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一种运用优化十管单元和新型双匹配线的高性能CAM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18 09:34

  本文关键词:一种运用优化十管单元和新型双匹配线的高性能CAM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CAM 基本单元 匹配线 高速 低功耗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一直比主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快得多,为了缓和微处理器和主存储器速度不匹配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划分存储层次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Cache一般由Data阵列和Tag阵列组成,Tag阵列由CAM (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内容寻址寄存器)实现。CAM通过并行搜索查找数据,主要应用于各种高速搜索应用中。因此,高性能的CAM的设计及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传统CAM基本单元的详细总结及在稳定性、速度及面积三个方面的性能比较,发现传统十管单元具有最大的优势,比较逻辑中使用PMOS管代替NMOS管传输高电平可避免了阈值损失。基于以上工作,提出了本文匹配线结构所使用的十管优化CAM单元,并对存储单元的尺寸和CAM单元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仿真验证。本文匹配线结构的提出基于电荷共享和分级匹配线结构。传统匹配线仅采用一条匹配线ML,本文基于电荷共享采用两条匹配线,对匹配线CML充电之后通过电荷共享使匹配线SML充电,经过分析可得,采用这种匹配线结构比传统匹配线结构至少能够降低匹配线上50%的平均动态功耗,并且不需要对位线进行预充,进一步降低了整体功耗。最后采用分级匹配线技术进一步优化了速度性能。 采用65nm CMOS工艺,电源电压为1.2V,每条匹配线上连接64个优化的十管CAM单元,在此情况下对本文所述匹配线结构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匹配线结构相比传统NOR型匹配线结构可降低约60%的动态功耗,并且大幅度的减小了峰值电流,提高了稳定性。
【关键词】:CAM 基本单元 匹配线 高速 低功耗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8-9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果9-10
  • 1.4 论文组织及结构10-11
  • 第二章 CAM基本原理11-23
  • 2.1 CAM基本架构11-13
  • 2.2 CAM基本单元13-19
  • 2.2.1 9管CAM单元13-15
  • 2.2.2 10管CAM单元15-16
  • 2.2.3 11管CAM单元16
  • 2.2.4 8管CAM单元16-18
  • 2.2.5 Ternary CAM单元18-19
  • 2.3 传统匹配线结构19-21
  • 2.3.1 传统与非匹配线结构19-20
  • 2.3.2 传统或非匹配线结构20-21
  • 2.4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CAM基本单元及匹配线分析23-43
  • 3.1 CAM基本单元分析23-30
  • 3.1.1 工作模式及时序仿真23-27
  • 3.1.2 CAM基本单元的比较27-30
  • 3.2 传统匹配线分析30-34
  • 3.2.1 传统与非型匹配线等效分析31-32
  • 3.2.2 传统或非型匹配线等效分析32-34
  • 3.3 NOR型匹配线高速低功耗技术34-42
  • 3.3.1 NOR型匹配线高速技术34-38
  • 3.3.2 NOR型匹配线低功耗技术38-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CAM电路设计及仿真43-55
  • 4.1 CAM单元的设计及仿真43-50
  • 4.1.1 存储单元的尺寸设计43-46
  • 4.1.2 本文十管优化单元仿真46-50
  • 4.2 匹配线ML的设计及仿真50-54
  • 4.2.1 本文ML匹配线设计50-51
  • 4.2.2 ML匹配线仿真比较51-54
  • 4.3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5.1 工作总结55
  • 5.2 未来工作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图表61-64
  • 致谢64-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太龙;孟坚;;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优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伟;李斌;赵连福;任伟聪;;单电源绝对值电路的特性分析与比较[J];电测与仪表;2011年05期

3 周子昂;吴定允;徐坤;张利红;;一种基于CMOS工艺的电平转换芯片[J];电子与封装;2011年03期

4 付家喜;吴秀龙;陈伟;;一种三态鉴频鉴相器的设计[J];电子技术;2008年12期

5 赵险峰;李宁;邓艺;;一种保护芯片设计的多变量加密及其电路结构[J];电子学报;2009年06期

6 耿淑琴;侯立刚;汪金辉;彭晓宏;;参加2011北京大学生集成电路的启示[J];电子世界;2012年01期

7 吕海生;刘涌;;纺织运动设备的自主感应控制系统[J];纺织机械;2008年06期

8 谭莉;方羽;;《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轻工科技;2013年01期

9 周少阳;柯导明;夏丹;王保童;申静;;深结短沟道MOS晶体管准二维阈值电压模型[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3年02期

10 贾琼;孟坚;;CMOS闩锁效应的研究及其几种预防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2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渊;超还原硅基有机发光微显示器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冬;白光LED驱动研究与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代洪刚;0.18um EEPROM产品读写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D];复旦大学;2011年

3 黄武凯;基于HT46的仓储监测管理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管磊;16通道恒流型LED驱动芯片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庆鹏;0.18微米MIM刻蚀晶片边缘良率的改善[D];复旦大学;2011年

6 辛萌萌;RS-485通信接口芯片的IC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许庆春;Ethernu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任瑞涛;集成电路HPM损伤的计算机模拟[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9 夏华灿;射频低压Gilbert混频电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豆卫敏;基于全数字锁相环的时间数字转换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4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874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