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造

发布时间:2020-08-26 21:28
【摘要】: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国防科技工业领先地位的实现,依赖于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途径在于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战略。 目前的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建设及管理模式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防科技工业固有的体制因素,现有的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目前国防科技工业人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甚至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必须改革原有的人力资源建设及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新模式,以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力资源战略的要求。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科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为目标,以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性和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突出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本文简要回顾、梳理了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介绍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存在的弊端的分析,引申出需要建立新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重点提出了新模式的具体构想,通过对比突出新模式相对于旧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在战略目标、理念和管理体系上对新模式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议。本文指出“科学的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依据在于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即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自身系统化、条理化过程”。 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体制机制原理论,落脚于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并采用对比论证等研究方法,构建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别是在模式运行的实践和操作方面,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 本文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工作,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构想,提出新模式下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议。因而,各项政策措施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建议均是实质性的诉求,可为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调适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本文不足之处,一是在国防科技工业新模式构建的推断上逻辑性不强,论据有待完善;二是论文涉及较多的体制性问题,对体制改革的难度和可行性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论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2.92;F42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评论员;;国防科技工业新的里程碑——祝贺我国航母平台出海航行试验[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8期

2 郑兴祥;孙国梁;罗彦平;;苹果公司集成创新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借鉴意义[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9期

3 ;资讯[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8期

4 司晓;;准确分析形势 增强忧患意识[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9期

5 李晨;;红旗展处鼓声扬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宣贯综述[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9期

6 ;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J];中国军转民;2011年06期

7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加快军民事民融合步伐,全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J];山西政报;2011年15期

8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总体情况[J];中国标准导报;2008年03期

9 本刊评论员;;抓好贯彻落实 加快军工发展[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9期

10 赵越;;以信息资源配置为抓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军转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谊伶;曾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是推进和达成科学发展的关键[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肇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60年[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志斌;朱正萱;;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序言[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努力开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新局面[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4(2006-2007)[C];2007年

6 ;四十一研究所简介[A];频谱管理与监测系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祖良;;序言[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梁清文;石金武;杨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王衍;;论新时期军工文化建设顶层布局所需构筑的最高范式——从对“四个坚持”的再认识谈起[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10 赵长启;;国防科技工业是振兴陕西经济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3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国防科工委党组书记 刘积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振兴国防科技工业[N];人民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刘燕 实习生 俞瑾;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稳步发展[N];四川日报;2001年

3 王锐 沈谦;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稳步发展[N];陕西日报;2004年

4 记者 杨傲多;突出实践特色 探索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新路子[N];法制日报;2008年

5 张育敏 张小明;国防科技工业精密塑性成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在中北大学揭牌成立[N];太原日报;2008年

6 陈昭君 石宝江 刘义昌;三十年来的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变[N];学习时报;2008年

7 河北省国防科工办党委书记、主任 王昌;营造军民互通开放有序大格局 提升河北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记者 李国敏;我国防科技工业核心制造能力大幅提升[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峰;甘肃国防科技工业年产值首次过百亿[N];甘肃日报;2009年

10 ;确保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N];四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德斌;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模式下主导性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亚平;知识管理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赵富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贵彬;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与实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偌鹏;军工科研院所技术转让定价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吉炳安;国防采购R&D成本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雷延军;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姚广宁;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温海涛;国防采办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智;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造[D];四川大学;2007年

2 潘坤;民营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法律路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钱筠玮;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茜;关于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5 赵巨峰;国防科技工业“民技军用”实施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双双;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杨勇;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管理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刘德峰;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政府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何琼;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戴健;先进制造技术在国防科技工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05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05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