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功耗抗辐射的TCAM系统设计
本文关键词:一种低功耗抗辐射的TCAM系统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解决三态按内容寻址存储器(TCAM, Ternary 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在深亚微米时代严重的软错误现象以及加固所带来的高功耗问题,本文改进了一款基于嵌入式DRAM (eDRAM, embedded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刷新机制的新型低功耗TCAM抗软错误系统结构,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基于系统对低功耗的考虑,本文设计了一种折叠式NAND型TCAM匹配线以降低系统的搜索功耗,从而达到降低系统总功耗的目的。此外,左右双半区分工模式的双汉明编码和译码纠错电路可以确保系统对全部一位翻转以及部分两位翻转进行纠错,从而达到系统软错误免疫的目的。并且,三管DRAM单元的引入则大大降低了由汉明码纠错带来的复杂刷新时序。因此,该结构是以TCAM存储阵列为核心,利用eDRAM的高临界电荷以及周期性刷新的特点,通过不断地将经过汉明纠错的数据信息重写到TCAM阵列内部来实现TCAM系统的抗软错误功能。本文在简要介绍TCAM结构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国内外TCAM的低功耗、抗软错误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选取了符合低功耗且抗软错误条件的解决方案;接着,本文针对上述方案在深亚微米尺寸下的三处不足进行了改进,即对其内部的TCAM匹配线、汉明纠错电路以及eDRAM阵列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然后,本文基于上述三处不足分别设计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仿真测试,以分析和证明该解决方案的正确性;本文最后搭建了一个16×16 bits的完整测试系统以完成无错误时的功能仿真和有错误时的纠错仿真,分析系统在低功耗和抗软错误领域的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上述系统结构对所有一位软错误有着极强的免疫能力,对部分两位软错误有纠错能力。与加固前相比,系统的搜索功耗只增加了29.8%,写入速度和搜索速度基本未受影响。该结构的提出对当今TCAM的低功耗及抗软错误加固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TCAM 刷新 抗软错误 低功耗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CAM及其抗辐射技术简介8-22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2 CAM简介9-13
- 1.2.1 CAM的单元结构10-12
- 1.2.2 TCAM的单元结构12-13
- 1.3 软错误对存储器的影响13-17
- 1.3.1 软错误对DRAM的影响14-15
- 1.3.2 软错误对SRAM的影响15-17
- 1.3.3 多位翻转的影响17
- 1.4 CAM的抗辐射技术17-20
- 1.4.1 电路层次加固17-18
- 1.4.2 瞬时软错误检测18-19
- 1.4.3 系统层次加固19-20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20-22
- 2 新型抗软错误加固TCAM系统22-49
- 2.1 新型加固系统的结构和原理22-25
- 2.2 新型TCAM匹配线设计25-35
- 2.2.1 传统NAND型TCAM匹配线25-27
- 2.2.2 新型NAND型TCAM匹配线27-32
- 2.2.3 新型匹配线的仿真与分析32-35
- 2.3 汉明编码和译码纠错电路设计35-40
- 2.3.1 汉明编码和译码纠错原理36-37
- 2.3.2 汉明编码和译码纠错电路的实现37-38
- 2.3.3 电路的仿真与分析38-40
- 2.4 eDRAM存储阵列设计40-48
- 2.4.1 三管DRAM存储单元40-41
- 2.4.2 传统开放式DRAM阵列的结构和原理41-43
- 2.4.3 本文采用的eDRAM阵列的结构和原理43-45
- 2.4.4 eDRAM阵列的仿真和分析45-48
- 2.5 本章小结48-49
- 3 抗软错误加固TCAM系统的仿真与分析49-58
- 3.1 无错误的仿真与分析49-54
- 3.1.1 系统功能验证49-52
- 3.1.2 功耗分析52-53
- 3.1.3 延迟分析53-54
- 3.2 有错误的仿真与分析54-57
- 3.2.1 软错误模型54-55
- 3.2.2 系统纠错能力分析55-57
- 3.3 本章小结57-58
- 4 关键电路的版图设计与验证58-63
- 4.1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方法58
- 4.2 关键电路的版图设计58-61
- 4.2.1 TCAM匹配线的版图设计59-60
- 4.2.2 汉明编码和译码电路的版图设计60-61
- 4.2.3 eDRAM电路的版图设计介绍61
- 4.3 版图验证61-62
- 4.4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丹;李暾;李思昆;;形式化等价性检查指导的软错误敏感点筛选[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徐建军;谭庆平;熊磊;叶俊;;一种针对软错误的程序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J];电子学报;2011年03期
3 熊磊;谭庆平;;基于软错误的动态程序可靠性分析和评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年11期
4 梁华国;黄正峰;王伟;詹文法;;一种双模互锁的容软错误静态锁存器[J];宇航学报;2009年05期
5 龚锐;戴葵;王志英;;片上多核处理器容软错误执行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8年11期
6 孙岩;王永文;张民选;;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级软错误易感性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年11期
7 成玉;马安国;张承义;张民选;;微体系结构软错误易感性阶段特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张民选;孙岩;宋超;;纳米级集成电路的软错误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龚锐;戴葵;王志英;;基于现场保存与恢复的双核冗余执行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8期
10 梁华国;陈凡;黄正峰;;时序敏感的容软错误电路选择性加固方案[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珍妮;梁华国;黄正峰;王俊;陈秀美;曹源;;容软错误的电路选择性加固技术[A];第六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熊荫乔;谭庆平;徐建军;;基于软件标签的软错误校验和恢复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3 成玉;张承义;张民选;;微体系结构的软错误易感性评估及其阶段特性研究[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B辑)[C];2011年
4 金作霖;张民选;孙岩;石文强;;栅氧退化效应下纳米级SRAM单元临界电荷分析[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B辑)[C];2011年
5 郭御风;郭诵忻;龚锐;邓宇;张明;;一种面向多核处理器I/O系统软错误容错方法[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B辑)[C];2011年
6 周彬;霍明学;肖立伊;;单粒子多脉冲的软错误敏感性分析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梁丽波;梁华国;黄正峰;;基于功能复用的增强型扫描结构ESFF-SEAD[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思廷;考虑偏差因素的集成电路软错误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杨晓;基于合成的多核CPU软错误测试加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汪静;数字集成电路老化故障和软错误的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潘阿成;一种低功耗抗辐射的TCAM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捚;组合电路软错误敏感性分析与加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金作霖;栅氧退化效应下SRAM软错误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曹源;有限状态机的容软错误及低功耗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吕文欢;高速CAM抗软错误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靳丽娜;基于SET传播特性的软错误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宋超;逻辑电路软错误率评估模型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一种低功耗抗辐射的TCAM系统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6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