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丸处理对铝合金抗再腐蚀性能的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喷丸处理对铝合金抗再腐蚀性能的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喷丸处理 铝合金 腐蚀性能 应力腐蚀开裂 腐蚀疲劳
【摘要】:飞机蒙皮、梁等铝合金重要结构件,在服役前通常采用喷丸处理,以提高构件的抗腐蚀性能。由于受使用年限、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铝合金表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产物、凹坑等缺陷。构件经维护处理后,表面的腐蚀产物、蚀坑等缺陷也难以完全清除或复原,因此会降低构件本身的抗腐蚀能力。针对这种状况,分析铝合金喷丸构件腐蚀前后的抗应力腐蚀、腐蚀疲劳性能变化,以及探讨腐蚀后的喷丸构件表面是否需要再喷丸处理,会对铝合金构件的维修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表面不同喷丸处理状态的7075铝合金为试验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不同表面状态的铝合金试样,在多种试验条件下进行慢应变速率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喷丸后,其屈服、抗拉强度等抗应力腐蚀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若喷丸表面由双面变为四面,这些性能的提升率会更大一些。同时还探讨了试验条件对喷丸试样抗应力腐蚀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2)针对不同喷丸状态的铝合金试样,通过改变NaCl浓度、pH值、温度、时间四种腐蚀条件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腐蚀损伤,再进行慢应变速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喷丸状态的铝合金试样,腐蚀后材料的抗应力腐蚀性能会下降;试样腐蚀后若再进行喷丸处理,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性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回升。(3)经相同条件的预腐蚀处理,铝合金试样在腐蚀前若进行喷丸处理,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抗应力腐蚀性能会有提高;喷丸试样腐蚀后若再进行喷丸处理,这些性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分析了预腐蚀处理时NaCl浓度、温度、时间、pH值四种腐蚀条件对材料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的影响程度。(4)对表面不喷丸、三面喷丸两类铝合金试样,经预腐蚀处理后进行疲劳寿命对比。结果表明,若试样在腐蚀前进行喷丸处理,其疲劳寿命将有明显的提升;若喷丸试样腐蚀后再进行喷丸处理,其疲劳寿命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试样断裂位置来看,喷丸处理会削弱铝合金试样截面突变处的应力集中。同时还分析了预腐蚀处理时NaCl浓度、温度、时间三种腐蚀条件对材料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喷丸处理 铝合金 腐蚀性能 应力腐蚀开裂 腐蚀疲劳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668;TG146.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来源11
- 1.2 超高强铝合金11-13
- 1.2.1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11-12
- 1.2.2 合金的组成及性能12-13
- 1.2.3 7075铝合金的研究现状13
- 1.3 铝合金腐蚀的失效形式13-16
- 1.3.1 铝氧化膜的腐蚀原理13-14
- 1.3.2 铝合金在腐蚀介质中的失效形式14
- 1.3.3 应力及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的失效14-16
- 1.3.4 应力腐蚀与腐蚀疲劳的研究现状16
- 1.4 喷丸处理技术16-19
- 1.4.1 喷丸处理技术的发展16-17
- 1.4.2 喷丸处理技术的强化机理17-18
- 1.4.3 新型喷丸技术18-19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19-20
- 1.6 本章小结20-21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21-31
- 2.1 试样制备21-22
- 2.1.1 拉伸试样21
- 2.1.2 疲劳试样21-22
- 2.2 材料的成份及性能22-24
- 2.2.1 元素成份22
- 2.2.2 力学性能22-24
- 2.3 喷丸试验方法24-28
- 2.3.1 喷丸试验设备及弹丸24
- 2.3.2 喷丸工艺参数24-26
- 2.3.3 试样喷丸时的工艺方法26-28
- 2.4 应力腐蚀试验方法28-30
- 2.5 腐蚀疲劳试验方法30
- 2.6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喷丸处理对铝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影响31-42
- 3.1 表面喷丸状态在不同SSRT条件下的SCC性能31-36
- 3.1.1 三类试样在不同SSRT条件下的试验结果31-34
- 3.1.2 三类试样的试验结果分析34-36
- 3.2 四面喷丸试样受SSRT条件的影响36-40
- 3.2.1 溶液NaCl浓度36-37
- 3.2.2 溶液pH值37-38
- 3.2.3 溶液温度38-39
- 3.2.4 拉伸速率39-40
- 3.2.5 四种SSRT变量的影响对比40
- 3.3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铝合金预腐蚀后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分析42-65
- 4.1 试样的预腐蚀处理42-44
- 4.2 铝合金试样在腐蚀前后的SCC性能变化44-48
- 4.2.1 四面喷丸试样44-45
- 4.2.2 双面喷丸试样45-46
- 4.2.3 不喷丸试样46-48
- 4.3 预腐蚀后不同表面状态试样的SCC性能对比48-58
- 4.3.1 预腐蚀处理后五类试样的SSRT试验结果48-56
- 4.3.2 五类试样的SSRT试验结果对比分析56-58
- 4.4 预腐蚀条件对铝合金SCC性能的影响58-63
- 4.4.1 不同NaCl浓度58-60
- 4.4.2 不同pH值60-61
- 4.4.3 不同温度61-62
- 4.4.4 不同时间62-63
- 4.4.5 四种腐蚀影响因素对比63
- 4.5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铝合金预腐蚀后的抗腐蚀疲劳性能分析65-73
- 5.1 疲劳试样的预腐蚀处理65-66
- 5.2 喷丸状态对试样的疲劳寿命影响66-69
- 5.2.1 腐蚀较轻试样的疲劳寿命66-68
- 5.2.2 腐蚀严重试样的疲劳寿命68-69
- 5.3 预腐蚀条件对喷丸试样的疲劳寿命影响69-71
- 5.3.1 腐蚀时间69-70
- 5.3.2 腐蚀温度70-71
- 5.3.3 溶液NaCl浓度71
- 5.3.4 三种腐蚀条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71
- 5.4 本章小结71-73
- 结论与展望73-75
- 一、结论73-74
- 二、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83
- 附件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ietrich Sommer;阎蜀琴;;11.钢铁工业用喷丸机[J];钢管;1989年02期
2 Mark Lawenenz;Imants Ekis;牛万斌;;喷丸工艺规范的优化(一)[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2年04期
3 谢燮揆;;双重喷丸处理[J];机械制造;1992年12期
4 蒋顺龙;表面喷丸工艺在气门加工中的应用[J];柴油机;2001年02期
5 龙伟;小孔喷丸加工喷射强度的控制系统研究[J];机械;2001年04期
6 龙伟;小孔喷丸加工反射装置的运动结构研究[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7 ;科技动态[J];钢管;2007年04期
8 杨若凡;;6351铝合金喷丸层微结构的热松弛行为[J];热加工工艺;2008年14期
9 闫林林;;超声喷丸技术及其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年06期
10 卢志明;高红刚;卢沛;杜斌康;朱成辉;;高能喷丸参数对304不锈钢表面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鲁连涛;张继旺;;微粒子喷丸车轴钢疲劳性能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2 吴建中;林德成;秦珏;;热处理及喷丸工艺对齿轮残余应力的影响[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3 赵阳;王磊;于腾;丁海峰;;喷丸处理后的DZ640M合金表面再结晶行为研究[A];动力与能源用高温结构材料——第十一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邹金文;汪煜;王仁智;;表面形变强化对粉末冶金高温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研究[A];动力与能源用高温结构材料——第十一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东;陈怀宁;林泉洪;;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技术提高接头疲劳强度的可行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宏适;Si对喷丸处理渗碳钢剥蚀寿命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艳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喷丸层塑性变形行为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栾卫志;TiB_2/Al复合材料喷丸强化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浩锋;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的喷丸强化[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磊;钢轨钢高能喷丸后组织结构转变机理及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3 阚晓阳;纯钛空化水喷丸空蚀和强化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韩东序;CL60车轮运行失效后组织性能及喷丸强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俊;喷丸对纯钛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其生物活性的强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利平;喷丸残余应力场及表面粗糙度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刘威;齿轮材料喷丸电子束复合工艺组织与性能[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8 徐洁;射流喷丸表面质量预测研究[D];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年
9 周凌风;15-5PH高强钢中心孔喷丸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邓红华;喷丸处理对铝合金抗再腐蚀性能的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7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83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