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亚稳、非均一组织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9 18:05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因使用条件各异,对性能亦要求具备多样性。本文针对30CrNiSiMoV、35SiMnCrMoVA两种中碳低合金超高强度钢非常规条件使用的力学性能、断裂行为与组织特点进行了研究。 30CrNiSiMoV钢常规热处理(900°C淬火、300°C回火)后,于室温、100°C、200°C、250°C、300°C与360°C等温度进行有与无缺口的弯曲及夏氏冲击实验,金相,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进行组织及断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900°C淬火、300°C回火(室温下)的无缺口抗弯强度(σbb)为2316MPa,100°C~300°C间抗弯强度低于此值, 250°C降至最低值1749MPa,而360°C却升高至2469MPa,高出室温值;各温度下的缺口抗弯强度都低于相应无缺口的,表现出缺口敏感倾向;冲击韧性则随实验温度升高先升后降,200°C取得最高值(58J/cm~2),300°C降至室温值(40.6J/cm~2),360°C降至最低值(36.8J/cm~2)。100°C~250°C间断裂过程中的塑性变形主要为滑移,但250°C发生滑移带向马氏体板条晶界聚集使界面宽化的现象,断口特征显示初始断裂阶段的塑性变形倾向小,出现强度与塑性同时下降的现象;300°C~360°C内塑性变形还伴有马氏体板条晶内的孪生形变,在此温度范围的断裂过程中组织呈现为亚稳态特征,具有应变诱发析出碳化物的倾向。它是显著提高抗弯强度和降低冲击韧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了35SiMnCrMoVA钢不同温度(880°C与900°C)淬火,中、高温回火后强韧性变化规律与断裂行为。进行拉伸实验及裂纹尖端扩展位移(COD)测试,以及显微组织和断口的金相,SEM,TEM分析。结果表明:460℃~500℃间回火,组织为回火屈氏体与回火索氏体的非均一混合组织,并于拓宽过程中的原板条马氏体晶界处存在碳化物集中析出现象。此时COD有最低值,即断裂韧性最低。组织细化对提高其断裂韧性有积极影响,但不改变其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且对强度包括硬度以及塑性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对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亚稳、非均一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此类钢在上述非常规条件使用需特别注意其缺口效应与韧性的变化。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TG142.1;TG142.33
【部分图文】:

火箭发动机壳体,烧蚀温度


用尚在研究中。图 1-1 所示火箭发动机壳体下部及顶部的烧蚀色,可以看出火箭发动机壳体局部的受热温度介于 400°C以下,尾部的烧蚀温度高于 500°C。

V型缺口,冲击试样,三点弯曲试样


、高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容及方法材料及试样规格选用 30CrNiSiMoV钢,其化学成分如表 3-1所示。表 1-1 30CrNiSiMoV-D6ACL 钢的化学成分(%,wt)Table 1-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30CrNiSiMoV-D6ACL(%,wt)C Si Mn Cr Ni Mo V 6~0.33 1.1~1.14 0.6~0.9 0.80~1.05 1.65~2.00 0.9~1.1 0.05~0.1 <为铁素体+珠光体。选用的无缺口三点弯曲试样的规格为:长;有缺口三点弯曲试样是在无缺口三点弯曲试样中部沿宽度方直径 0.2mm)切 3mm 深的缺口;夏氏冲击试样的规格如图 3-验,其中每个实验点采用 3~5个相同处理的试样【70】。

金相组织,下冲,重新加热,试样


3.2.3 显微组织测试结果30CrNiSiMoV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经 900°C 淬火、300°C 回火后的金相组织与此后经过 360°C重新加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如图 3-6所示。由图 3-6 所示可见,30CrNiSiMoV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经 900°C 淬火、300°C 回火后的金相组织与此后经 360°C 重新加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无明显区别,均呈现为板条马氏体组织的基体特征,但似乎经 360°C重新加热处理后的马氏体有进一步的回火倾向。(a) (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姚贵升;抗延迟断裂性能优良的超高强度螺栓用钢[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4年05期

2 鞠晓锋;陈昌明;吴宪;;现代汽车轻量化技术[J];上海汽车;2006年09期

3 贾建军,谷臣清;板条马氏体纳米结构化与超级钢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3年03期

4 董瀚;合金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特殊钢;2000年05期

5 姜越,尹钟大,朱景川,李明伟;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发展[J];特殊钢;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61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61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5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