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浸镀锌卷取机关键部件变形分析与结构改进
本文关键词:热浸镀锌卷取机关键部件变形分析与结构改进
更多相关文章: 卷取机 卷筒 芯轴 扇形板 有限元分析 优化改进
【摘要】:本文针对某公司冷轧热镀锌线卷取机所使用的卷筒自投产后实际工作时出现扇形板矩形齿断裂,导致卷筒在卸卷时不能正常缩径,从而无法自动卸卷,阻碍正常的成品卷生产这一问题做了分析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技术文献,总结国内外的各类研究方法,根据工作中的受力状况选取并计算力能参数,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卷筒的核心部件扇形板和芯轴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应力和变形较大的薄弱部位。参考各种卷筒结构的优缺点,针对薄弱部位进行重新优化改进,提出新型的卷筒结构,从而设计出新式的扇形板和芯轴。再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新设计出的扇形板和芯轴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用以验证改善后的效果。最后通过对试制出的产品做实验,用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方案改善后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列举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卷取机的研究方法。为解决卷取机扇形板矩形齿断裂的问题,决定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2)分析卷筒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找出了关键部件扇形板和正四棱锥轴,接着分析计算主要的力能参数,应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改善前扇形板和芯轴进行应力和变形的有限元分析,找出应力和变形较大的相对薄弱部位,然后对薄弱部位的结构进行分析。(3)综合各类常用卷筒结构的优缺点,根据前面对卷筒核心部件扇形板和芯轴的受力和变形的薄弱部位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新型卷筒的结构方案,并比较新型卷筒与原有卷筒在设计上的不同之处及优缺点。(4)对新型卷筒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然后对其进行强度校核,再进一步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改善后卷筒的关键部件扇形板和芯轴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通过各项性能试验进一步验证改善后的效果。
【关键词】:卷取机 卷筒 芯轴 扇形板 有限元分析 优化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333.24
【目录】:
- 摘要11-12
- ABSTRACT12-14
- 第1章 绪论14-24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4-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1
- 1.3 研究内容21-24
- 第2章 卷筒关键部件的受力变形分析24-48
- 2.1 卷筒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24-25
- 2.2 力能参数的计算25-35
- 2.2.1 卷取张力的计算25-28
- 2.2.2 卷筒径向压力的计算28-29
- 2.2.3 利用差分法计算卷筒单位压力29-32
- 2.2.4 卷筒直径的确定32-33
- 2.2.5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计算带卷的内层切应力33-34
- 2.2.6 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34-35
- 2.3 有限元方法介绍35-37
- 2.4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37-38
- 2.5 建模及导入有限元软件38-39
- 2.5.1 关键零部件的几何建模38-39
- 2.5.2 模型导入39
- 2.6 改善前扇形板的结构静力有限元分析39-43
- 2.6.1 结构静力分析介绍39-40
- 2.6.2 改善前扇形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40-43
- 2.7 改善前芯轴的有限元受力分析43-46
- 2.7.1 模型的建立43-44
- 2.7.2 载荷的确定和施加44-45
- 2.7.3 应力分析45-46
- 2.8 本章小结46-48
- 第3章 镀锌线卷取机卷筒的设计48-56
- 3.1 各类卷筒的结构方案48-52
- 3.1.1 实心式卷筒48
- 3.1.2 四棱锥式卷筒48-50
- 3.1.3 八棱锥式卷筒50-52
- 3.2 新型卷筒的结构方案52-55
- 3.3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卷筒的受力分析及校核56-74
- 4.1 卷筒径向压力的计算56-61
- 4.1.1 卷筒径向压力的计算方法56-59
- 4.1.2 卷筒径向压力的计算59-61
- 4.2 卷筒整体受力分析61-64
- 4.2.1 卷筒的材料61
- 4.2.2 卷筒的强度计算61-64
- 4.3 改善后扇形板的有限元分析64-68
- 4.3.1 模型的建立64-66
- 4.3.2 载荷的确定和施加66-67
- 4.3.3 应力分析67-68
- 4.4 改善后芯轴的有限元分析68-72
- 4.4.1 模型的建立68-70
- 4.4.2 载荷的确定和施加70
- 4.4.3 应力分析70-72
- 4.5 产品的实验分析72-73
- 4.5.1 改善后情况72
- 4.5.2 斜楔斜面的锥度72
- 4.5.3 卷筒胀缩时的启动压力值及磨损量72-73
- 4.6 本章小结73-74
- 总结与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80
- 致谢80-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2-8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秀玲;高效新型胶模卷取机[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2年05期
2 ;新型卷取机耗能更少卷取更厚、强度更大的带钢[J];重型机械;2008年06期
3 孟熙琳;王彤琛;;大张力卷取机的设计特点[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9期
4 寇汉萍;余光明;钟毅;;大张力卷取机的研制及关键技术[J];武钢技术;2009年06期
5 任涛;张锐华;白莉;那杰夫;;国内冷轧轮盘卷取机的应用和发展[J];重型机械;2011年02期
6 牟洪俭;凤成龙;董凯;;卷取机卸卷小车快速更换法[J];山西冶金;2012年03期
7 郭换利;;无芯卷取机主卷取改进装置的设计[J];天津冶金;2013年05期
8 С.Д.Гарцман;;连续式热轧板机卷取机的动载荷试验[J];重型机械译丛;1966年12期
9 韩建国,王天翔;热卷取机的改造修复[J];山西机械;1999年S2期
10 刘震武,张凤泉;卷取机扩径用弹性套筒的改进[J];轧钢;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豪杰;朱健勤;王全胜;;热轧卷取机极限卷取能力的计算与评价[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尹海丽;娄国焕;史彬;田泽辉;赵旭东;;冷板卷取机控制系统分析[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勇生;胡建敏;彭邦远;王京亮;;卷取机控制系统的优化[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韩立军;;卷取机的卷径计算方法[A];2006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尹志富;崔建江;;热轧卷取机系统仿真研究[A];冶金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与创新——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建网30周年论文集[C];2007年
6 费正峰;黄宁海;李海东;;宝钢2050热轧卷取机张力过程控制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勇;张均湖;黄立宇;陈斌;苏志祥;;三冷轧酸轧卷取机皮带助卷器改造[A];2012中国(唐山)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推介会论文集/推介指南[C];2012年
8 于海燕;焦连辉;;卷取机头部跟踪修正问题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于长志;崔桂梅;李德刚;;热轧卷取机的张力控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安连祥;刘新艳;金斌;蔡召君;;卷取机卷径计算新方法(英文)[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黎明 通讯员 张志平 王佩;超薄带高速卷取机[N];中国冶金报;2002年
2 张安松;安钢1780mm机组卷取机改造效果显著[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3 陈燕才 潘东晓;武钢新型冷轧可逆式大张力卷取机填补国内空白[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4 张晓健;泰钢1700mmHC冷轧部分设备在二重出厂[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黄波;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国产化尚有空白[N];中国冶金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陈琪;我国冶金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北京科技报;2000年
7 聂永清 李牧洹 杨芳;河北钢铁邯钢两项档案服务成果助创新[N];中国冶金报;2012年
8 王永民;更节能 更高效 更精确[N];中国冶金报;2009年
9 陈戈萍;采用自动化控制模块 提高产品质量[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10 宛白星 罗健鸣;梅钢热轧板厂实现在线二次打捆[N];中国冶金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添;卷取机助卷系统动态研究及助卷支臂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5年
2 刘富博;热轧卷取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及模态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泽明;基于DSP的卷取机负载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4 舒姗;热浸镀锌卷取机关键部件变形分析与结构改进[D];山东大学;2016年
5 李海亮;冷轧卷取机振动及张力分布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6 张志强;卷取机有限元分析与数字化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7 王清亮;热连轧卷取机的动力学行为研究及数值仿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黄宁;彩涂钢板生产线卷取机张力控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9 闫小伟;卷取机纠偏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10 黄宁海;宝钢2050热轧卷取机计算机系统的改造[D];东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8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73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