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可调式引射器的流动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14:01
【摘要】:本文对可调式引射器的流动特性及有关因素的影响、流量调节性能及这种引射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了可调式引射器的特性方程和最佳截面比公式,为可调式引射器的特性分析和设计计算打下理论基础。分析了有关因素对可调式引射器引射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作流体压力、引射流体压力、混合流体压力的升高,相对压力降的减小都将使引射比明显增大;调节度(ξ)越大,引射比曲线越陡并趋于线性化,导致上述四个参数的适用范围缩小,引射器调节性能变差,本文建议ξ0.22。针对可调式引射器的结构和流动特点,建立了简化物理模型和内部流动数学模型并做了相应的数值处理,利用PHOENICS 软件对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内部流动速度场、沿程压力分布及引射比随工作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和一元流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探讨了调节锥形状对流量调节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一种可实现流量线性调节的调节锥型线方程。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3
【图文】:

原理图,混合理论,定常,面积


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设计的引射器具有更好的工作性能。正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研究发现一般的引射器(MH2<1<MP)在定常面有时与背压有关,而有时与背压无关。他们将混合区域(mixed regime, MR),而把混合过程域(supersonic regime, SR)或者叫做饱和区域R)。为了更好地认识其机理,Addy 和 Dutton[34,35]

示意图,定常,混合流体,工作流体


可调式引射器的流动特性研究定常面积混合引射器而言,其运行区域主要取决于 PH1和 PP1的关系:若1<PP1,在 PC足够小时,工作流体膨胀出来在截面 2 处形成最小的气体通道,射流体在此发生壅塞,引射比与 PC无关而保持不变,形成图 1-2 中的 SR 面; PH1>PP1,引射流体则逆着工作流体膨胀出来,工作流体的最小截面积发生截面 2 处,当 PC足够小时,工作流体在此形成壅塞,这种情形便是图 1-2 中 SSR 面。当引射器在 MR 面上工作时,要求 PC比较高,在通过混合区域时射流体或工作流体保持超音速,其引射系数才会随 PC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上所有的假设都是在定常面积混合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故此法并不适用于定混合理论。

引射器,可调式,工作流体


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可调式引射器结构参数的确定2.1 可调式引射器的工作原理可调式引射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60]:工作流体在喷嘴中降压加速,而引射流体则由于与工作流体间的剪切作用被卷吸至混合室,而后逐渐形成单一均匀的混合流体,经过扩散室减速压缩到一定的背压后排出引射器。调节锥调节喷嘴出口的流通截面积大小来改变工作流体的流量,从而达到改变引射比的目的(如图 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宏;张力;廖照邦;付强;;微型涡轮发电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周洪煜;孟欢欢;童明伟;张强;;可调引射混合式低压加热器的性能试验[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4期

3 李海霞;铁占续;高丙光;刘志超;;过滤系统脉冲反吹喷嘴优化设计[J];流体机械;2009年06期

4 黄奕勇;许军校;;超声速气液两相流液化升压装置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黄生洪,何洪庆,何国强,徐胜利;构型及二次燃烧对RBCC引射模态推力性能的影响[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黄兆祥,王世明;单级超声气体引射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2年01期

7 赵阳;郭宪民;王亚静;米莹;;两相流引射循环制冷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J];低温与超导;2011年04期

8 杨颖,童明伟,吴治娟,王勇;带引射循环的HFC134a气体水合物蓄冷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04年04期

9 姬忠礼,郑卫平,刘隽人;陶瓷过滤器用脉冲式气体引射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研究[J];流体机械;1996年06期

10 童明伟,林昆,黎家胜;在引射方式下气体水合物的形成与蓄冷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裴文伟;郭宪民;王善云;;几何参数对两相流引射器及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莽;谢锦睿;;汽-气混合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倩;郭宪民;李卫国;;跨临YECO_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性能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马一太;孙方田;;不同节流装置在CO2跨临界循环内的热力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中芳;郭宪民;赵阳;;CO_2两相流引射循环制冷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生洪;徐胜利;;RBCC亚、跨、超声速引射燃烧流场的数值研究[A];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C];2003年

7 王亚静;郭宪民;刘川;;两相流引射循环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冷冻冷藏新技术新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祝银海;基于临界圆的二维喷射器模型构建及流动机理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2 黄生洪;火箭基组合动力循环(RBCC)引射模态燃烧流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浦晖;可调式引射器的流动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2 白秀娟;引射式低压加热器的性能试验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谈立成;船用排气系统引射问题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元晓川;狭缝结构对船用排气引射系统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潘旭云;某型飞机防冰系统机翼防冰腔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王钊;排烟引射器结构仿真优化[D];中南大学;2007年

7 苏宏;微型引射燃烧卷吸涡轮动力系统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9年

8 温宇馨;渐缩型混合室引射式低压加热器性能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常海花;高温部分电离气体射流引射特性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吴玉芳;热风送粉改为乏气送粉系统的方法和关键设备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99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99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