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半球缺阻流体无阀压电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4 11:44
【摘要】:无阀压电泵是以压电陶瓷为动力源件的小型与微型流体泵,具有耗能低、流量可控性好、无噪声及电磁干扰、响应速度快、易于集成制造、可控制微小流量输出等优点,实现了驱动源部分、传动部分及泵体的高度集成,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运动构件的磨损,在航空航天器、机器人、汽车、医疗器械、生物基因工程、化学(燃料供给)、电子器件水冷及微机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现有无阀压电泵中无移动部件阀多为管道阀类和腔底阀类,管道或腔底的结构复杂、制造工艺繁复,同时与出、入口管道位置固定的“阀”相比,泵流量可调、可控性较差。针对上述研究情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本课题开展了新型无阀压电泵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流体绕流球面和圆面时所受阻力不同的原理,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以半球缺作为无移动部件阀的无阀压电泵。通过自行确立的体积、动量比较法进行了泵腔内半球缺的受力分析,推导出了泵流量公式,揭示了泵能够产生单向流动的机理;制作了原理样机并进行了性能测试,陶瓷片直径为30mm,泵腔内均布6个半球缺。在工作介质为纯净水条件下,当驱动电压及频率为110V、6 Hz时,泵流量达到0.50 m L/s;当驱动电压及频率为160V、6 Hz时,压差达到26.2mm水柱。2.基于传统的绕流非球形体的阻力系数计算方法不能同时解决正、反向绕流半球缺的流阻问题,提出了“等效流阻直径”方法。在分离与计算出半球缺的球面及圆面所对应的等效圆球直径基础上,设计了测试流阻试验装置,获得了正、反向绕流单个半球缺的阻力系数公式并进行了泵流量的试验验证,泵理论流量与试验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其最小偏差为24.75%,最大偏差为31.15%。3.推导了绕流两个纵向、横向排列半球缺的遮流系数、干扰系数及流阻系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任意多个纵向、横向排列半球缺的流阻系数理论体系。泵流量测试表明,在一定的间距范围内,泵流量随着纵、横向半球缺个数的增加而增加。4.推导出了迎流角为零及非零状态下表征半球缺群流阻作用规律流阻系数计算公式。测试了半球缺群行数、列数、行列间距及迎流角对泵送性能的影响,在驱动电压及频率为120V、6Hz时,零迎流角下,半球缺群1×1、4×3、3×4、4×4分别获得41.35 m L/min、46.2m L/min、45.5m L/min及47.75m L/min的泵流量;同样驱动条件下,扬程角为110°时,随着迎流角θy由0°增加至45°,扬程值增加至78.1mm;继续增加θy至60°过程中,扬程值较45°时减小、较0°时增加;当θy增至90°时,泵扬程趋于理论零值。研究表明:半球缺群的流阻作用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及预测泵流量;增加行数、列数或适当增加列间距、缩小行间距均能提升泵送性能,且增加行数比增加列数能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迎流角θy≤45°时,泵流量随着迎流角的增加呈正相关性增加,并在θy≈45°时首次达到最佳泵送状态。半球缺具有很好的正、反向流动阻力不等特性,作为无移动部件阀置于泵腔中,即省去了泵腔外部的复杂管路结构,也使泵腔内部工艺简单,结构紧凑,同时扩大了流量范围,泵的可调可控性好。本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205193、513752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No.91223201)及院士工作站BM2011033的资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琦峰;刘成良;Xuan F.(William)Zha;;串联压电微泵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2 张建辉;黎毅力;夏齐霄;路计庄;;“Y”形流管无阀压电泵振动分析及泵流量计算[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6期

3 叶芳;黎毅力;张建辉;;“Y”形流管无阀压电泵驱动器的动态研究(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12期

4 胡笑奇;张建辉;黄毅;夏齐霄;黄卫清;;仿尾鳍式变截面摆动振子无阀压电叠堆泵的结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6期

5 阚君武,杨志刚,刘品宽,程光明;两腔体串联压电驱动微型泵的输出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6 李鹏;程光明;董景石;杨志刚;曾平;;电磁驱动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及其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S1期

7 程光明,刘国君,杨志刚,曾平;基于悬臂梁阀的微型压电泵的实验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10期

8 张建辉;路计庄;夏齐霄;寇杰;任刚;;细胞或高分子输送用“Y”形流管无阀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及流量特性[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9 谢海波,陈远玲,傅新,杨华勇;微型无阀泵的数值仿真与参数设计[J];流体机械;2002年01期

10 吕智君,兰才有,王福军;自吸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排灌机械;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杰纲;旋涡型流体振动流量计流体振动特性仿真及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黄咏梅;基于差压原理的涡街质量流量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鹏;主动阀压电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吴丽萍;扁锥腔无阀压电泵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何丽鹏;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的结构设计理论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丽萍;单振子双腔体压电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于建清;无阀压电喷流泵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郑丽兵;压电驱动式计算机芯片水冷系统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寇杰;连续可变锥角的锥形流管无阀压电泵的优化与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吕刚;压电晶片驱动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田萃;圆形压电振子与压电叠堆驱动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黄琴;压电驱动技术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胡雄海;双晶片压电振子式主动阀压电泵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夏泳;Lattice Boltzmann方法研究振动圆柱绕流问题[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1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291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2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