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微细铣削表面质量及毛刺形成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5:13
【摘要】:近年来,由于对微型零件的需求增加,微切削成为重要的微细制造技术之一与宏观切削相比,微细切削具有独特的加工特性。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微切削中尺度效应的产生。当切削用量降低到微米级时,微切削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尺度效应、最小切削厚度现象及犁切效应。有必要理解微切削中加工变形机理。本文以微细铣削技术作为研究重点,微细铣削可制造出多种材料且具有复杂三维形状的微型零件。 实际应用微型刀具的切削刃都不是绝对锋利的,而是沿着切削刃有一刀具刃口圆弧半径。刃口圆弧半径是影响微切削中加工表面质量的重要参数,进给量也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手段对切削刀具刃口圆弧半径和每齿进给量与刃口圆弧半径之比对微切削加工中加工表面粗糙度、表而形貌及毛刺生成的影响展开研究。 切削参数和工件材料的性能等因素都会影响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本文利用两种不同刀具直径微细铣刀对45#钢和A17050-T7451两种工件材料在不同每齿进给量下进行微细铣削实验。分析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在微细铣削加工中存在使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最小的每齿进给量。工件材料微观组织会对微切削产生很大影响。在考虑每齿进给量和刀具直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微细铣削过程中加工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 微细铣削过程中毛刺的生成严重影响加工表面质量。对微细铣削中每齿进给量、刀具直径以及每齿进给量与刀具刃口圆弧半径对毛刺形成的影响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研究在微细铣削槽加工过程中进给方向上的顶端毛刺生成机理。刀具磨损也会对毛刺形成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加工参数和刀具直径的优化组合,可以减小毛刺的生成。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用来改善微切削过程,也可为高性能微细铣削刀具设计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G54;TH1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继生,刘世清;最佳铣削用量的选择[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李占贤,黄金凤,贾晓鸣;铣削力系数在线测试的新方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王惠忠;铝合金箱、盖类平面的铣削加工[J];工具技术;1996年07期

4 康德纯,王殿龙,Armarego E J A;球头铣刀铣削模式与切削性能的计算机辅助预报[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24期

5 黄金凤;铣削力系数试验建模方法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3期

6 韩荣第,王惠滨;SiC_W/A1复合材料的铣削加工[J];机械工艺师;1994年10期

7 ;ZHXZ160C转盘式铣削组合机床[J];机电新产品导报;1994年12期

8 王庭俊;;基于插铣法和宏程序的矩形腔铣削[J];煤矿机械;2006年12期

9 肖军民;;MasterCAM空间曲线数控加工技术的灵活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0年22期

10 兰宝钧;;铣削马力之计算[J];机械制造;195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刘雄伟;;非线性铣削动力学仿真建模优化算法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玉财;王希;廖东庭;刘李兵;吴斐;;铣削-电解新型复合加工可行性研究[A];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宋东超;高继军;樊超;;龙门刨床增加铣削功能的改造[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盛精;苑伟政;;基于Marc的金属铣削过程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A];2006年湖北省博士论坛——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装备论文集[C];2006年

5 万敏;张卫红;谭刚;;铣削过程中切削力建模与误差预测技术研究进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李文博;于兆勤;郭钟宁;罗红平;;超精密微细车削、铣削多功能机床设计[A];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顾琳;赵万生;张志华;康小明;;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及其机理的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8 顾琳;赵万生;张志华;康小明;;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及其机理的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9 王文合;冯德华;李连胜;;2800mm四辊轧机牌坊的一种铣削方法[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10 顾琳;赵万生;张志华;康小明;;喷雾电火花铣削加工及其机理的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红英;高进给铣削:效率提高三倍[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于留春;加工钎具的新型机床铣削刀盘获国家专利[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潘青山;矢志技能天地宽[N];中国汽车报;2005年

4 ;立足本职勤学苦练 技术革新技高一筹[N];中国电子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潘继红;瑞士制造业以领先科技进军中国[N];国际商报;2001年

6 杨红英;中国是第一市场[N];机电商报;2005年

7 余中华;武重:攻克超重型数控机床核心技术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8 刘献礼;PCBN刀具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现状与思考[N];机电商报;2005年

9 周凤仪;华翔轿车消声器公司职工技改成效大[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年

10 温舜方邋郭俐君 杨建琨 通讯员 贺承明;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月恩;模具钢高速球头铣削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丁辉;二维振动辅助微细铣削机理及其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蒋永翔;复杂制造系统加工稳定性在线监测及寻优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丁烨;铣削动力学—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皇攀凌;面向钛合金铣削的变齿距立铣刀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胡海军;超声振动微铣削系统的建立及铣削力和残余应力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雷小宝;预烧结氧化锆义齿高速铣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江浩;铣削加工振动主动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汪通悦;薄壁零件铣削稳定性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张智海;铣削工艺系统瞬态力学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赛;微细铣削表面质量及毛刺形成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唐艳玲;等温淬火球墨铸铁铣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魁;微铣削机床的研制及微铣削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刘建峰;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微细铣削加工参数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黄朝晖;铸铁铣削机理及在箱体高效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支新涛;高体分SiCp/Al复合材料超声高速铣削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江威;铣削系统动力学建模及稳定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孙明杰;多种钛合金铣削加工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于强;微细铣削机床伺服特性优化及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刘李兵;基于硬铣削的多信号监测试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5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65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