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学习成果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11-20 16:09
  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引导下,构建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迭代式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敏捷式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导的持续改进式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学习成果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OBE教育理念

课程,迭代,体系,学生


陈宝生部长指出,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面对知识膨胀而学时有限、课程教学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应对,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驱动、基于项目学习、团队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表现出各自优势。然而,现有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难以实现既要通过教育快速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又要努力保持和提升学生在其终生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竞争力与胜任力。[4]针对这一问题,中国“计算机教育20人论坛”在研讨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与未来10~15年教育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敏捷教学(Agile Education)”理念。“敏捷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为目标,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教学新型态。敏捷概念来自制造领域和软件工程领域,敏捷软件开发即以用户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敏捷教学理念不是盲目的“敏捷”与“快速”,而是在保证稳定性基础上的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敏捷教学的特点主要有:① 快速、灵活组织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快速交替迭代和精准协同优化;②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理论、技术和实践教学交叉并行和快速重构,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多轮迭代;③ 通过教育资源的高效协同,包括不同高校教学资源协同、产学合作教学协同、网络教学资源协同等,促进学生知识快速更新,实现交叉协同教学。目前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已引入有敏捷教学特点的模式,如开环大学与未来教育、慕课(MOOC)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联通主义网络学习、产学合作协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等。[5]

模式图,模式,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为主,敏捷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能力的迭代式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由个性化学习、学习评价、课堂学习、实践应用、学习评价、持续改进等过程组成。首先,个性化学习阶段实现依赖性教学转变为独立性教学。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开放地理解,开放地感悟,同时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将由弱到强不断增长。其次,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本的独白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研讨方式,每个小组思考、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给出相应解决方案。这一环节采用深度教学,即让学生学的深、学的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学会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方式。接着,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研讨结果,掌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讲授法教学模式,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行为学习理论指出,塑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获得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塑造是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趋近预期目标的每一步来教授新技能或新行为。笔者在讲授环节中,构建充满善意、和谐的课堂氛围,即采用温度教学方式引导、强化学生朝最终目标前进的每一步,塑造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行为。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并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包括系统整体框架设计(模块化设计),整个系统的菜单设计(选择结构)、学生成绩统计(循环结构)、学生成绩排序(数组)、学生信息的定义和处理(结构体)、学生信息查找(用指针实现)、学生信息的存储(文件)等子任务。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成所有子系统并调试通过,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失败,从这个练习中获益不多。笔者采用分步骤教授这些编程技能,逐步塑造学生编程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理解系统整体框架设计思路,动手编写程序,先采用选择结构实现系统的菜单设计;接着提高强化要求,要求学生采用循环结构进行成绩统计,当学生完成这个子任务时才给予强化;接着,依次要求学生逐个完成成绩排序、信息查找、信息存储等子任务;最后,当每个子任务正确完成时才给予强化。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强化。通过努力,学生能达到获得强化所需的标准,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获得相应学习成果。为训练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拓展能力,笔者采用“课题”驱动式的广度教学方式,以整体联系的思想组织、设计各章节、各知识点、各学习成果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开放式整体知识结构和渐进式能力结构。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力度教学,即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思维与感官凝聚到课程内容上,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课堂教学采用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有力度的教学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知识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实践环节中,采用“课题”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升华知识、实现能力的迭代式培养。实践应用环节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科学思维基础、建立计算思维要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深入并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同步发展。通过综合实验,引导学生将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深度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系统实现和实施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基本素质和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验中,引入答辩环节,即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认识和理解,是一个开放式思维、表达训练的过程。答辩环节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深层次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表达,知识才能被激活,进而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只是惰性的知识,而不是活性的知识[2],答辩过程中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中的认知错误,便于教师及时纠正。通过实践应用环节,学生动手、思考和感悟知识,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或思维活动,进而形成学识素养;通过实践应用,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冒出新创新,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的素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工科的新视角: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J]. 徐晓飞,李廉,战德臣,何钦铭,刘卫东,张龙.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2]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 刘佳.  教育发展研究. 2015(17)
[3]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 李志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7)
[4]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 李廉.  中国大学教学. 2012(01)



本文编号:3507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3507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4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