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柔性并联指向机构的优化设计与系统研制
本文关键词:精密柔性并联指向机构的优化设计与系统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精密工程的快速发展,指向机构广泛应用于激光通信、天线指向、天文望远镜、红外跟踪和瞄准系统中,且对少自由度、高精密的指向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任务实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设计的指向机构需要满足如下要求:重复转动精度达到1rad,角位移达到100rad和角分辨率达到0.1rad,在此基础上展开以下工作。 由于并联机构具有精度高、刚度高、承载能力大、动态特性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超精密机构中。柔性铰链通过材料的弹性变形实现高精度的运动,具有无间隙、无摩擦、无需润滑的特性,被用来代替传统的刚性运动副。采用叠堆压电陶瓷驱动器可以保证系统高的分辨率、精度和稳定性。所以本文设计的机构采用柔性铰链作为被动关节,并联机构作为主要构型,通过六个独立的压电陶瓷驱动器来调整指向运动平台的位姿。 柔性铰链作为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利用Castigliano定理和Labotto积分方程,建立了柔性铰链的力学模型,推导出末端节点和转动中心的柔度矩阵。在提出3个评价柔性铰链性能优劣的指标(转动能力、相对柔度和相对转动误差)的基础上,对几种不同截面(V型、双曲线型、抛物线型、椭圆型、圆角直梁型)柔性铰链进行了性能比较分析,得出圆角直梁型柔性铰链的机械特性和加工性更为优越。从而设计一种新型圆角直梁型柔性铰链,通过分析3个结构参数(r0、d和l)以及加工误差参数(η)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各参数的优化区域。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以及理论求解值,得出相对误差在5%以内,从而验证了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在建立机构运动学的基础之上,对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以机构的工作空间和运动分辨率为优化目标,采用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II)进行优化,并通过权函数对优化种群遍历,从而获取最优解,验证了设计的机构在理论上满足角位移和角分辨率的要求。针对理论设计的结构,对机构的工作空间、刚度、强度以及模态进行了评估,验证了机构的可行性。 最后,根据设计结果搭建机械系统,设计的控制器对陶瓷进行闭环控制,最终的指向系统实现了驱动、机构、检测一体化的整体集成。根据测量方案,,完成对相关测试点的性能测试实验,验证了最终加工的并联指向机构能够满足初始设定的性能指标。
【关键词】:精密指向机构 并联机构 柔性铰链 压电驱动 机构优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H1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 1.2.1 空间指向机构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并联机构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3 柔性铰链及压电驱动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柔性铰链的结构设计与运动特性分析18-34
- 2.1 引言18
- 2.2 全向柔性铰链的力学模型18-21
- 2.3 柔性铰链的评价指标21-22
- 2.4 几种柔性铰链的性能比较22-26
- 2.5 圆角直梁型柔性铰链的尺寸优化26-30
- 2.6 圆角直梁型柔性铰链的仿真与实验验证30-33
- 2.7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并联指向机构的参数优化与性能分析34-47
- 3.1 引言34
- 3.2 并联指向机构的结构设计34-36
- 3.3 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36-37
- 3.4 并联指向机构的参数优化37-42
- 3.4.1 优化问题的定义38-39
- 3.4.2 优化问题的求解39-41
- 3.4.3 最优解的提取41-42
- 3.5 并联指向机构的性能分析42-46
- 3.6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实验系统构建与实验验证47-56
- 4.1 引言47
- 4.2 并联指向机构的机械系统构建47-48
- 4.3 并联指向机构的控制系统设计48-50
- 4.4 并联指向机构性能测试实验50-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易;高峰;岳义;;3-PRR微动操作机器人刚度及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2期
2 晁代宏,刘荣,吴跃民,石龙;平面3自由度柔顺微动机器人加工误差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3 李团结,张学锋,刘军;平面3自由度柔性铰链并联机器人的平衡构形[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年05期
4 刘玉旺;余晓流;储刘火;马欣艺;;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及参数优化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5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原《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2009年第22卷第6期目次、摘要预告[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6 于靖军,宗光华,毕树生,赵玮;纳米级精度柔性机器人的设计方法及实现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18期
7 许瑛;付廷贵;彭应龙;;空间3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影响系数分析[J];机械制造;2007年07期
8 曹永刚;张玉茹;马运忠;;6-RSS型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与参数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9 王纪武,陈恳,李嘉,刘峰;典型柔性铰链精度性能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1期
10 吴鹰飞,周兆英;柔性铰链的设计计算[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贵敏;贾建援;刘小院;勾燕洁;;柔性铰链精度特性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贵敏;贾建援;勾燕洁;;混合型柔性铰链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董培涛;吴学忠;;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的新方法[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薛明;颜永年;张人佶;李卫;;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在熔融挤压成形工艺中的应用[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吴宇列;吴学忠;李圣怡;;并联机构位形空间的拓扑结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余晓芬;魏玉凤;;用有限元分析实现六自由度微动工作台结构的优化设计[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7 范守文;徐礼钜;;1PP+4TPS型空间并联机构位置正解[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东光;吴盛林;袁立鹏;;一种增大6-UPS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有效方法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9 孟飞;;极限边界搜索实现的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沙巍;陈长征;;基于OptiStruct的次镜组件柔性铰链[A];结构及多学科优化工程应用与理论研讨会’2009(CSMO-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由庆祝;国内首台新型并联机床在哈量下线[N];中国工业报;2007年
2 ;清华大学齐二机床联合研制成功国内首台重型混联机床[N];科技日报;2008年
3 柯葆;国内首台重型混联机床问世[N];中国船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由庆祝;哈量研制出国际顶级LINKS-EXE700并联机床[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兰海侠;五强联手 新一代并联机床试水中国市场[N];机电商报;2007年
6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勤之;制造业:生产物质财富的产业[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郭莹;奥索汉泰AutoFlow工作流做引擎[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8 陈循介;美国机床技术为何在世界领先[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9 记者 张亚德 姚琳;市领导走访慰问知名专家学者[N];保定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严曼青;并联机床:实质运作 多家竞争[N];机电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蕊;大跨度索并联机构力特性及尺度综合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郝齐;一种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张克涛;变胞并联机构的结构设计方法与运动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李彬;支链布局对一类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约束及运动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许允斗;基于并联机构理论大型锻造操作机设计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6 丁玲;并联机构拓扑数组综合理论与计算机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张彦斌;少自由度无奇异完全各向同性并联机构型综合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8 程世利;并联机构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胡波;基于约束力/矩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和串并联机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孙涛;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若冲;精密柔性并联指向机构的优化设计与系统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岳扩明;3-RPC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指标分析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0年
3 许怀友;少自由度并联示教机器人的结构学与运动学设计[D];重庆大学;2004年
4 赵进科;正交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陈茂圣;基于三并联万向腕关节和二并联机构的混联机构的误差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6 田冠男;一种含非对称主动运动支链的新型并联机构运动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卫进;基于并联机构新型液压支架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 乔冬冬;高速细长杆支撑并联机构稳定性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D];苏州大学;2012年
9 杨峰;一种可变胞并联机构的多维隔振平台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吴筱春;6-PUS并联机器人数字化样机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精密柔性并联指向机构的优化设计与系统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