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磨损过程中的磨粒表面和磨损表面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22:46
【摘要】:磨损状态的确定以及磨损过程中的磨损机理的判定都依赖于对摩擦副表面 形貌和磨损过程中生成的磨粒的分析研究。对正在运行的机器设备,磨粒比较 容易获得,但磨损表面形貌往往无法直接获取,因此,研究磨损表面与磨粒表 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现今摩擦学测试手段的不足,开发了基于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和 图像处理技术的三维表面数字化描述的新方法,运用该方法能够获得精确的磨 粒和磨损表面的三维表面形貌,然后用小波理论分离磨损表面和磨粒表面的表 面粗糙度、波纹度和形状误差,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来获得磨粒的二维特 征参数以及磨粒和磨损表面的三维表面特征参数,进而开展摩擦副系统中磨粒 表面和磨损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矿山和港口机械为研究背景,针对这类 机械的运行环境,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模拟这类机械摩擦副中广泛存在的滑动 磨损形式,考察污染物、高温、润滑状况等因素影响下的磨损过程,综合运用 开发的三维表面数字化描述方法、铁谱、磨粒分析仪、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等 技术和手段,研究磨损进程中磨损颗粒和磨损表面的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深入探讨磨损机理。 对于矿山和港口机械,一些硬颗粒如二氧化硅和低硬度颗粒污染物不可避 免地存在于这些机械的润滑系统中。在销盘磨损试验机上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 高硬度的二氧化硅颗粒和低硬度的铁粉颗粒存在润滑油中时的滑动磨损过程, 分析了不同磨损阶段中的磨损表面和磨粒表面特征,探讨了二氧化硅颗粒和铁 粉颗粒的单独作用和协同效应;研究了当污染物颗粒存在于润滑油中时,润滑 油温度对滑动磨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严重影响着粘着和氧化磨损发 生的概率和程度,这充分说明外来污染物在磨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相 信从这些研究中获取的知识将有助于加深理解高温且污染物存在于润滑系统中
【图文】:

示意图,磨损试验机,摩擦副,外观


通过测试记录软件,记录每时刻的摩擦力、转速、摩擦力矩、摩擦系数等。试验运行时,下面的盘试样在油盒中处于静止状态,上面的销试样或球试样的支撑盘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带动销试样或球试样在盘试样上滑动。图2一2()a所示是试验机的外观示意图。图2一2(b)所示是润滑状态下的球一盘摩擦副运行时的情况。

磨粒分析,试验结果,磨粒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仪采用的激光颗粒计数器同时对11个尺寸范围(见图2一3(b))的磨粒进行计数[58〕。csl磨粒分析仪的外观及结果分别如图2一3()a和图2一3(b)所示。()a(b)图2一3CSI磨粒分析仪及其所获得的结果:()acsl磨粒分析仪;(b)试验结果2.3.2铁谱技术(Ferrogr即勿)铁谱分析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应用于摩擦学领域中的磨损颗粒分析新技术。它利用高梯度磁场的作用将机器摩擦副中产生的磨损颗粒从润滑油中分离出来,并使其按尺寸大小依次沉积在一基片上制成铁谱片,然后置于铁谱显微镜或其它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或通过光学方法进行定量检测,以获得摩擦副磨损过程的各类信息[7]。由于它可以直接观察油液中颗粒的尺寸、几何形貌、颜色、数量及分布状态等,所以它一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年来的工业应用表明,,铁谱技术具有以下基本特点。()l具有较宽的磨粒尺寸检测范围和较高的检测效率,它对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甚至毫米级的磨粒都有满意的检测效果;(2)能同时进行磨粒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其定性观察主要是磨粒的形态、尺寸、颜色、表面特征等,定量分析包括测量磨粒量、磨损烈度、磨粒材质成分等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117.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大乐;吴琼;刘常升;张恒;姚利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磨损表面粗糙度表征中的应用[J];中国激光;2008年09期

2 陶辉;冯伟;贺石中;陈闽杰;;一种融合在线铁谱图像特征信息的磨损状态诊断方法[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袁成清;王志芳;周志红;严新平;;不同磨损形式下的滑动轴承磨损表面及其磨粒特征[J];润滑与密封;2008年12期

4 刘雪梅;白秀琴;周新聪;;基于二维双正交小波变换的贝壳表面形貌评定[J];润滑与密封;2011年01期

5 余丽;陈展鹏;;不锈钢在H_2O_2中的磨损性能及机理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吕植勇;磨粒检测数字化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春;新型Hy-Vo齿形链传动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颜飞;喷射成形高合金Vanadis4冷作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刘杰;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船舶动力设备诊断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冯伟;基于摩擦学与动力学的齿轮系统故障诊断相关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黎俊;过氧化氢环境下陶瓷材料磨损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雪梅;基于船舶绿色防污的贝壳表面形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志红;磨粒的特征参数优化与集成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陈雪菊;等离子喷涂Cr_2O_3-8TiO_2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沈如芸;铁谱磨粒图像预处理与磨粒识别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谢国涛;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鹏;缸套内表面形貌对柴油机优化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逸众;Cu_3Si改性C/C-SiC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王国忠;融合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磨粒识别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6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26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