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纳米工艺下高性能DSP内核的物理设计与优化
本文关键词:40纳米工艺下高性能DSP内核的物理设计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YHFT-XX DSP是我校在40纳米工艺下自主研发的频率为1GHz的高性能多核DSP芯片,本文以其内核模块的物理设计为例,讲述了如何利用层次化物理设计方法来展开并行设计,缩短设计周期;将全局时序问题局部化,降低了设计难度;采用新的思想进行时序收敛设计,充分利用设计资源,提高设计效率。经过前期设计评估,对影响整个芯片时序收敛的内核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层次划分,对时序影响最大的数据通路部分进行了单独的物理设计,然后在顶层迭代优化,以期达到1GHz的设计目标,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逻辑运算部件的物理设计及时序优化逻辑运算部件具有丰富的运算功能,在整个数据通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时序在整个数据通路中相对比较关键,尤其是单拍的定点运算指令。本文采用以顶层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方式,实时调整逻辑运算模块的布局以及pin脚规划方案,再根据模块的内部结构对子模块布局进行人工引导,以此确立了两种设计方案,第二种设计方案较第一种的规划更为合理,设计的复杂度更低,使得顶层数据通路部分的建立时间最大违反减小了163ps,面积减小了419579.376um2。(2)循环缓冲存储器的定制设计循环缓冲存储器是YHFT-XX DSP芯片内核部件的关键模块,为了能够为整个内核部件的时序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采取了全定制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半定制设计方法相比,绝对延时减小了116ps左右,面积节省了56.38%,功耗降低了30.4%。(3)内核部件的时序优化设计YHFT-XX DSP内核部件作为整个芯片的核心,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复杂的逻辑设计,导致物理设计阶段时序分析难度较大,故而采用层次化物理设计方法,调用已经满足时序、面积、功耗要求的各个功能部件,继续进行优化。采用EDI结合二次开发工具以及手工ECO这种新的思想进行设计,有效缩短了时序收敛的设计周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4)手工ECO的时序优化针对芯片在完成物理设计后仍然有少量时序违反的情况,在对这些路径进行修复的同时不影响整体时序,本文采用ECO的方法对这些路径进行优化。根据PT报告,编写脚本,逐一对这些路径进行分析优化,最终基本达到时序要求。
【关键词】:高性能 层次化物理设计 全定制 时序收敛 ECO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32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13-15
- 1.2 相关研究15-17
- 1.3 课题研究来源与意义17-18
- 1.4 课题研究内容18-19
- 1.5 本文组织结构19-20
- 第二章 逻辑运算部件的优化设计20-34
- 2.1 逻辑运算部件结构20-22
- 2.1.1 功能部件基本概述20-21
- 2.1.2 逻辑运算部件模块划分与结构21-22
- 2.2 逻辑运算部件的物理设计与优化22-31
- 2.2.1 逻辑运算部件的物理设计22-28
- 2.2.1.1 逻辑运算部件在顶层的布局规划22-24
- 2.2.1.2 逻辑运算部件的布局规划24-28
- 2.2.2 逻辑运算部件的时序优化28-29
- 2.2.3 逻辑运算部件的物理验证29-31
- 2.2.3.1 设计规则(DRC)检查29
- 2.2.3.2 电路规则(LVS)检查29-31
- 2.3 逻辑运算部件的形式化验证31-32
- 2.3.1 Formality工具简介31
- 2.3.2 等价性检查的基本流程31-32
- 2.4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循环缓冲存储器的定制设计34-48
- 3.1 循环缓冲存储器基本结构34-35
- 3.2 循环缓冲存储器的电路设计35-39
- 3.2.1 存储单元阵列模块的电路设计35-36
- 3.2.2 IO模块的电路设计36-37
- 3.2.3 地址锁存及译码模块的电路设计37-38
- 3.2.4 时钟模块的电路设计38-39
- 3.3 循环缓冲存储器的版图设计39-46
- 3.3.1 存储器整体布局及布线规划39-41
- 3.3.2 模块的版图设计41-45
- 3.3.2.1 存储单元版图设计42
- 3.3.2.2 存储阵列版图设计42-43
- 3.3.2.3 局部IO版图设计43-44
- 3.3.2.4 全局IO版图设计44
- 3.3.2.5 二级译码版图设计44
- 3.3.2.6 预译码版图设计44-45
- 3.3.3 存储器整体版图设计45-46
- 3.4 性能对比46-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DSP内核时序优化方法48-69
- 4.1 EDI时序优化策略选择48-50
- 4.1.1 EDI中考虑保持时间时序48-49
- 4.1.2 EDI中不考虑保持时间时序49-50
- 4.2 ICE优化保持时间原理及方法50-63
- 4.2.1 ICE工具简介50
- 4.2.2 保持时间时序情况分析50-52
- 4.2.2.1 多扇出情况下保持时间的优化51-52
- 4.2.2.2 多扇入情况下保持时间的优化52
- 4.2.3 ICE优化保持时间策略52-54
- 4.2.4 文件准备54
- 4.2.5 文件配置54-55
- 4.2.6 ICE修复保持时间流程55-62
- 4.2.7 保持时间优化的问题62
- 4.2.8 ICE修复时序优缺点62-63
- 4.3 手工ECO的保持时间优化63-68
- 4.3.1 阈值替换优化时序64-65
- 4.3.1.1 阈值单元替换的一些问题64
- 4.3.1.2 ICE工具替换高阈值64-65
- 4.3.2 插入缓冲单元优化时序65-68
- 4.3.2.1 BUFFER插入的基本原理65-66
- 4.3.2.2 手工插入BUFFER优化保持时间66-68
- 4.3.2.3 插入BUFFER优化保持时间时序结果68
- 4.4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69-71
- 5.1 全文总结69-70
- 5.2 未来研究展望70-71
- 致谢71-73
- 参考文献73-76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磊;孙丰刚;柳平增;孙赛赛;;芯片层次化物理设计中的时序预算及时序收敛[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10期
2 杨洪艳;牛伟;吴武臣;;无线火灾监测系统中微处理器芯片的物理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16期
3 JIM MARTENS,王正华;EDA工具:物理设计的再利用改进了线路板的设计[J];今日电子;1999年08期
4 赵继业;杨旭;;纳米级工艺对物理设计的影响[J];中国集成电路;2008年08期
5 郑峗,刘伟平;深亚微米物理设计的挑战与方法[J];中国集成电路;2004年06期
6 唐有情;;纳米级工艺下系统级芯片的物理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7 周强,蔡琪,洪先龙,蔡懿慈;PhyD-XML:VLSI物理设计数据标记语言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3年07期
8 黎铁军,宋廷强,李思昆;一种基于组的时序驱动布局规划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年09期
9 王伟;刘成;侯立刚;张健;吴武臣;;光栅测量系统芯片后端物理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2007年04期
10 孟少鹏;马强;;电源关断技术在导航芯片的物理设计实现[J];中国集成电路;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力轲;游定山;杨佳;元国军;沈华;;集合通信芯片物理设计阶段的验证方法[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A辑)[C];2011年
2 熊旭亚;李忠良;缪正强;;西安脉冲堆参数查询软件物理设计[A];全国第六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夏婷婷;赵振宇;陈吉华;孙秀秀;莫凡;;一种基于预布局的时序优化方法[A];第十六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二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邢士林;徐克尊;凤任飞;武淑兰;;一个高分辨快电子能量损失谱仪供电系统的物理设计和应用[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5 代志勇;文龙;邓建军;章林文;丁伯南;;神龙Ⅰ直线感应加速器多功能腔物理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伟武;“龙芯”的成长日记[N];人民日报;2004年
2 胡伟武;龙芯1号研发纪事[N];计算机世界;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康;VLSI物理设计中布局及有约束的布局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南国芳;VLSI物理设计中关键问题求解的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吕冬明;基于自主嵌入式处理器的半自定制物理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远民;ASIC芯片的block-level的物理设计与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2 高明;28nm工艺下双核Cortex-A9处理器芯片的物理设计[D];东南大学;2016年
3 李寿萍;纳米工艺下高密度物理设计的时序优化方法[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程伟;40纳米工艺下高性能DSP内核的物理设计与优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白琛;40纳米工艺乘法部件的物理设计与优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孙书娟;高性能DSP内核的综合优化与验证[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孔昕;YAK SOC芯片的物理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郭欢;高师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物理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沈良伟;基于28纳米工艺的光通信芯片低功耗物理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40纳米工艺下高性能DSP内核的物理设计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8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