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空气压缩机换热器换热效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22:10
管内单相强迫对流换热是强化传热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降低换热器的能源消耗,减少换热器体积和重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所研究的换热管就是应用于离心式空气压缩机中单相强迫换热的新型强化传热管。在通常的气—液管壳式换热器(传统换热器)中,液体走管程、气体走壳程,为改善气侧的换热,在管外采用加翅片管的方式以增加换热面积。这种换热器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加大了气侧的换热面积,但气体流速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总的传热系数很低,从而导致换热能力仍然不高。内翅片管换热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其基本特点是将传统换热器中两种介质的流程对调,即让气体走管内,水走管外。采用内翅片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增加换热面积而使换热量增加。使用结果表明:使用了该翅片管的换热器同未使用前相比,换热强度提高,体积减少,金属材料耗量减,能耗降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内翅片的表面复杂和极不规则的外部形状,目前对其强化传热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在翅片结构尺寸等影响管内对流换热特性因素的系统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相结合,以离心式空气压缩机上所使用换热器的翅片式...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换热器整体结构图
︸一一一脚乍叻J叼盼袱幻图2一3换热器整体结构图从图中可看出该换热器整体结构设计方面,内展翅片换热器的冷却水走壳程,由于水的不断折流扰动,不易形成水垢;另外,高压气体走管程,而管程介质的高温高压,流速较大,污垢系数较小的性质,决定了内展翅片换热器的清洗周期较长,使设备维护成本得以降低。该换热器结构紧凑,体积小,根据计算较传统换热器体积小50%一70%。因此投资省,回报期短。
武汉理卜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图2一4换热管图在换热管加工工艺方面,内翅片管的多流通道使得管内介质热交换接触面积大,传热效果相对于其它外翅片换热器更能发挥其高效换热、节能的优势。在结构方面,管中心的支撑管在介质入口端,加易于导流的圆形封头,使介质得以均流进入管内换热;而管内的波纹内翅在保证增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因其自身的弧线线条及高精度的翅片表面,即使是小通道流通,其阻力相对较小,一般管内气态流通时的压力降是同等光管使用工况下3一6倍左右。相对于其它各种形式的内翅换热管,其创新之处在于最大限度的增大单位换热交换面积,使得换热效率高,节能节水效果显著,而沿轴向布置翅片特殊的结构使得内展翅片换热管可以承受高压而不发生翅片脱落现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翅片管中堵塞芯管直径优化的数值模拟[J]. 林梅,王斗,吴峰,曾敏,王秋旺. 化工学报. 2007(02)
[2]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J]. 洪蒙纳,邓先和. 广东化工. 2005(03)
[3]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的新挑战[J]. 刘明言,林瑞泰,李修伦,黄鸿鼎. 化学工程. 2005(01)
[4]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进展[J]. 郭春福,高绪镇,李志安. 辽宁化工. 2004(07)
[5]波纹内翅片管中对流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 贺群武,罗来勤,王秋旺,曾敏,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04)
[6]纳米流体热导率的测量[J]. 李强,宣益民. 化工学报. 2003(01)
[7]基于晶格—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模型[J]. 吴轩,宣益民.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01)
[8]三维整体针翅强化传热管的传热和压降性能研究与比较[J]. 钱颂文,马小明,方江敏,杨丽明. 化工学报. 2002(07)
[9]铜-水纳米流体流动与对流换热特性[J]. 李强,宣益民.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2(03)
[10]流体诱导振动复合强化传热的理论分析[J]. 程林,田茂诚,张冠敏,邱燕.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2(03)
本文编号:3221407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换热器整体结构图
︸一一一脚乍叻J叼盼袱幻图2一3换热器整体结构图从图中可看出该换热器整体结构设计方面,内展翅片换热器的冷却水走壳程,由于水的不断折流扰动,不易形成水垢;另外,高压气体走管程,而管程介质的高温高压,流速较大,污垢系数较小的性质,决定了内展翅片换热器的清洗周期较长,使设备维护成本得以降低。该换热器结构紧凑,体积小,根据计算较传统换热器体积小50%一70%。因此投资省,回报期短。
武汉理卜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图2一4换热管图在换热管加工工艺方面,内翅片管的多流通道使得管内介质热交换接触面积大,传热效果相对于其它外翅片换热器更能发挥其高效换热、节能的优势。在结构方面,管中心的支撑管在介质入口端,加易于导流的圆形封头,使介质得以均流进入管内换热;而管内的波纹内翅在保证增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因其自身的弧线线条及高精度的翅片表面,即使是小通道流通,其阻力相对较小,一般管内气态流通时的压力降是同等光管使用工况下3一6倍左右。相对于其它各种形式的内翅换热管,其创新之处在于最大限度的增大单位换热交换面积,使得换热效率高,节能节水效果显著,而沿轴向布置翅片特殊的结构使得内展翅片换热管可以承受高压而不发生翅片脱落现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翅片管中堵塞芯管直径优化的数值模拟[J]. 林梅,王斗,吴峰,曾敏,王秋旺. 化工学报. 2007(02)
[2]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J]. 洪蒙纳,邓先和. 广东化工. 2005(03)
[3]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的新挑战[J]. 刘明言,林瑞泰,李修伦,黄鸿鼎. 化学工程. 2005(01)
[4]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进展[J]. 郭春福,高绪镇,李志安. 辽宁化工. 2004(07)
[5]波纹内翅片管中对流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 贺群武,罗来勤,王秋旺,曾敏,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04)
[6]纳米流体热导率的测量[J]. 李强,宣益民. 化工学报. 2003(01)
[7]基于晶格—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模型[J]. 吴轩,宣益民.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01)
[8]三维整体针翅强化传热管的传热和压降性能研究与比较[J]. 钱颂文,马小明,方江敏,杨丽明. 化工学报. 2002(07)
[9]铜-水纳米流体流动与对流换热特性[J]. 李强,宣益民.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2(03)
[10]流体诱导振动复合强化传热的理论分析[J]. 程林,田茂诚,张冠敏,邱燕.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2(03)
本文编号:3221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221407.html