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凹坑对点接触脂润滑油膜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表面凹坑 润滑脂 油膜特性 数值计算 点接触 出处:《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表面存在凹坑时油膜厚度和油膜压力的分布规律,并与光滑表面条件下的油膜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表面存在凹坑时,在凹坑边缘位置会出现油膜压力峰,而在凹坑中心周围油膜压力值较低;靠近入口处一侧凹坑边缘位置油膜厚度出现"凹陷"现象,润滑脂流经凹坑时油膜厚度则会"跃升";凹坑引起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分布的变化会随着凹坑位置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表面凹坑不利于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的润滑。
[Abstract]:By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point contact grease friction surface pits when oil film thickness and pressure, compared with the oil film characteristics and smooth surfac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int contact lubrication friction surface when there are pits, pits in the edge position of oil film the pressure peak, and in pits around the center of the oil film pressure value is low; near the pit at the entrance side edge of the oil film thickness of "depression" phenomenon, the grease through the pit when the oil film thickness will "jump"; the pits caused by oil film pressure and film thickness distribution will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osition of the pit the chang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oint of contact surface pits; grease lubrication friction and lubrication.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项目(2015KW-00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1010002118)
【分类号】:TH117.2
【正文快照】: 1引言润滑脂作为一种常见的润滑剂,广泛应用于滚动轴承、齿轮、凸轮连杆结构的摩擦副表面润滑[1]。目前,针对脂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理想光滑表面条件的[2-3],但是,在实际脂润滑零部件工作过程中,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难以达到的。比如,在零部件加工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文杰,张鹏顺;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数值求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2 翟文杰,张鹏顺;一种简化的点接触热弹流模型及其完全数值解[J];润滑与密封;1994年03期
3 渠珍珍;周梅芳;;基于稀疏网格的等温点接触弹流问题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黄贵根;;弹性流体动力润滑(九) 第五章 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介[J];机械;1984年09期
5 马明堂;牛锡传;唐照民;;重载点接触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数值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6 杨兆春,贾艳欣;橡胶点接触条件下摩擦过程的分析[J];润滑与密封;2000年03期
7 王建设;表面横向波形点接触弹流动压性能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3期
8 陈家庆,信朝华;弹性点接触问题的数值求解与应用[J];轴承;2001年01期
9 刘德良;孙昂;徐久军;;点接触弹流问题的数值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东,杨涛;点接融超导结的分类和应用[J];低温与超导;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志祥;王文中;孔凌嘉;;供油量对点接触润滑摩擦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方飞;孟惠荣;;点接触弹性变形的多重网格算法[A];第二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1993年
3 杨长殭;;“双点接触圆弧轨道”的推广[A];面向21世纪迎接物料搬运技术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孙浩洋;;超大椭圆比工况点接触Dowson膜厚公式的适用性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徐华;朱均;;粗糙表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快速解法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媛媛;基于高速摄影的点接触润滑流场的观测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谭洪恩;点接触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3 潘慧;基于电容法的点接触润滑状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郭新伟;一种求解点接触EHL问题的新的迭代格式[D];郑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莹;一种更加高效的求解点接触弹流润滑问题的直接迭代算法及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李颖;点接触EHL的快速直接迭代算法[D];郑州大学;2008年
7 米俊;重载点接触EHL快速算法及点接触EHL状态下二次压力峰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吴治江;基于摩擦诱导方法的多点接触微米级加工设备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55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45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