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摩擦副表面微凹槽织构相关摩擦学理论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6:10
   表面织构是指通过一定的加工技术在摩擦副表面加工制备出具有一定尺寸、形状和排列的图案。已有的研究表明,合适参数的表面织构可以显著改善机械零件表面的摩擦学性能。目前,对于微凹坑型表面织构的研究比较充分,而针对微凹槽型表面织构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尤其是在润滑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比较少见。为此,论文首先通过多重网格法求解无量纲雷诺方程,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具有规则直线形凹槽的全部织构化表面、局部织构化表面和V形凹槽的全部织构化表面流体动压润滑性能的研究。 对于具有规则直线形凹槽的全部织构化表面的研究中发现:直线形凹槽的宽度、深度、间距和倾斜角对润滑油膜承载力有重要的影响;存在使润滑油膜承载力达到最大的最优凹槽深度、间距和倾斜角,润滑油膜承载力随着凹槽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合理优化直线形凹槽的几何参数能够显著提高表面的动压承载力。 对于具有规则直线形凹槽的局部织构化表面的研究中发现:直线形凹槽的深度、面积密度、倾斜角和织构化比值对润滑油膜承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凹槽的宽度对润滑油膜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存在使润滑油膜承载力达到最大的最优凹槽深度、倾斜角和织构化比值;润滑油膜承载力随着面积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优化直线形凹槽的几何参数,局部织构化表面所产生的润滑油膜承载力可以近似等价于Rayleigh阶梯形滑块。 对于具有规则V形凹槽的全部织构化表面的研究中发现:V形凹槽的角度对润滑油膜承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存在着使得润滑油膜承载力达到最大的最优V形凹槽深度和横向槽间距;润滑油膜承载力随着V形凹槽的宽度和边长的增大呈线性递增的趋势,随着纵向槽间距的减小而减小。 在润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随后对微凹槽型表面织构的激光加工工艺试验和V形凹槽的摩擦学性能试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通过采用声光调Q二极管泵浦Nd:YAG激光器在45#钢冈试样表面进行微凹槽表面织构激光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微凹槽加工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泵浦电流、扫描速度和重复频率都是影响微凹槽几何形貌参数与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通过采用销-盘式摩擦副考察了V形凹槽表面织构对减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45#钢表面制备V形凹槽表面织构能够有效减小表面的摩擦系数,尤其是在载荷较低、速度较大的工况条件下,V形凹槽的润滑减摩效果比较显著;通过试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的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指出了两者产生差别的原因。 论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表面织构的摩擦学理论,可为微凹槽表面织构的设计及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TH117.2
【部分图文】:

区域图,面积图,织构图,的影响


图1.1不同形状的表面织构Figure1.1DifferenthaPesofsurfaeetextures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Hamilton[57,ss]对圆形和正方形的微凸体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凸体的几何形状对流体动压性能几乎没有影响。然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siripuram和stePhens哗】通过研究截面形状分别圆形、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和正三角形的微凸体和微凹坑对流体动压润滑的影响得出,在相同的深度下,微织构的儿何形状和方向对润滑油膜的流体动压承载力的影响较大,而摩擦系数几乎不受织构形状和方向的影响。Yu等〔601对微凹坑的形状对流体动压润滑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织构的形状对流体动压承载力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结果与siripuram等的结论相似。然而在运动方向对流体动压润滑的影响却与siripuram等的结果恰恰相反,Yu等的研究结果指出在织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当椭圆形凹坑的长轴垂直于运动方向时形成了更大的收敛楔形区域,

油膜压力分布,凹坑,不同形状,减摩


第一章绪论因此产生了更大的流体动压力。究其原因,可能是Yu等和siripuram等都是针对单个微织构进行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Siripuram等仅考虑了沿运动方向上微织构的相互影响,Yu等则只考虑了垂直于运动方向上微凹坑的影响。随后,Yu等[6l,剑在试件表面分别加工出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微凹坑阵列,利用往复式摩擦试验法研究了微凹坑形状对摩擦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与前期的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椭圆形微凹坑具有最好的减摩效果,其次是正方形微凹坑,圆形微凹坑的减摩效果则相对较弱,但是随着载荷的增加,织构形状对润滑减摩的影响逐渐减弱。

的影响,方向图,凹坑,气体流动


用下沿着长轴方向运动。当椭圆形的凹坑平行于运动方向时,由于速度剪切力造成对流体流动的阻力减小,而流体的累积效应随着流体在凹坑内流动距离的增大而增加,从而提高了流体动压力,如图1.3所示。Nanbu等[65]分析微凹织构的底部形状对弹性流体动压力的影响得出,底部具有微楔形和微阶梯轴承形的微织构能产生较大的膜厚。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绍义;陈贵清;颜文煅;程超增;;铟强化椭圆复合表面织构润滑计算[J];机电技术;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874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74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