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5 09:30
制导系统作为飞行器的核心部件,评价其性能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模拟导弹系统或飞行器的实际飞行环境,用仿真设备在地面测试和评价制导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检测系统的工作状态和跟踪精度。但常规连续回转动力式液压马达不能满足仿真转台超低速、高精度、宽调速、高频响应性能指标的要求。为此,本文开发研制了仿真转台直接驱动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及其控制系统。本文工作包括,提出一种新型叶片式无脉动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的结构模型;对新型马达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推导马达的排量、流量、转速、扭矩等基本参数公式;采用弹簧与减压阀联合作用的叶片压紧结构以改善马达的摩擦特性;确定八次曲线作为马达定子内曲面过渡曲线,并对高次曲线的动态特性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介绍缓解压力冲击以及控制马达内部配合间隙的措施;对马达的低速摩擦特性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总结马达摩擦特性与减压阀出口压力、负载特性以及叶片数量的关系;建立连续回转马达单通道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频率特性和精度;针对实际系统分别在PID和复合控制策略作用下的正弦、斜坡和阶跃响应进行仿真研究;搭建单通道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实验台,完...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8矢径仿真曲线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真出八次曲线的矢径、速度、加速度及其变化率等,如图 2-8~图 2-11 所示。图中曲线 1 代表八次曲线,曲线 2 代表采用正弦校正的阿基米德螺线。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高次曲线不但完全消除了速度、加速度、加速度变化率的突变,而且变化平稳,具有良好的对称性,非常适宜用于高性能电液伺服马达。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真出八次曲线的矢径、速度、加速度及其变化率等,如图 2-8~图 2示。图中曲线 1 代表八次曲线,曲线 2 代表采用正弦校正的阿基米德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高次曲线不但完全消除了速度、加速速度变化率的突变,而且变化平稳,具有良好的对称性,非用于高性能电液伺服马达。图 2-8 矢径仿真曲线 图 2-9 速度特性仿Fig.2-8 Simulation curve of radius vector Fig.2-9 Simulation curve of sp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液伺服马达超低速性能的研究[J]. 李万钰,裴忠才,刘庆和. 机床与液压. 1998(06)
[2]宽频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设计[J]. 谢卓伟,黄献龙. 机床与液压. 1997(03)
[3]双作用叶片泵流量脉动的分析[J]. 温济全,金忠孝,杨立勤. 液压气动与密封. 1997(01)
[4]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在液压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 李运华,王占林. 机床与液压. 1996(03)
[5]曲轴连杆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低速特性的仿真研究[J]. 金朝铭,毕玉华,陈卓如,张守礼. 机床与液压. 1996(02)
[6]模糊PID串级控制在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 丁国锋,王孙安,林廷圻,史维祥,周庆国. 机床与液压. 1996(02)
[7]电液马达位置伺服系统低速运动的初步试验研究[J]. 王旭永,付永领,刘庆和. 机床与液压. 1994(06)
[8]光栅角位移传感器准确度检测装置及误差分析[J]. 樊汝宁.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992(05)
[9]超低速、高频响、高精度电液伺服马达的设计特点和试验研究[J]. 赵克定,李尚义,吴盛林. 机床与液压. 1990(03)
[10]高精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智能PID控制[J]. 王昌银,王应建,林建亚. 黑龙江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1989(04)
本文编号:2958427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8矢径仿真曲线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真出八次曲线的矢径、速度、加速度及其变化率等,如图 2-8~图 2-11 所示。图中曲线 1 代表八次曲线,曲线 2 代表采用正弦校正的阿基米德螺线。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高次曲线不但完全消除了速度、加速度、加速度变化率的突变,而且变化平稳,具有良好的对称性,非常适宜用于高性能电液伺服马达。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真出八次曲线的矢径、速度、加速度及其变化率等,如图 2-8~图 2示。图中曲线 1 代表八次曲线,曲线 2 代表采用正弦校正的阿基米德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高次曲线不但完全消除了速度、加速速度变化率的突变,而且变化平稳,具有良好的对称性,非用于高性能电液伺服马达。图 2-8 矢径仿真曲线 图 2-9 速度特性仿Fig.2-8 Simulation curve of radius vector Fig.2-9 Simulation curve of sp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液伺服马达超低速性能的研究[J]. 李万钰,裴忠才,刘庆和. 机床与液压. 1998(06)
[2]宽频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设计[J]. 谢卓伟,黄献龙. 机床与液压. 1997(03)
[3]双作用叶片泵流量脉动的分析[J]. 温济全,金忠孝,杨立勤. 液压气动与密封. 1997(01)
[4]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在液压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 李运华,王占林. 机床与液压. 1996(03)
[5]曲轴连杆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低速特性的仿真研究[J]. 金朝铭,毕玉华,陈卓如,张守礼. 机床与液压. 1996(02)
[6]模糊PID串级控制在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 丁国锋,王孙安,林廷圻,史维祥,周庆国. 机床与液压. 1996(02)
[7]电液马达位置伺服系统低速运动的初步试验研究[J]. 王旭永,付永领,刘庆和. 机床与液压. 1994(06)
[8]光栅角位移传感器准确度检测装置及误差分析[J]. 樊汝宁.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992(05)
[9]超低速、高频响、高精度电液伺服马达的设计特点和试验研究[J]. 赵克定,李尚义,吴盛林. 机床与液压. 1990(03)
[10]高精度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智能PID控制[J]. 王昌银,王应建,林建亚. 黑龙江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1989(04)
本文编号:2958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95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