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U的光栅相衬成像的相位恢复和CT重建算法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GPU的光栅相衬成像的相位恢复和CT重建算法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光栅相衬成像系统CT重建的并行加速计算。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为整套光栅相衬成像系统的实现以及该系统相衬成像的优势;二为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在GPU上执行的CUDA C编程模型来实现并行加速。 整套光栅相衬成像系统的搭建是在上海光源的X射线成像与生物医学应用线站即13W线站进行。该系统主要共包括三大部分:样品台及其控制、光栅干涉仪位移台及其相关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其中第一部分中样品台的移动及旋转主要通过Nport5610串口来与Kohzu电机连接来操作。在实验开始之初,可以运用水平仪初步调整样品放上去之后的高度,尽量保证待拍摄样品部分的高度与X射线光源等高。光栅系统包括两块光栅:相位光栅G1和分析光栅G2。在光栅相衬实验的过程中,两块光栅分别通过光栅位移台能够做横向、纵向或旋转移动以便调整光栅位置。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探测器以及与之连接的计算机外围设备等,主要包括一个CCD探测器,一块数据采集卡和一台计算机机构成。根据需要,有时候实验也使用SCMOS相机进行拍摄。 跟传统吸收成像方式相比,光栅相衬成像系统根据X射线波前的相位信息进行CT重建,对于弱吸收物质如血管或软组织来说,相位信息明显比吸收信息明显。因而对于弱吸收物质而言,相衬成像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会优于传统吸收成像。相比于基于传播距离的相衬成像更适用于比较薄的样品,光栅相衬成像适用的样品范围会更广。而衍射增强相衬成像和晶体干涉法对晶体要求特别高,因而光栅相衬成像系统的应用开始越来越广泛。 光栅相衬成像的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原理,需要得到强度曲线。一般而言采用相位步进法来进行相位恢复,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数据量。同时,CT重建的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需要完整角度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因而,基于光栅相衬成像系统的CT重建的数据处理量是比较大的。GPU(GraphicProcessor Unit)作为一种多重流处理器多线程处理单元,能够很好的进行并行运算。使用基于GPU的CUDA C程序来完成此CT重建,相比于基于CPU的标准C程序,将会得到比较好的加速比效果。 在重建过程中,本论文采用GPU并行加速的方法来进行相位恢复和FBP滤波反投影重建,,根据数据尺寸的不同,在保障图像质量的情况下,与同Visual Studio2010平台下的标准C程序相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比。并且,随着图像尺寸的增加即数据量的增加,加速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基于GPU的并行加速尤其适合于做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数据量越大,多线程处理的结构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关键词】:光栅相衬成像 GPU并行加速 CUDA C 滤波反投影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91.41;TP33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缩略词表10-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X 射线相衬成像的方法15-18
- 1.1.1 干涉法15-16
- 1.1.2 同轴相衬成像16-17
- 1.1.3 衍射增强成像17
- 1.1.4 光栅相衬成像17-18
- 1.2 GPU 并行计算18-20
- 1.3 上海光源20
- 1.4 本文结构20-22
- 第二章 光栅相衬成像实验原理和方法22-38
- 2.1 基于塔尔博特(Talbot)效应的光栅相衬成像22-24
- 2.2 相位光栅和分析光栅24-27
- 2.3 光栅相衬成像的相位恢复27-29
- 2.4 光栅相衬成像的 CT 重建29-34
- 2.5 GPU 加速的理论根据34-37
- 2.6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光栅相衬成像实验过程和结果38-62
- 3.1 光栅相衬成像系统38-40
- 3.2 实验样品的准备和实验过程40-41
- 3.3 运用 CUDA C 编程模型的光栅相衬成像 CT 重建41-55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55-61
- 3.5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第五章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7-68
- 致谢68-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召巴;旋转中心偏移对CT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J];兵工学报;2001年03期
2 路宏年,杨民,张莉;射线源焦点距离误差对CT重建质量影响分析[J];兵工学报;2003年01期
3 傅健,路宏年;扇束滤波反投影重构算法中旋转中心误差校正[J];兵工学报;2003年03期
4 杨民,路宏年,黄朝志;用查找表和极坐标反投影法实现计算机断层扫描快速重建[J];兵工学报;2004年04期
5 李保磊;杨民;傅健;;基于投影补偿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空间分辨率增强[J];兵工学报;2009年08期
6 傅健,路宏年;一种新颖的ICT扫描方式及其FBP重构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傅健,路宏年;工业CT半扫描成像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8 左凯;孙同景;李振华;陶亮;;基于新息正交的工业CT图像自适应缺陷识别[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9 赵星;胡晶晶;王晋君;张朋;;GPU加速实现的锥束CT高精度正投影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10 王辉;康南生;杨波;;双能CT系统中物质密度的识别方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张全虎;张勇;管才路;贾小龙;惠卫华;;层析γ扫描发射测量的计算机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2 傅健;魏东波;李斌;朱浩;;显微CT技术研究进展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保磊;李兴东;杨民;;X射线CT成像技术进展综述[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郑楠;魏东波;张立凯;;基于CT图像的树木测龄法[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魁东;张定华;王苦愚;李明君;于清超;;DR成像系统点扩展函数测量与图像恢复[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勇;何彬;张全虎;冯朝;;层析γ扫描图像重建的迭代算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7 胡栋材;陈浩;王远;;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散射校正方法[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丹丹;唐劲松;;近场大转角逆合成孔径声纳成像算法研究[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程广利;徐国军;张明敏;刘承元;;投影层析成像算法在水下目标成像中的仿真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高伟雁;孙毅刚;;滤波反投影算法在CT检测中的应用[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志伟;高速高精度解析式图像重建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罗海;CT图像重建及运动伪影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潘文宇;一种新型MRI谱仪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李文杰;纳米CT三维图像处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刘宝东;工业CT截断投影数据重建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立峰;电学层析成像激励测量模式及图像重建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张云;多孔介质中流动的格子Boltzmann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严刚;航空结构冲击载荷与损伤识别技术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张丹枫;基于胃肠道体数据的虚拟外翻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辛山;基于γ射线CT及ECT的气液两相流成像系统[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运飞;金属薄板的兰姆波成像检测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刘桂珍;颅骨三维重建与信息提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武兰兰;基于离散化模型对称结构的图像重建Landweber迭代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吕小亮;背景纹影技术的温度场测量[D];浙江大学;2011年
5 邓靖飞;基于FPGA的锥束CT重建加速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郑德伟;连续太赫兹波层析成像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钦;多基线层析SAR成像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薛辉;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医学图像融合[D];吉林大学;2011年
9 唐兰;基于FPGA的锥束CT三维重建数据存储与传输设计[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e
本文编号:43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43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