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及其存储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05:04

  本文关键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及其存储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存储器产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闪存存储器因其优异的性价比,获得广泛应用。然而,目前闪存存储器已经接近它工作原理的物理极限尺寸,面临着存储密度、功耗和可靠性方面的一系列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晶存储器采用分立式电荷存储单元,因可靠性程度高、较快读取速度、较大存储密度突出优点,正日益成为下一代非易失存储器研究的重点。而阻变存储器(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 RRAM))结构简单,操作电压低,可缩微性强,半导体工艺兼容性好,也是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有力竞争者。在关注新型存储器结构和存储材料的同时,发展与半导体工艺兼容的新型存储器制备工艺也十分关键。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作为一种新型薄膜沉积技术,它的原理是使用气态反应物在衬底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反应,具有自限制性与自饱和性的特点,保证了沉积的均匀性和三维贴合性。近些年,ALD在半导体、纳米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优势。因此,本论文采用适合大规模生产的ALD技术,制备了两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Ti-A1-O纳米晶存储器和HfO_2/TiO_2/HfO_2叠层阻变存储器,并对沉积工艺、存储器件的微观结构以及存储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进展如下:1、采用ALD技术,制备一种以A1_2O_3作隧穿层和阻挡层,Ti-Al-O复合薄膜作为电荷俘获层的纳米晶存储器,对不同温度下退火的Ti-Al-O纳米晶存储器的界面微结构和电荷存储性能进行了表征。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表明:800℃退火的Al_2O_3/Ti-Al-O/Al_2O_3/Si样品界面清晰,每层厚度分别为11.7 nnm/10.4nm/2.9 nm,且有约为3 nm的纳米晶在Ti-Al-O电荷存储层析出;而900℃退火样品,由于严重的互扩散,电荷俘获层与阻挡层的界面已经无法区分,隧穿层变薄只有2.3 nm,Ti-Al-O层析出的纳米晶增大为10 nm。对应的电学测试证实纳米晶存储器的存储性能与纳米晶的数量和存储器界面微结构直接相关。800℃退火的样品表现出较大的存储窗口,±6 V扫描时存储窗口为4.8 V,900℃样品居中,存储窗口为2.8 V,700 ℃样品存储窗口最小仅为0.7 V,与其没有足够的纳米晶生成有关。同时800 ℃退火样品也展示出最佳的开关速度,最大的电荷存储密度,±6 V电压扫描时为1.63×1013/cm2,优异的抗疲劳特性,经过105次的写入/擦除操作后,室温和80℃下器件的存储窗口没有明显的改变。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800℃退火样品Al_2O_3/TAO/Al_2O_3/Si的能带排列图,表明Ti-Al-O电荷存储层与A1_2O_3隧穿层/阻挡层之间形成了1.49 eV和1.15 eV深的量子势阱,有利于电荷的存储和保持。目前800℃退火样品的保持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2、采用ALD技术在Si/SiO_2/Ti/Pt和Si/TiN衬底上制备了HfO_2/TiO_2/HfO_2叠层结构的阻变存储器件,重点研究了Pt和TiN底电极对叠层结构阻变特性的影响,并对阻变机理予以了解释。电学测试表明:Pt/HfO_2/TiO_2/HfO_2/Pt和TiN/HfO_2/TiO_2/HfO_2/Pt叠层结构均表现为双极型阻变。低阻态时,导电机制遵循欧姆定律,符合导电细丝理论中的氧空位迁移模型;高阻态为陷阱控制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模型。XPS结果显示HfO_2比TiO_2薄膜中具有更高的氧空位浓度,有利于HfO_2/TiO_2/HfO_2叠层结构中导电通道的形成。同时,叠层结构自身所具有电场调制的特点,可以减小阻变存储器在阻变过程中生成导电细丝的随机性,有效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两种结构均显示了较好的抗疲劳特性和数据保持能力。然而,不同底电极Pt和TiN对forming电压的极性、高低阻态比值以及阻变操作电压的分散性产生明显的影响。Pt衬底的RRAM需要一个+7 V的forming电压,set电压为+2V,reset电压为-0.8 V,高低阻值比达到105以上;而TiN衬底的forming电压为-4V,且极性相反,set电压为-1.5 V,reset电压为1.5 V,高低阻值比仅为102。与Pt衬底的RRAM相比,TiN衬底上不同阻变存储单元具有更好的开关电压一致性,且同一存储单元,多次开关操作电压分布也相对较为集中。造成这种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导电细丝的形成,明显被绝缘层中初始氧空位的分布所影响。TiN电极是一种亲氧性的电极,临近TN底电极的HfO_2薄膜中存在着大量的氧空位,容易形成氧空位导电通道,具有较好的阻变参数一致性。考虑电极和叠层结构对阻变效应的调控作用,为阻变存储器件结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原子层沉积 纳米晶存储器 阻变存储器 非易失性存储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3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5
  • 1.1 引言13-14
  • 1.2 浮栅型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发展状况14-16
  • 1.3 电荷俘获型存储器16-21
  • 1.3.1 纳米晶存储器17
  • 1.3.2 缺陷俘获型存储器17-19
  • 1.3.3 电荷俘获型存储器的电学性能19-21
  • 1.4 阻变存储器21-26
  • 1.4.1 阻变存储器的研究21-23
  • 1.4.2 阻变存储器性能的主要参数23-25
  • 1.4.3 阻变存储器的阻变机理25-26
  • 1.5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26-27
  •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27-29
  • 参考文献29-35
  • 第二章 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及其样品表征方法35-46
  • 2.1 ALD制备工艺35-42
  • 2.1.1 ALD的原理35-37
  • 2.1.2 ALD的特点37-38
  • 2.1.3 实验所用ALD系统简介38-41
  • 2.1.4 快速热退火系统41-42
  • 2.2 薄膜材料测试方法42
  • 2.2.1 X射线光电子能谱42
  • 2.2.2 透射电子显微技术42
  • 2.2.3 原子力显微技术42
  • 2.2.4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42
  • 2.3 器件电学测试方法42-44
  • 2.3.1 Keithley 4200半导体特性分析系统42-43
  • 2.3.2 CasCade集成电路测试平台43-44
  • 参考文献44-46
  • 第三章 ALD制备Ti-Al-O纳米晶存储器及其存储性能研究46-60
  • 3.1 引言46
  • 3.2 样品的制备工艺46-48
  • 3.3 样品的组成和微结构表征48-50
  • 3.4 能带分析50-53
  • 3.5 样品的电学性能53-57
  • 3.5.1 电荷存储性能53-55
  • 3.5.2 写入/擦除速度55-56
  • 3.5.3 抗疲劳特性与保持特性56-57
  • 3.6 本章小结57-58
  • 参考文献58-60
  • 第四章 ALD制备HfO_2/TiO_2/HfO_2叠层阻变存储器及其存储性能研究60-78
  • 4.1 引言60
  • 4.2 样品的制备工艺60-62
  • 4.3 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表征62-65
  • 4.4 样品的电学性能65-70
  • 4.5 样品的阻变机理分析70-74
  • 4.6 本章小结74-76
  • 参考文献76-7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8-81
  • 5.1 结论78-79
  • 5.2 展望79-81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81-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gostino Pirovano;Roberto Bez;;面向纳电子时代的非易失性存储器[J];电子设计技术;2010年03期

2 Antony Watts;;正确选择非易失性存储器[J];电子设计技术;1996年06期

3 ;意法半导体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开发中取得进步[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4年07期

4 R.Arghavani;V.Banthia;M.Balseanu;N.Ingle;N.Derhacobian;S.E.Thompson;;应变工程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06年06期

5 ;美国研发出加密硬件可以确保非易失性存储器应用安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叶发;非易失性存储器在二十一世纪的问题、挑战和发展趋向[J];世界电子元器件;1997年03期

7 王耘波 ,李东 ,郭冬云;几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3期

8 陈乃超;黄锦杰;刘言;梁磊;;非易失性存储器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杨晋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在二十一世纪的问题、挑战和发展趋势[J];电子产品世界;1997年02期

10 Gary Evan Jensen;MRAM即将步入实用阶段[J];今日电子;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PeterW.Lee;;关注非易失性存储器IP及其在消费类,通信类及无线电子产品中的应用[A];2003中国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旭;佘小健;刘杰;王穗东;;有机纳米浮栅型非易失性存储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Mastipuram;非易失性存储器发展趋势[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2 刘霞;加密硬件可确保非易失性存储器应用安全[N];科技日报;2011年

3 ;非易失性存储器:比闪存快100倍[N];科技日报;2011年

4 赵效民;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变革(上)[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记者 华凌;美用有机分子创建新型铁电性晶体材料[N];科技日报;2012年

6 MCU;SEMATECH介绍在非易失性存储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N];电子报;2009年

7 四川 兰虎;数字电位器应用汇集(上)[N];电子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郭涛;企业级SSD既快又省[N];中国计算机报;2013年

9 赵效民;闪存与时俱进[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锐;基于氧化锌纳米材料的阻变存储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卿骁;BiFeO_3薄膜阻变性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曹正义;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及其存储性能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黄科杰;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胡小方;基于忆阻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贾晓云;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设计[D];兰州大学;2013年

7 邱浩鑫;非易失性存储器IP的功能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丽娟;SONOS结构非易失性存储器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周群;深亚微米SONOS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可靠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帅;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及其存储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445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