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并行计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7:05

  本文关键词: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并行计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力系统 状态估计 并行计算 共轭梯度法 图形处理器


【摘要】:随着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经济性、供电质量以及电网事故后的恢复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网规模的扩大,电网量测设备增加,以及各种EMS高级应用软件(PAS)的实现,导致SCADA系统需要采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多。作为PAS其他应用的基础,进行拓扑分析后的状态估计计算需要稳定、高效、快速的实现,因此,对量测数据稳定快速的计算,对状态估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并行计算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实时快速计算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以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计算为背景,选择经典的基本加权最小二乘状态估计算法,通过对算法的仿真和分析,得出了状态估计中LU分解法解高维稀疏线性修正方程组占用了算法的主要时间,介于LU分解法前推回代不适合并行的特点,以及状态估计计算中信息矩阵对称正定的性质,选择迭代法中的适合求解对称正定矩阵的共轭梯度法,结合预处理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的加权最小二乘状态估计改进算法,即PCG-WLS法。其次,对PCG-WLS状态估计改进算法进行了并行化设计与分析,由于信息矩阵稀疏度较高,结合稀疏矩阵技术,对信息矩阵进行分块并行计算,在状态估计的持续计算中,一次变动仅仅是信息矩阵的部分变动,由此,只需传输需要改变的子矩阵部分,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最后,借助GPU的强大并行计算性能,基于CUDA的GPU进行了并行编程,然后对CUDA平台下的状态估计并行计算进行了设计,利用GPU进行了PCG-WLS状态估计改进算法的并行实验,由仿真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起到了良好的加速效果,验证了该并行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实验,本文提出的基于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的加权最小二乘状态估计改进算法有良好的计算效果,其并行计算方法在实际状态估计系统中应具有较好的工程加速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 状态估计 并行计算 共轭梯度法 图形处理器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3;TP338.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13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13-14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14-16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16-24
  • 2.1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介绍16
  • 2.2 状态估计与常规潮流的比较16-17
  • 2.3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问题中的数学模型17-19
  • 2.3.1 量测系统的数学模型17-18
  • 2.3.2 最小二乘估计的数学模型18-19
  • 2.4 牛顿法解加权最小二乘估计问题19-22
  • 2.4.1 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基础理论概述19-21
  • 2.4.2 量测雅可比矩阵的求解方法21-22
  • 2.5 加权最小二乘法状态估计程序流程图22-23
  • 2.6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基于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改进(PCG-WLS)24-32
  • 3.1 当前状态估计算法的问题及分析24-25
  • 3.1.1 基于LU分解法的状态估计计算方法24
  • 3.1.2 LU分解法求解存在的问题24-25
  • 3.2 状态估计算法的改进方法25-28
  • 3.2.1 Krylov子空间法的优势25
  • 3.2.2 基于共轭梯度法的状态估计算法25-26
  • 3.2.3 预处理的共轭梯度法26-28
  • 3.3 预处理方法的选取28-30
  • 3.3.1 对角线预处理法28
  • 3.3.2 不完全LU分解预处理法28-29
  • 3.3.3 不完全Cholesky分解预处理法29-30
  • 3.4 PCG-WLS法状态估计算流程图30-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基于改进算法(PCG-WLS)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并行设计与分析32-40
  • 4.1 状态估计算法并行设计基本思路32-33
  • 4.2 状态估计中稀疏矩阵优化并行33-34
  • 4.2.1 量测雅可比矩阵的稀疏存储优化方案33-34
  • 4.2.2 信息矩阵的稀疏存储优化方案34
  • 4.3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的并行化设计34-35
  • 4.3.1 共轭梯度法的并行化34-35
  • 4.3.2 预处理方法的并行化35
  • 4.4 信息矩阵的分块及并行实现35-38
  • 4.4.1 分布式阵列并行方案36-37
  • 4.4.2 联合分布式阵列并行方案37-38
  • 4.5 并行计算程序设计与分析38-39
  • 4.5.1 CPU多核并行计算平台38-39
  • 4.5.2 并行计算复杂度分析39
  • 4.5.3 并行计算数据通信分析39
  • 4.6 本章小结39-40
  • 第5章 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PCG-WLS状态估计并行计算40-58
  • 5.1 基于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的GPU并行40-43
  • 5.1.1 CUDA技术40
  • 5.1.2 CUDA编程模型40-41
  • 5.1.3 CUDA软件体系41-42
  • 5.1.4 CUDA并行环境搭建42-43
  • 5.2 CUDA平台下的状态估计并行计算设计43
  • 5.3 基于CUDA的状态估计并行计算程序流程43-44
  • 5.4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并行模拟实验44-46
  • 5.4.1 常规潮流模拟电力系统的运行44
  • 5.4.2 遥测系统的模拟44-45
  • 5.4.3 状态估计结果的统计分析45-46
  • 5.5 实验与分析46-57
  • 5.5.1 不同预处理方法下的状态估计计算与分析46-52
  • 5.5.2 CPU多核下的并行计算结果与分析52-55
  • 5.5.3 基于GPU的并行结果与分析55-57
  • 5.6 本章小结57-5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6.1 全文总结58-59
  •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安香,张理论,宋君强;并行计算的数据重分配[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曹卫;并行计算——计算科学与工程的核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3 程球;几种并行计算模型的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张军;谭俊杰;任登凤;;二维含动边界流场的并行计算[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胡晓力;田有先;;多粒度并行计算集群研究与应用[J];电力学报;2007年04期

6 谷照升;;基于多核CPU的并行计算设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鲁源,王欣东,刘畅;机器人反向动力学并行计算及实现[J];天津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8 张伟林;网络并行计算及在计算力学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孙宏元;谢维信;杨勋;陆克中;;基于并行计算熵的同构集群负载均衡算法[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1期

10 王皓;傅旭东;孙其诚;马宏博;高洁;;大尺度流域水文并行计算的方法改进[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宇光;;整体同步并行计算方法的现状与发展[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罗文彩;陈小前;;并行计算的多方法优化协作[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左风丽;莫则尧;叶文华;;计算流体三维分裂格式的高效并行计算[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4 王欣;李志山;张志远;;并行计算在弹塑性时程分析中的应用[A];信息化推动工程建设工业化——第四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张理涛;黄廷祝;谷同祥;左宪禹;;一种适合于分布式并行计算改进的平方共轭残差法[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胡金初;;并行计算中的任务分配算法[A];2005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宋庭新;李慧;;面向服务的有限元并行计算网格系统设计[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8 裘懿勇;徐斌;刘晓明;;并行计算作业调度系统的架构及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5分会场:绿色船舶与海洋装备创新发展及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裘懿勇;徐斌;刘晓明;;并行计算作业调度系统的架构及应用[A];2012年MIS/S&A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肖保国;杨顺华;邢建文;赵慧勇;;当地自适应建表方法在煤油超燃发动机并行计算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轶嘉;英特尔全球首个并行计算中心落户无锡[N];人民邮电;2009年

2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温鑫;并行计算任重道远[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3 英特尔并行计算实验室研究员 TimothyMattson;并行计算:减少串行软件[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4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温鑫;并行计算软件开发概述[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刘霞;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场革命[N];科技日报;2010年

6 安世亚太 雷先华;ANSYS高性能并行计算[N];中国航空报;2005年

7 张云泉;并行计算:迎接多核时代的挑战[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本报记者 马文方;英特尔为何要牵头并行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9 英特尔 赵军(Jun Zhao);PC机并行计算革命尚未成功[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10 ;Linux下的网络并行计算[N];计算机世界;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雨新;改进的MPS方法及其三维并行计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维山;面向领域应用的空间域和频域分解模式并行计算[D];吉林大学;2016年

3 孙安香;数值气象预报变分同化的伴随模式并行计算[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张理论;面向气象预报数值模式的高效并行计算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龙柏;并行计算平台上的数据索引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管建和;电磁场有限元法解释分布式并行计算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刘耀儒;三维有限元并行计算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3年

8 金晶;并行计算普适编程模型及系统架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盛艳秀;多核异构环境下通用并行计算框架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张帆;过程系统优化的分布式并行计算[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荣华;并行计算在临近天气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严善楷;异构系统中并行计算的动态负载均衡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健健;基于云平台下嵌入GPU并行计算框架的人脸检测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玉洁;基于多GPGPU并行计算的虚拟化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郑伟;Spark下MPI/GPU并行计算处理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程金龙;NCS成像算法的并行模型设计和优化[D];南京大学;2014年

7 郭立帅;POI简化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冯海云;高光谱辐射传输模拟及基于GPU的并行计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王刚;基于GPU集群的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昌帅;并行卫星云导风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54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654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