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车载柔性机械臂轨迹规划及准静态变形补偿控制

发布时间:2016-09-26 13:11

  本文关键词:车载柔性机械臂轨迹规划及准静态变形补偿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4年

车载柔性机械臂轨迹规划及准静态变形补偿控制

刘杰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也促使工业机器人本身需要提高。从最初的简陋工业机器人到复杂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再到如今的轻型化、快速化以及高精度化的全自动智能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就车载机械臂而言,其研究方向已经从车载刚性机械臂转向车载柔性机械臂。车载柔性机械臂与车载刚性机械臂相比,具有负载质量大、操作范围广、响应速度快、工作寿命长等优点,因此,车载柔性机械臂的研究与发展是车载机械臂领域的一个趋势。 然而,车载柔性机械臂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车载柔性机械臂的期望目标点与实际目标点之间是否有偏差,柔性杆的变形等。车载柔性机械臂要想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上述问题必须得以解决,特别是转载大负载时柔性杆产生的弹性变形必须加以补偿。如果不加以补偿,将会影响到柔性杆末端位置的精度。所以,设计一种可靠的车载柔性机械臂的轨迹规划、轨迹补偿方法,变形补偿算法及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针对车载柔性机械臂工作时期望目标点与实际目标点之间是否有偏差的情况及大负载引起的弹性变形问题,分别对该系统的轨迹规划、轨迹补偿及弹性变形补偿等问题做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如下: 首先,对车载柔性机械臂的系统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给出了系统的结构简图。根据系统结构简图,应用D-H参数法建立了该系统的正运动学模型,然后由传统的反变换法得到了系统的逆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建立之后,根据拉格朗日法与假设模态法,对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建模。 其次,针对车载柔性机械臂期望目标位置与实际目标位置之间是否有偏差的情况,分别对系统进行了轨迹规划与轨迹补偿研究。首先,考虑系统期望目标点与实际目标点之间无偏差,将系统的整个转载周期分为七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分解为水平转载与垂直提升或下放两个过程,然后根据笛卡尔空间与关节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七个子过程中的水平转载过程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法进行轨迹规划,垂直过程采用九段六次多项式插值法进行轨迹规划。其次,考虑系统期望目标点与实际目标点之间有偏差,结合正运动学公式与变分法,可以求出目标点位置误差引起的关节角补偿变量,然后求出补偿后的关节角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补偿后的关节角轨迹和末端位置轨迹。 再次,,大负载会使柔性杆产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会影响到末端位置的精度,因此,要想使柔性臂将负载准确地转载到期望目标点,弹性变形必须加以补偿。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弹性变形补偿方法—基于期望关节角的准静态变形补偿。首先,根据假设模态法求出柔性杆的弹性变形,并根据此变形计算出需要补偿的期望关节角变量。其次,针对期望目标点与实际目标点之间是否有偏差的情况,分别对弹性变形进行了补偿。再次,针对系统中振动模态及其导数的不可测性,设计了观测器对其进行估计。最后,基于观测器设计了滑模控制器以实现对系统期望轨迹的跟踪。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做了几组对比:轨迹补偿前后对比、变形补偿前后轨迹跟踪效果对比、负载质量不同时轨迹跟踪效果对比。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轨迹规划、轨迹补偿及变形补偿方法是有效的。文章最后对全文做了工作总结,并且对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242;TP2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联房,黄磊,李忠,周志坚,毛宗源;基于神经网络的柔性机器人混合力/位置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0期

2 李冬宁;赵雁;沈铖武;刘畅;;一种双连杆柔性臂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测控技术;2009年12期

3 任重,杨灿军,陈鹰;轨迹规划中的B样条插值算法[J];机电工程;2001年05期

4 Carlos A. Acosta Calderon;John Q. Gan;;An Analysis of the Inverse Kinematics for a 5-DOF Manipula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2005年02期

5 Mohamed Boukattaya;Tarak Damak;Mohamed Jallouli;;Robust Adaptive Control for Mobile Manipul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 Computing;2011年01期

6 魏娟;杨恢先;谢海霞;;基于免疫RBF神经网络的逆运动学求解[J];计算机工程;2010年22期

7 张小江;高秀华;;三次样条插值在机器人轨迹规划应用中的改进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9期

8 刘佳;李春书;许丽华;尹淑彦;;轮腿式移动机器人越障运动学建模与仿真[J];机械设计;2011年08期

9 段继承,陆佑方,阎亚坤,麻文焱,王玉臣,史志霞;双连杆柔性机械臂系统中的一种实时准静态分离方法[J];力学与实践;1996年06期

10 李元春,陆佑方,唐保健;双连杆柔性臂轨迹跟踪的鲁棒控制[J];自动化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云,苏晓韵;可展空间索杆结构展开过程的仿真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Edwin Kreuzer;;Discrete time transfer matrix method for 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 with flexible beams moving in space[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2年02期

3 韩银泉;;柔性冲压技术在弹药生产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6年12期

4 何斌;芮筱亭;陆毓琪;;多体系统动力学Riccati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J];兵工学报;2006年04期

5 张建国;苏多;;空间柔性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洪清泉,程颖;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虚拟样机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刘晓霞,郝长中,张华;平面双连杆柔性机械臂有限元建模[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王志刚;冯奇;汪玉;;弹性浮筏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冲击响应分析(英文)[J];船舶力学;2005年06期

9 束永平;;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仿真分析[J];传动技术;2005年04期

10 于淼,赵继;五自由度虚拟轴机床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筱亭;戎保;;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李宏亮;邵晓华;杨勇;;变速旋转柔性圆板的纵横振动与刚弹耦合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黄永安;尹周平;熊有伦;;热-电-位移耦合多体系统的多物理场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明治;刘静怡;;绕定轴转动变换矩阵的另一种形式[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青;马兴瑞;王天舒;;刚-弹-液耦合动力学系统模态缩减研究进展及应用[A];动力学与控制及航天应用[C];2008年

6 刘承平;董得忠;郭军;;双连杆柔性机械臂逆动力学控制的仿真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程鹏;曾攀;;大幅旋转的柔性臂振动的复合单元法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赵鹏飞;胡立坤;;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在六自由度机械臂轨迹跟踪中的应用[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晖柱;张其林;丁洁民;;可展索杆结构展开过程的分析方法[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于霖冲;白广忱;;考虑摩擦和柔性的机构动态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平;柔体动力学初值问题拟变分原理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查云飞;类菱形车转向系统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3 陈海卫;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脱水振动与抑制机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童伟;整体耦合式消扭悬架系统原理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磊;车用动力总成结构振动噪声的虚拟预测与分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姚廷强;球轴承多体接触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于海燕;织物仿真机理与集成化建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许增金;大型往复式压缩机轴系动力学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路永婕;重载汽车与路面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霍娜;轻型客车悬架系统建模及可靠性试验方法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宇龙;自由节曲线非圆齿轮引纬机构运动学反求设计与试验[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俊;水下矢量推进器的动力学仿真及优化设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健;某履带式装甲车行星齿轮系统动力学分析及优化[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富伟;汽车悬架转向系统仿真优化与集成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5 胡国伟;可展开天线展开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黄宁宁;动画自动生成中三维虚拟角色路径规划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苍楠;基于刚柔耦合联合仿真的高速铁路桥上无砟道岔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胡隽卿;两自由度铰接越野车辆行驶动力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何建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辛算法求解[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曾庆强;80型轮式装载机结构系统多体动力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成文,陈庆,刘克平,李元春;受限双连杆柔性臂力/位置鲁棒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邹德旋;高立群;吴建华;吴沛锋;;混合差分进化-和声搜索算法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戈新生,陈立群,刘延柱;欠驱动刚体航天器姿态运动规划的遗传算法[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2期

4 臧小刚;宫新保;常成;凌小峰;唐斌;;一种基于免疫系统的RBF网络在线训练方法[J];电子学报;2008年07期

5 阎绍泽,刘又午,张大钧,张铁民;动力刚化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6 王仲民,崔世钢,岳宏;机器人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年02期

7 Thawar T.Arif;;Adaptive Control of Rigid Body Satelli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 Computing;2008年03期

8 ;Robust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Input Unmodeled Dynam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 Computing;2008年03期

9 ;An Improved Control Algorithm for High-order Nonlinear Systems with Unmodelled Dynam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 Computing;2009年03期

10 吴为民,冯培恩;机器人相平面高效建模方法[J];机器人;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刚;非结构化环境中移动机器人系统越障运动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士岗,余跃庆,白师贤;重载下的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耦合特性[J];机器人;1996年04期

2 王大龙,陆佑方,陈塑寰,李晓光;双连杆柔性机械臂的非线性轨迹跟踪控制[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王兴松;带载柔性机械臂固有频率确定及其减振器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4 张铁民,郭治,刘又午;带有加速度反馈的柔性机械臂振动控制[J];中国机械工程;1998年09期

5 田彦涛,尹朝万,王殿方,王大龙;柔性机械臂运动轨迹的鲁棒自适应控制[J];机器人;1995年05期

6 毕士华,黄文虎,邵成勋;带滑移/转动镇的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响应和特性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7 张铁民,李成元;带有反馈控制的柔性机械臂动态研究与振动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8 张铁民,李贵涛,梁莉;带有加速度反馈的柔性机械臂开关变结构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9 李光,Amir Khajepour;基于滑模技术的单杆柔性机械臂的调节控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世军,黄玉美,王凯;柔性机械臂关节刚度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J];机床与液压;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纪华;章定国;;柔性机械臂系统动力学离散方法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国利;;柔性机械臂内动力学因果与反因果的对分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王国利;;柔性机械臂的正则化轨迹规划方法[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郎英彤;邹建奇;张宪滨;钱坤;;柔性机械臂逆运动学分析中各种算法的研究现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5 蔡国平;;柔性机械臂主动控制中的时滞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李迅;刘新建;马宏绪;张彭;;单柔性机械臂变结构控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袁野;田彦涛;李大芃;;柔性机械臂运动轨迹的自适应神经元控制器[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8 郝长中;陶泽;;二杆柔性臂主动振动控制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滕悠优;蔡国平;;柔性机械臂的非线性主动控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国琪;丁建钊;吴宏鑫;;基于特征模型的柔性机械臂自适应补偿控制[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组合柔性机械臂动力学特性与振动抑制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彦;液压柔性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李光;液压柔性臂的动力学及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屠立;柔性机械臂集成建模与结构控制优化设计技术[D];浙江大学;2009年

5 陈思佳;刚—柔耦合问题与空间多杆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田强;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方法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陈龙祥;结构振动的时滞反馈控制及其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徐亚兰;压电柔性结构的建模、参数辨识与振动主动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曹小涛;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柔性臂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于影;舰船航行纵向补给对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芸芸;压电柔性机械臂振动控制及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2 樊猛;柔性机械臂路径优化及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康华;柔性机械臂的振动控制与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俞爱兰;柔性机械臂振动控制及优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5 姚威;空间大负载柔性机械臂轨迹跟踪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刘国藩;空间型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斌;组合柔性机械臂抑振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俞晓瑾;柔性机械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及视觉伺服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吴忠伟;基于滑模变结构的输入成形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10 魏进;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和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车载柔性机械臂轨迹规划及准静态变形补偿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23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8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