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差速双螺杆捏合机型线设计理论及螺旋面高效高精度加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5:04
【摘要】: 由于双螺杆啮合几何学以及物料输送行为的复杂性,造成双螺杆捏合挤出过程研究的困难。因此研究具有集输送、捏合、建压及自清洁功能于一体,且能对被加工物料产生高剪切力的新型捏合机具有重要意义。差速双螺杆捏合机是一种新型的可对高粘度物料进行输送、混合、捏合及塑化等操作的双螺杆挤出混炼机构。差速双螺杆捏合机核心部件是一对相互啮合的阴、阳转子,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加工阴、阳转子螺旋副是提高差速双螺杆捏合机性能的关键。论文从捏合机关键技术出发,系统地研究差速双螺杆捏合机阴、阳螺杆转子螺旋副型线设计、优化,模拟及高效高精度加工等原理与技术。 利用齿轮啮合理论和双螺杆泵设计原理建立差速双螺杆捏合机螺杆转子型线设计数学模型;研究了差速双螺杆捏合机阴、阳螺杆转子啮合几何学。对阴、阳螺杆转子型线参数进行分析及优化,利用优化设计方法建立阴、阳螺杆转子型线参数优化模型,给出输送效率最高、剪切捏合能力最强的阴、阳螺杆转子螺旋副组成齿曲线及其设计参数,并利用型线设计理论对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剪切捏合性能进行研究,推导出剪切性能最优的安装中心距的计算式。给出组合性能最优的阴、阳转子螺旋副组成齿曲线参数方程及设计结果。 以差速双螺杆捏合机中输送的非牛顿流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输送物料的速度场、压力场等流场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螺旋曲面的参数方程出发,利用空间解析几何理论将差速双螺杆捏合机阴、阳转子三维螺旋面坐标转化为对应不同压力腔的二维积分区域,利用数值积分求解作用在转子上的轴向、径向受力以及力矩,为螺杆转子强度计算及捏合机轴承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阴、阳转子高效精度加工是差速双螺杆捏合机关键技术。论文在分析螺杆转子加工技术现状及加工特点基础上,提出利用基于CBN等超硬刀具材料的螺杆转子高效高精度成形磨削加工方法。根据齿轮空间啮合原理及微分几何理论建立成形加工刀具求解计算理论;利用等距齿面法对成形刀具的实际廓形进行设计以及利用双圆弧样条理论对成形刀具廓形进行光顺处理。建立螺杆转子螺旋面成形磨削加工误差分析数学模型,研究分析安装角误差、安装中心距误差、轴向位置上砂轮半径误差等因素对螺杆转子齿形误差的影响。对螺杆转子成形磨削CBN砂轮修整进行研究,分析利用金刚石修整轮进行CBN砂轮修整设计及修整特性。 结合当前CBN、PCD等硬质合金刀具材料发展起来的干切削、硬切削等加工方式对螺杆转子螺旋面进行切削加工研究。建立利用指状成形刀具加工螺杆转子数学模型。建立基于多自由度法和空间齿面法线法的精确滚刀轴向截形,揭示出利用滚削法加工螺杆转子螺旋面滚刀基本蜗杆与螺杆转子螺旋面的啮合规律。为实现基于CBN、PCD等硬质合金刀具的螺杆转子高效高精度切削加工奠定基础。 提出差速双螺杆捏合机CAD/CAM系统需求分析及体系结构、设计流程和加工控制流程;分析CAD/CAM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基于以上设计及加工理论,利用C#语言和.NET平台开发出一套可用于差速双螺杆捏合机设计、分析与阴、阳螺杆转子高效高精度加工的CAD/CAM系统。根据差速双螺杆捏合机CAD/CAM系统,利用指状成形铣刀以及基于CBN刀具材料的成形砂轮对差速双螺杆捏合机阴、阳螺杆转子进行加工实验。利用三坐标测量仪对螺杆转子精度进行测量,检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满足螺杆转子高效高精度加工要求。论文中螺杆转子加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类型螺杆转子、圆柱蜗杆、斜齿轮等螺旋曲面高效高精度加工。
【图文】:

停留时间分布,捏合机,双螺杆,端面


合机在物料均一化、停留时间分布、表面更新等方面比以前的机型有很大优越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槽内壁下部出现滞留物的问题。为消除以上问题,三菱重工公司开发了如图1.1所示的新型HVR双螺杆捏合机,其为带特殊圆板的双螺杆捏合设备。

剖面图,捏合机,双螺杆,剖面图


图1.2 BIVOLAV双螺杆捏合机剖面图Fig. 1.2 Cross section of BIVOLAV twin-screw,自清洁能力;加工物料流体流动性能好。BIVOLAV的缩合聚合反应。可对以高粘度流体为对象的混合、操作等。司生产,螺杆有主从之分,主螺杆上有与捏合杆连螺旋倾斜,物料径向混合的同时受到一个轴向的输斜的捏合框,并以四倍于主螺杆的转速回转,捏合,可实现自清理作用。该设备主要用于生产氢氟酸、粘度化工材料。列双螺杆捏合机及其不同形状的捏合盘。由于该机设计,,使螺槽达到深槽化、高扭矩化,实现了螺杆筒组合的最佳化,可产生低温条件下强烈的混炼作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H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迎祥,鲁开讲,李天恩;三爪离合器螺旋面在数控加工中的数学处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狄士春,黄瑞宁,于滨,赵万生;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4年06期

3 柳和生,吕柏源;啮合型双螺杆输送及混合性能评价[J];化工装备技术;1995年01期

4 冯连芳,王嘉骏,王凯,顾雪萍;流体混合技术新进展[J];化学工程;2002年02期

5 袁峰;王太勇;王双利;;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与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年12期

6 苏发,李文双,孙洪江,胡金平;超高速切削加工及其关键技术[J];煤矿机械;2004年07期

7 周志雄,袁建军,林丞;微钻头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仿真系统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8 李圣怡,戴一帆;超精密加工机床新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9 韩福柱;陶春生;周晓光;国枝正典;;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粗加工仿真系统的开发[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10 杜家熙,周德信;用圆弧逼近方法处理列表曲线轮廓[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新华;凸轮机构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31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31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