自由度运动参数误差的TCP定位误差模型;其次根据滚珠与丝杠滚道的接触模型建立了丝杠的接触形变误差模型;然后根据工件在夹具中的受力情况得到工件的弯曲误差;最后综合上述误差来源,构成机械手协同拉削送料的多误差模型。第4章基于第3章中建立的多误差模型引入改进的粒子群控制算法理论,通过寻优迭代得出机械手误差补偿的最优方案。将IPSO算法所得结果作为机械手控制器的输入,从而实现对拉削送料系统综合误差的控制补偿,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误差补偿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第5章针对本文所做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今后机械手协同的拉削误差补偿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送料系统 机械手 几何误差 误差补偿 粒子群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57;TP2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机械手协同送料误差来源及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11-13
- 1.2.2 机械手位姿误差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13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13-15
- 第2章 齿条拉削机床精确送料系统设计15-29
- 2.1 拉削送料系统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15-17
- 2.1.1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15-16
- 2.1.2 性能指标16-17
- 2.2 拉削送料系统的机械系统设计17-19
- 2.2.1 工件夹紧机构设计17-18
- 2.2.2 工件末端位置检测机构18-19
- 2.2.3 夹具滑台送退料机构19
- 2.3 拉削送料系统的电气设计19-28
- 2.3.1 系统供配电设计19-20
- 2.3.2 控制系统设计20-21
- 2.3.3 PLC模块设计21-23
- 2.3.4 元器件选型23-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精确送料系统的误差建模29-50
- 3.1 自动送料系统误差来源分析29
- 3.2 机械手TCP位姿误差分析29-43
- 3.2.1 位姿描述与坐标系齐次变换30-31
- 3.2.2 机械手TCP运动学模型31-33
- 3.2.3 机械手TCP静态误差模型33-39
- 3.2.4 机械手TCP动态误差模型39-43
- 3.3 工件进退料滑台运动误差43-48
- 3.3.1 考虑几何误差的滚珠丝杠接触形变协调模型43-45
- 3.3.2 滚珠丝杠副Hertz接触形变模型45-48
- 3.4 工件夹持挠度误差分析48
- 3.5 多误差来源综合48-49
- 3.6 本章小结49-50
- 第4章 拉削系统送料误差补偿策略研究50-63
- 4.1 拉削送料系统IPSO误差补偿控制策略分析50-51
- 4.2 机械手误差补偿控制策略设计51-54
- 4.2.1 参数粒子化53
- 4.2.2 优化评价函数选取53
- 4.2.3 粒子群中粒子的位置初始化53-54
- 4.2.4 粒子位置更新54
- 4.2.5 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选取54
- 4.3 拉削系统误差补偿试验研究54-61
- 4.3.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54-56
- (1)PLC控制程序设计54-55
- (2)上位机数据采集程序55-56
- 4.3.2 试验分析56-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63-65
- 5.1 工作总结63-64
- 5.2 工作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一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9-70
- 附录二 粒子群算法控制系统部分功能块程序摘要7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祖安;;盘的高速拉削的尝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05期
2 席连喜;;薄板零件花键孔的拉削[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6年03期
3 朱秀杰,许小村,赵连德,刘春梅;拉削振动的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Ⅰ)[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4 唐光明;刘屏;;拉削系统的改进方向[J];兵工标准化;2000年03期
5 亚力坤阿不力孜;拉削件表面常见缺陷与消除方法[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1年01期
6 魏松林,王斌武;拉削加工精密小深孔的工艺方法[J];煤矿机械;2002年11期
7 贾福音,朱子星,白明光,苏振林,李凤锦,侯德宝,袁克勤;以拉削阻力作为刚性导向可靠制动的研究[J];煤矿机械;2002年12期
8 姜雪梅;高速拉削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年03期
9 许福安;拉削力简易计算方法的研究[J];机械;2004年04期
10 谭宪云;;拉削加工中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消除办法[J];职业圈;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雪梅;;高速拉削工艺的研究与应用[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杜宝玉;侯东旭;陈兴;薛红月;;某燃气轮机盘类件超大榫槽高效拉削工艺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宋楠;党红霞;;螺旋拉削拉床同步器设计[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首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志斌;雷务然;王文;周永川;;7C系列键槽的拉削加工[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云鹏;王艳平;顾凤龙;;提高键槽拉削精度的应用研究[A];首届七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艳秋 王文坤;涡扇新机高压涡轮盘榫槽拉削成功[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钟晓铃;秦川美国拉削系统公司商业模式已见成效[N];中国工业报;2012年
3 王刚;哈汽轮机掌握世界顶级燃机核心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杨松;哈汽轮9FA重型燃机国产化获突破[N];中国工业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敬东;卧式拉床液压系统主回路设计与拉削平稳性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尹健;数控深孔螺旋拉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树峰;齿条拉削机床精确送料控制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顾瞻华;内孔拉削负载计算模型优化及其试验验证[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林艳焱;榫齿拉削工艺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金志博;基于有限元方法的镍基高温合金拉削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7 李明超;燃气轮机轮盘材料切削性能和榫槽拉削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王宏亮;轴瓦拉削加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南南;小径竹成型加工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1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68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