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冲击改善TA15钛合金板材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超声冲击改善TA15钛合金板材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
【摘要】:焊接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连接方式,在航空航天、汽车、轮船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TA15是近α高温钛合金,焊接性能良好、热稳定性高。然而,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焊接结构中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和疲劳性能。常用的降低残余应力方法有热处理法和机械法。热处理法即去应力退火,能够降低应力,并使应力均匀分布,但不能改变应力状态,且大型焊接构件的使用受到炉体尺寸限制。超声冲击是机械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与传统的去应力退火相比,能够在焊接接头处引入压应力,在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因此,本文采用超声冲击处理改善TA15钛合金板材焊接接头处的残余应力,研究了不同超声冲击工艺参数,如冲击方式、冲击次数、冲击头形状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比较了超声冲击前后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焊接态板材焊接接头处残余应力沿焊缝中心线对称分布,焊缝处为拉应力,约为TA15钛合金屈服强度的80%,母材处为压应力。冲击方式和冲击头形状是影响超声冲击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选择冲击头形状时,应考虑焊接方式、焊缝宽度及表面平整度的影响,并且冲击头与焊缝的贴合程度越高,降低残余应力的效果越好。此外,冲击次数、单/双面冲击对残余应力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焊接态板材的显微组织相对原始组织变化明显。TA15钛合金原始组织为细小的等轴α,焊接接头处为典型的魏氏组织。熔合区组织粗大,热影响区晶粒相对较小。焊接态板材的延伸率从16%下降至6.5%,而屈服强度变化幅度较小,抗拉强度基本没有变化。经过超声冲击处理后的板材并没有在焊缝表面出现预期的塑性变形层,表层的显微组织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焊接接头处的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基本与焊接态板材保持一致。但是与退火态板材相比,冲击态板材延伸率偏低,显微硬度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采超声冲击只是改善了焊接接头处的残余应力分布,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残余应力。
【关键词】:TA15钛合金 超声冲击 残余应力 焊接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4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5
- 1.1 TA15钛合金10-11
- 1.1.1 TA15钛合金简介10-11
- 1.1.2 TA15钛合金的国内研究进展11
- 1.2 钛合金的焊接11-13
- 1.2.1 钛合金的焊接特点11-12
- 1.2.2 TA15钛合金常用焊接工艺12-13
- 1.3 焊接残余应力13-20
- 1.3.1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13-14
- 1.3.2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14-16
- 1.3.3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16-19
- 1.3.4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方法19-20
- 1.4 超声冲击处理20-22
- 1.4.1 超声冲击处理原理20-21
- 1.4.2 关于焊接结构的超声冲击研究现状21-22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22-25
- 1.5.1 选题依据22-23
- 1.5.2 研究内容23
- 1.5.3 技术路线23-25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25-30
- 2.1 实验材料25
- 2.2 焊接方法25-26
- 2.3 残余应力测量26-28
- 2.4 超声冲击实验28-29
- 2.5 材料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分析方法29-30
- 2.5.1 金相组织观察29
- 2.5.2 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EBSD)29
- 2.5.3 室温拉伸29
- 2.5.4 显微硬度29-30
- 3 超声冲击对TA15钛合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30-49
- 3.1 原始板材及焊接板材的残余应力分布30-34
- 3.1.1 原始板材30-31
- 3.1.2 电子束焊接态板材31-32
- 3.1.3 手工氩弧焊接板材32-34
- 3.2 超声冲击方案34-35
- 3.3 冲击方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35-40
- 3.3.1 电子束焊接板材35-37
- 3.3.2 手工氩弧焊板材37-40
- 3.4 冲击次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40-41
- 3.5 冲击头形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41-43
- 3.5.1 电子束焊接板材41-42
- 3.5.2 手工氩弧焊接板材42-43
- 3.6 单/双面冲击对残余应力的影响43-44
- 3.7 适合TA15钛合金焊接板材的冲击方案44-46
- 3.8 超声冲击与去应力退火对比实验46-47
- 3.9 本章小结47-49
- 4 超声冲击对TA15钛合金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49-58
- 4.1 超声冲击对TA15钛合金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49-52
- 4.1.1 焊接态板材的显微组织49-50
- 4.1.2 冲击前后焊接接头表层显微组织对比50-52
- 4.2 超声冲击对TA15钛合金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52-56
- 4.2.1 拉伸性能对比52-54
- 4.2.2 显微硬度对比54-56
- 4.3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56-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罡,李建军,丁春辉;20g钢对接焊接接头循环应力-应变的特性[J];焊接学报;2001年02期
2 ;焊接接头的强度[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3年05期
3 张敏,丁方,许德胜,程祖海;焊接接头断裂准则工程化应用方法[J];焊接学报;2004年01期
4 ;焊接接头的强度[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4年03期
5 张敏,马博,周永欣;焊接接头断裂抵抗力工程估计方法的数值研究[J];焊接学报;2005年01期
6 张敏;丁方;程祖海;;非均质焊接接头界面裂纹断裂表征参量的分析[J];机械强度;2006年02期
7 宗培;曹雷;邵国良;彭飞;;低强匹配焊接接头特征及界定方法[J];机械强度;2006年03期
8 申春梅;;φ16×48链条焊接接头拉开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2期
9 李红宝;;内伸入式接管焊接接头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化工装备;2010年02期
10 ;图表2-10 受弯曲作用的焊接接头A[J];石油化工设备简讯;197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权;;压力容器用16MnR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的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张京海;方大鹏;;高强钢低匹配焊接接头实用性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俊;;焊接接头微型剪切试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4 张建强;郭立峰;杜学铭;姜剑宁;王承权;;不同应力状态下单面焊接接头的断裂特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5 荆洪阳;霍立兴;张玉凤;;焊接接头脆性断裂的局部法研究[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6 张建勋;李继红;裴怡;;焊接接头损伤条件下的断裂力学参量数值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7 贾汝唐;;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可靠性的工艺探讨[A];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孔祥峰;邹妍;王伟;张婧;;水下焊接接头腐蚀行为研究[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继云;桂春;唐毅;;非均质焊接接头中的断裂力学参数计算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元良;周友龙;陈辉;;微合金化钢及其焊接接头强韧性控制[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佩绵;厚钢板特性对T型焊接接头止裂性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2 张作贵 摘译;优化产品性能 更好满足用户要求[N];中国冶金报;2008年
3 廖建国;新日铁开发出LNG罐用超级9%Ni钢板[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4 本版编辑 记者 魏敬民 子舒;为海洋钢结构增加安全砝码[N];中国船舶报;2008年
5 唐佩绵;住友金属耐疲劳焊接结构钢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文学;焊接接头振动疲劳的数值模拟[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年
2 王佳杰;低匹配焊接接头弯曲等承载设计及随焊整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舒凤远;厚板铝合金弧焊焊接接头组织及应力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凌X;基于三材料模型的含HAZ裂纹非匹配焊接接头的断裂评定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景强;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腐蚀与断裂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丽莉;孪晶诱发塑性(TWIP)钢激光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秦华;BWELDY960Q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及组织演变机理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8 蔡淑娟;双孔微剪切法评定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9 乔及森;车用铝合金焊接接头及基本单元件的大变形力学行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10 金成;空间热循环下承载铝合金焊接接头损伤机理与数值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谦;低合金钢焊接接头损伤机理和损伤演变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马博;含缺陷焊接接头完整性评定工程方法及其辅助评定系统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3 隋志强;E36-RCW耐蚀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朱井军;锌锅焊接接头在450°C铁饱和锌浴中长期浸泡下的腐蚀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艳芳;含孔洞缺陷铝合金焊接接头电磁热强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胡新阳;HG785D钢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滕诚信;低碳钢焊接接头表面冲击摩擦改性[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于岩;构架转向架用Q345E低合金钢及其接头热矫正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9 杨兆华;双相钢与奥氏体不锈钢激光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李洁瑶;超超临界锅炉管用钢焊接接头蠕变性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4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86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