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可重组制造系统的组态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15:42
【摘要】:随着全球动态多变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制造模式已很难适应 生产和加工的新需求,使得可重组制造系统(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RMS)成为21世纪制造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十大关 键技术之首。本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可重组 制造系统技术的研究(课题编号:2001AA412160),从组态可靠度和组态加工能 力角度分析得出RMS的最优组态为并串组念,并建立了最优组态的成本模型和重 组组态相似性的评价模型。 第一章:阐述了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引出了可重组制造系统的产生、发展及 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可重组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 内容和总体结构。 第二章:介绍了可重组制造系统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可重组制造系统的科学 基础和设计内容。分析了可重组制造系统的组态定义及组态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在阐述可靠性的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模块化的可重组机床的 可靠性模型和评价指标;然后基于机床可靠度对不同组态的组态可靠性进行了分 析,并通过实例说明组态形式与组态可靠性的关系。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组态加工能力评价方法,提出基于可靠性的组态加工能 力分析模型,最后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组态的加工能力。 第五章:提出最优组态下的成本模型和求解方法,最后构建了在最优组态下 重组的组态相似性评价模型。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作出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164
【图文】:

工序族,机床,工序,组态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沦文第一章可重组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而且需求也增加,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原始投资。在这里,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达到组态的缩放性,一个就是通过并行增加或减少同样的机床,或者替换机床,如图2一7,我们可以看到,从第一年的组态到第六年的组态,由于市场要求的变化,使得系统的组态进行了重组。对十工序3(Op3o)和一l几J子4(op4o)就是通过并行MZ机床来增加产量,而工序2(OpZO)则是通过用M3机床来替换Ml机床,以提高产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合并或者拆解工序(或工序族),比如本来某到工序族(车一钻)在同一台机床上完成了,当产量要求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此道工序成了整个加工的瓶颈工序,_重组时,可以通过把此工序族分解为车和钻两道单独工序来完成。

模型图,模型图,可重组,可靠度


笱绌恫费绗宦畚牡谥拐驴芍刈橹圃煜低匙樘嘹煽啃苑治?因此,建立可重组机床C(,一C。为组成RMT的模块)的串联闭合回路模型,如图3一l(b)。图3一1RMT模型图(a)某尺MT(b)RMT的可靠性模型图由此,可以推断:R二=(尺劝(凡义...)(风喊)凡它(3一l)式中:风一风为组成MRT的各个模块C(1一Cn)不同故障模式下的可靠度;斌一瓦为模块之间的关联可靠度;凡它为在重组过程中可能产生其它故障的可靠度,包括人为和软件因素等1.25可重组机床的可靠性评价为了评价产品的可靠性,指定一些评定产品可靠性的数值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常用的可靠性尺度有:可靠度,失效率,平均寿命、寿命方差和寿命标准差,可靠寿命与中位寿命及特征寿命,有效寿命与更换寿命等可靠性寿命尺度,.维修度,平均修理时间,修复率,有效度和重要度等等[44]。由于可重组机床的依然在起步阶段,对于可靠性的评定标准和评定指标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楼洪梁;多零件族变批量可重构制造系统组态与组态路径设计[D];浙江大学;2006年

2 何俊明;基于VPSs的制造系统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2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22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