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11:39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制造企业的市场、产品研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并加快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我国区域制造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内、企业间的协同,加强区域制造行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管理,对于区域制造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区域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行业型企业联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项目号59975079)及浙江省玉环县科技局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玉环汽摩配行业信息平台开发”为依托,以浙江省玉环县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为工程对象,以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自企业到行业的汽摩配行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Synergetic Industrial Ecosphere,SIE)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展开了研究,首先从自然生态系统和区域制造行业的类比出发,结合行业型企业联盟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概念,进一步分析其组织层次谱系、生命系统语义模型和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技术层、交互层、组织层、Internet/Intranet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六个层次研究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体系结构。在体系结构的交互层,首次提出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具有Intemet互操作性的协同基本单位——协同元,并分析其定义及协同元之间的关系。 为形成稳定的生态型行业协同圈耗散结构,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并建立包括正熵流和负熵流的耗散结构熵流模型;接着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原理两方面论述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并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分析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调节机制;通过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在协同元之间关系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进化。 协同方法的研究是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关键问题。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适者生存”和“互惠共生”分析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竞争与协同的内涵,接着讨论了协同元的五维目标关联维度;从组织层次角度建立了包括企业个体内部协同、企业种群内部协同、行业协同圈内部协同和生物圈内部协同的四层协同体系;分析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协同潜能及其带来的协同效应,并分析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和刚性成本等三类协同成本,以求协同效益的最大化:基于协同元定义和BDI主体结构,研究协同元的功能结构和实现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智能主体理论定义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协同问题求解的协同模型,并采用形式化框架语言具体刻画协同问题求解的五阶段过程。 开展生态型行业协同圈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生态型行业协同圈得以实现的保证。首先研
【图文】:

层次结构图,生态型,行业,层次结构


服务)的单个企业,如生产制动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然生态系统里的生物个体由生物器官通过各种联系和体内环境构成,类似地,企业个体也是由许多企业部门通过各种联系和企业环境组成。相应地,企业信息平台由部门子系统组成,企业个体的示意如图2一6(A)所示。图2一6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层次结构示意5)企业种群企业种群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区域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个体组成的复合体,也称小行业,,如生产汽车零部件(制动器、变速器、电器仪表及信号装置等等)的企业个体的复合体,即常说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种群的示意如图2一6(B)所示。6)企业群落企业群落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指不同的相关企业种群组成的复合体,也称.22.

生态型


图2一7描述了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体系结构,大致划分为六个层次:理论层、技术层、交互层、组织层、nItenre/t工ntranet网络层和应用层,下面对各层次分别进行阐述。图2一7生态型仃业协l司}剑的体杀结利~=二=盈==..~=书==自=.26.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H1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召,赵燕伟;行业企业联盟与区域制造发展战略[J];机电工程;2003年05期

2 陈鹰;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行业型企业联盟[J];机电工程;1999年05期

3 李延锋;赵韩;董玉德;郭子伦;李勇;;面向区域中小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体系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年07期

4 张聪慧,王磊,郭伟;区域制造业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平台系统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4期

5 卢全国;刘德辉;魏国前;李立方;;基于复杂网络的区域制造产业联盟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陈鹰;中小型液压气动与密封企业的信息化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7 唐慧佳,孙林夫,诸昌钤;电子商务技术在区域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5期

8 高海安,陈云;用于行业型企业联盟的公共数据中心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年04期

9 晏卫平,丁秋林;制造企业的外部物流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02年07期

10 ;IT和控制工程融合促进制造业的腾飞[J];电气制造;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明龙;;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制造业链式化转移[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贺灿飞;;辨识区域制造业集群——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韩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曹鹏;;中国制造业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海进 胡义东;构筑区域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N];科技日报;2003年

2 赵彦云 张明倩;多极驱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N];国际商报;2004年

3 记者 曲京佳;艾默生将在南京建流量中心[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本刊记者 周晨;中国制造:三足鼎立 四分天下[N];经济日报;2003年

5 朱芙蓉;气象武器:人类又一威胁[N];科技日报;2008年

6 余屹;英镑近期难有强劲表现[N];证券日报;2004年

7 记者 陈刚;艾默生立足中国辐射亚洲[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侯克强;深圳:打造区域制造服务中心[N];国际商报;2009年

9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盛健;加快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N];台州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路艳艳;电气设备产业集群凸显三大特色[N];机电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波;生态型行业协同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董红召;行业型企业联盟及其分形网络协作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尹华川;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RMIE)的实施战略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7年

4 赵伟;区域制造企业动态联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5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宋晓洪;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梅益;面向区域制造的信息化服务联盟模式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杲峰;区域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数据库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许登峰;区域制造业动态联盟信息基础结构及其支撑环境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赖学成;液气密行业型企业联盟电子交易的研究与初步实现[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慧巍;产业集聚对环杭州湾区域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5 尹华川;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战略研究及实践[D];重庆大学;2004年

6 吴倩;环杭州湾区域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郭淼;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8 张平;基于STEP的汽摩配产品数据建模方法、实现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业祥;苏中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陈艳;面向中小企业网络化协同设计支持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4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04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