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安全性的研究
本文选题:低电压产品 切入点:电磁兼容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可用性更强的设计规范,作为研发工程师设计时的指导思想,方便工程师设计安全性高的产品,特别是为那些没有机电设备安全性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提供依据。以此为基础大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流程,帮助我国的机电设备制造商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武器。 本文通过对各主要国家机电设备安全性标准要求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基本覆盖绝大多数机电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这四个方面都将作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具体论述。 首先,机器安全性设计。包括机械性危险防护预防警示,电气安全防护和警示,运输、仓储、使用环境中的危害防护的方方面面。该部分是产品安全性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低电压产品的安全设计。低电压产品电气安全性,,零件选型,安全规则。 再次,电磁兼容安全性测试。对于大多数机电工程师而言,电磁兼容较为生疏,因此该部分主要从测试内容展开,工程师可不必掌握深奥的电磁理论,只要选择合适电器元器件,满足各项测试要求即可。 最后,产品安全性评估。当产品完成后,具体的安全性能需要一个定量的评估,以确定该产品是否满足不同国家对安全的要求。本部分主要讲述如何评估该性能。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面临严峻的成本挑战。很多企业都选择了控制并持续降低产品成本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纷纷把生产转到中国。如今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借此机遇很多自动化设备制造厂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生产自动化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自动化设备在生产中的安全性问题。由此可见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性研究意义重大。 同时,国内自动化设备制造商抓住机遇,迅速发展。他们迫切需要走出国门开拓全球市场。因此解决机电设备的安全性问题是他们必须购买的一张门票。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set of design specifications with stronger usabil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R & D engineers when designing, and to facilitate engineers to design products with high safety. Especially for those engineers who have no experience in the safety design of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On this basis, we can speed up the R & D process of new products and help ou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to open up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provide powerful weapon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afety standards of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in major countr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from four aspects, basically covering most of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These four aspects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as the key chapters of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machine safety design, including mechanical hazard prevention warning, electrical safety protection and warn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use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protection aspects. This part is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s for product safety. Second, the low-voltage product safety design. Low-voltage product electrical safety, parts selection, safety rules. Thirdly,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safety test. For mos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s relatively unfamiliar, so this part mainly starts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test, the engineer may not have to master the profound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s long as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electrical compon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st can be. Finally, product safety evaluation. When the product is finished,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s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duct meets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global economic competiti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entered an era of small profits, facing a severe cost challenge. Many enterprises have chosen to control and continuously reduce the cost of their products to enhance their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rising labor costs in recent years, enterprises have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automation of their products, thus taking the opportunity that many manufacturers of automation equipment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production automation brings another problem, that is, the safety of automation equipment in production,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afety of automation equipment.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autom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grow rapidly. They urgently need to go abroad to open up the global market. Therefore, to solve the safety problem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s a ticket they must buy.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军;我国电磁兼容(EMC)认证制度[J];轻工标准与质量;1997年S1期
2 杨凤鸣;刘琦;;电磁兼容(EMC)的发展动态[J];天津电力技术;1998年03期
3 陈振生,陈俊丽;智能化输、配电设备中的电磁兼容(三)[J];江苏电器;2002年06期
4 余召锋 ,徐鸣谦;汽车电磁兼容性系统方法[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2年05期
5 Laird technologies;电磁兼容设计实践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年01期
6 宋烨;开关电源电磁兼容技术的现状与解决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7 杨进候,王志杰,许军;导体传输线间的高频耦合干扰模型[J];鱼雷技术;2005年03期
8 王鹏;刘丽璋;刘勇;李建芳;姬更新;;解决计价器与电喷车的严重电磁兼容问题[J];工业计量;2007年01期
9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1987年学术活动计划[J];电气应用;1987年04期
10 茅锦鑫;王厚家;;船舶电磁干扰的天敌——电磁兼容[J];航海;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绍魁;;智能化电器及系统的电磁兼容[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赵刚;;序[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3 欧阳肃利;徐振国;;某工程电磁兼容性设计控制管理经验及成效[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4 李永明;俞集辉;;从电气工程类学生中培养电磁兼容人才的探讨[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婉霞;管登高;陈家钊;涂铭旌;;镍基电磁波屏蔽涂料在EMC中的应用[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静电、电磁防护与电磁兼容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沈小宇;;电磁兼容学科综述[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7 潘振克;管瑞良;;智能型断路器的电磁兼容性能的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蒋全兴;吕仁清;;电磁兼容概念与基本知识[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张素敏;;数控交流随动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10 冯鹏;李田;;电磁兼容技术在某型导弹指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静电、电磁防护与电磁兼容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天禄 李筱梅;倾力打造航天科研“国家队”[N];解放军报;2010年
2 黄绍平;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电磁兼容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3年
3 记者 刘伊婷;电磁兼容不合格仍是主要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5年
4 邸允柱;TDK:电磁兼容领域做精做专[N];中国电子报;2006年
5 赵信;韩国发布LED照明产品的电磁兼容规定[N];消费日报;2009年
6 记者 沈莉;我将建国际一流电波暗室[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刘正午;广东医械所扩项电磁兼容[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张国华;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与天津技术机构签约[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成都 丁伍;漫谈电子“烟雾”和电磁兼容(EMI)中的问题[N];电子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任燕军 张锋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文新 容平;挺进“第五维战场”[N];解放军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勃;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金华标;船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利军;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电磁兼容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1年
4 张旭锋;传输线理论及电磁兼容计算的半解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陈曦;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电磁兼容测试与诊断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1年
6 张金玲;高功率微波器件和电路的电磁兼容研究和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7 郑亚利;汽车线束等效模型分析及其在电磁兼容仿真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8 钟和清;激光热核聚变能源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戚栋;电弧离子镀的等离子体负载特性与脉冲偏压电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重远;气体绝缘变电站开关操作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有儒;机电设备安全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张啸;空调控制器微机自动检测系统[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张华玉;车载SCR控制器电磁兼容性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家淑云;雷击变电站地网引起的电磁干扰对二次设备的影响及电磁兼容性问题[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5 刘骞;车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朱晓欣;高功率微波实验中的电磁兼容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7 雷兆明;典型家用电器电磁兼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张娟;家用电器电磁兼容专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李晓萌;动态电压调节器的性能改进及其新拓扑结构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牛海君;电子设备EFT测试与性能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6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59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